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9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9)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裡氣不足,是主下重,大則病進。此利未止,脈微弱數者,邪氣微,而陽氣復為自止,雖發熱,止由陽勝,非大逆也。觀子:三陰下利之證最多,仲景以腹滿吐食,自利腹痛者為太陰;自利不渴者為太陰。
欲吐不吐,煩但寐,自利而渴,引水便白者為少陰;下利不止,便膿血為少陰;吐利手足逆冷,惡寒蜷臥者為少陰;下利四逆煩躁者為少陰;下利脈微,或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為少陰;下利清穀,厥逆脈微欲絕,反外熱格陽為少陰。
消渴吐蛔,疼熱,下之,利不止者為厥陰;見厥複利者,為厥陰;先厥後發熱,利應止不止,便膿血者為厥陰;大汗大下利,而厥冷者為厥陰;大汗後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下利厥逆惡寒者為厥陰;大下後,厥逆,下部脈不至,唾膿血,泄利不止者為厥陰;厥而悸,水漬下利者為厥陰。夫三經之證,不為不詳矣。
然同一下利耳,何以有如是殊哉?蓋嘗論脾胃者,水穀之市,未有太陰病,而水穀猶治者也。腎者,二便之主,禁固之司。腎病則裡虛氣寒,未有陰寒甚,而少陰猶能禁固者也。肝者,疏泄之司。或利得厥,或由厥致利,未有厥而不寒,亦未有寒而不利者也。是三者均能為利,而致利之由實不同。
謂之太陰者,以其脾胃也;謂之少陰者,以其寒也;謂之厥陰者,以其厥也。三經之證雖紛然,而其要亦概可識矣。乃厥陰篇中,復有諸下利條,何哉?考下利,未有不本於寒熱者也。語其熱,則有飲水,下重譫語,燥矢之證;語其寒,則有腹脹,溫里清穀,戴陽之證矣。
蓋足備前證之缺遺,而不名之曰某經,其果厥且利之治耶,其非厥且利之治耶?大抵傷寒本無定法,而陰經之利,又居其多。凡三經所未盡,而可資變通於無窮者,則悉出此。所以或但言傷寒,更不言厥陰病,或但言下利,並不言傷寒歟。)下利,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
(下利清穀,脈沉而遲,里有寒也;面少赤,身有微熱,表未解也。病人微厥,《針經》曰下虛則厥。表欲解,臨汗時,以里先虛,必鬱冒,然後汗出而解也。觀子:同屬裡寒外熱之證,何以此獨汗出而解?蓋鬱冒則陽氣猶得還表,故雖清穀於前,微厥於後,不難痊也。)下利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;設不差,必清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
(經曰:脈數不解,而下不止,必挾熱便膿血也。)下利後,脈絕,手足厥冷,晬時脈還,手足溫者生,脈不還者死。(下利後脈絕,手足厥冷,無陽也。晬時,周時也。周時厥愈,脈出,為陽氣復則生;若手足不溫,脈不還者,為陽氣絕,則死。)傷寒下利,日十餘行,脈反實者死。
白話文:
身體內部氣不足,主要表現是腹部有下墜感,如果這種感覺加重,代表病情惡化。如果腹瀉還沒停止,而且脈搏微弱又急促,這表示邪氣微弱,陽氣正在恢復,腹瀉會自己停止。即使發燒,也是因為陽氣恢復而導致的,不是大逆之症。要知道,三陰經中,腹瀉的症狀最多。張仲景認為,腹脹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腹瀉、腹痛這些症狀是太陰病;如果腹瀉但不口渴,也是太陰病。
想吐又吐不出來,煩躁不安只想睡覺,腹瀉又口渴,而且小便清白,這是少陰病;腹瀉不止,排出膿血,也是少陰病;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冷、怕冷、身體蜷縮,是少陰病;腹瀉、手腳冰冷、煩躁,也是少陰病;腹瀉、脈搏微弱、甚至手腳冰冷到脈搏摸不到、想吐、煩躁,也是少陰病;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、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快要消失、身體反而發熱,是格陽的少陰病。
口渴、吐蛔蟲、發熱、腹瀉不止,這是厥陰病;手腳冰冷又腹瀉,也是厥陰病;先手腳冰冷然後發熱,腹瀉應該停止卻沒停,還排出膿血,是厥陰病;大汗、大瀉、手腳冰冷,是厥陰病;大汗後,發熱沒退,身體內拘束不適、四肢疼痛、腹瀉、手腳冰冷、怕冷,是厥陰病;大瀉後、手腳冰冷、下半身脈搏摸不到、吐出膿血、腹瀉不止,是厥陰病;手腳冰冷、心悸、腹瀉如水,也是厥陰病。三陰經的這些症狀,已經說得很詳細了。
然而同樣是腹瀉,為什麼表現差異這麼大呢?因為脾胃是消化食物的地方,太陰病還沒出現時,脾胃功能還是正常的;腎臟掌管大小便,負責固攝。腎臟生病,表示身體內部虛弱、氣寒,陰寒嚴重時,少陰病反而無法固攝;肝臟負責疏通和排泄,可能因為腹瀉導致手腳冰冷,也可能因為手腳冰冷導致腹瀉,手腳冰冷通常會伴隨寒冷感,寒冷感也常常伴隨腹瀉。這三者都能引起腹瀉,但是導致腹瀉的原因卻不同。
稱之為太陰病,是因為它與脾胃有關;稱之為少陰病,是因為它與寒冷有關;稱之為厥陰病,是因為它與手腳冰冷有關。三陰經的症狀雖然複雜,但掌握要點就可以大致了解。厥陰篇中,再次提到許多腹瀉的條文,又是為什麼呢?考察腹瀉,沒有不是由於寒熱引起的。談到熱,就會出現口渴、腹部下墜感、胡言亂語、大便乾燥等症狀;談到寒,就會出現腹脹、溫熱食物、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、身體發熱等症狀。
這些內容補充了之前沒有提到的症狀,但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經絡的病變。這是厥陰病導致的腹瀉,還是非厥陰病導致的腹瀉?總而言之,傷寒本來就沒有固定的規律,而陰經的腹瀉又佔了大多數。凡是三陰經沒有完全講述的,可以靈活變通的,都可以在這裡找到。所以有時候只說傷寒,而不說厥陰病,有時候只說腹瀉,而不說傷寒。腹瀉,脈搏沉緩,臉色少紅潤,身體有輕微發熱,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一定會感到頭暈目眩,出汗後就會好轉,病人一定會有些許手腳冰冷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臉上的發熱是虛陽外越,而身體下部是虛寒的緣故。
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脈搏沉緩,表示身體內部有寒氣;臉色少紅潤,身體有輕微發熱,表示表證還沒解除。病人有些許手腳冰冷,《針經》說下虛則會導致手腳冰冷。表證要解除時,在出汗前,因為體內先虛弱,所以一定會感到頭暈目眩,然後才會出汗好轉。要知道,同樣是身體內部有寒氣,體表有虛熱的症狀,為什麼這種情況出汗後就會好轉?因為頭暈目眩表示陽氣還能回到體表,所以即使之前腹瀉拉出未消化食物,之後又有些許手腳冰冷,也能夠痊癒。腹瀉、脈搏急促又口渴,這種情況會自己好轉;如果沒好轉,一定會拉出膿血,這是因為有熱的緣故。
《經》說:脈搏急促不能解除,腹瀉不止,一定會夾帶熱而排出膿血。腹瀉後,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,過一天脈搏恢復,手腳溫暖的,就會活下來;脈搏沒恢復的,就會死亡。(腹瀉後脈搏消失,手腳冰冷,是陽氣不足的表現。晬時,是指一天。一天後手腳冰冷好轉,脈搏恢復,表示陽氣恢復,就能活下來;如果手腳不溫暖,脈搏沒有恢復,表示陽氣完全消失,就會死亡。)傷寒導致腹瀉,一天腹瀉十多次,脈搏反而變得強勁,這是死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