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8)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傷寒本自寒下,醫復吐之,寒格,更逆吐下;若食入口即吐,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(傷寒邪自傳表,為本自寒下,醫反吐之,損傷正氣,內為格拒。經曰:格則吐逆,食入即吐,謂之寒格,則重虛而死,是更逆吐下也。與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以通寒格。宇泰:按本自寒下,恐是本自吐下,玩復字,可見上寒則吐,下寒則利。
胃寒者,不宜吐,醫反吐之,則傷胃氣,遂成寒格。下文文氣不貫,當有闕文。卿子:本自寒下,如少陽一條,邪高痛下,所謂邪正分爭,蓋本為寒而邪為熱。《素問》云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。亮宸:此治上熱下寒之劑也。傷寒本自寒下,謂下氣本屬虛寒,法當溫下以散上,乃妄吐之,則表虛矣。
妄下之,則裡虛矣。夫里既虛,則表熱乘虛,入於上焦,下寒上熱咽為格拒,故吐逆也。若更吐且下,則愈逆,是以飲食入口即吐。王太僕曰:食入反出,是有火也。此正下寒格其上熱之證,非寒熱並用,不能治之。故以乾薑、人參溫下焦之虛寒,以黃連、黃芩清上焦之人熱。
健按:寒下二字可疑,宇泰謂應是吐下,愚以為此倒裝筆也。下寒而上無發熱之文,故厥陰家病,非可吐之證,醫誤吐之,致寒反逆上,格拒而吐下不止。法宜溫中,以除上逆之寒,安其胃氣,則邪自退,理中湯為主。若食入即吐,此因吐滑氣逆,不肯即降,以陳皮、半夏、竹茹、生薑,入理中以止之,遂可定也。未可認為上熱下寒,而據前方寒熱並進,恐不中病,而反害事。
)
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令自愈。(下利,陰寒之候,反大熱者逆。有微熱而渴,裡氣尚溫也。經曰:諸弱發熱,脈弱者,陽氣得復也,令必自愈。)下利,脈數,有微熱汗出,令自愈;設復緊,為未解。(下利,陰病也;脈數,陽病也。陰病見陽脈者生,微熱汗出,陽氣得通也,利必自愈。
諸緊為寒,設復緊,陰氣猶勝,故云未解。)下利,手足厥冷無脈者,灸之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,死。(下利,手足厥冷無脈者,陰氣獨勝,陽氣大虛也。灸之,陽氣復,手足溫而脈還,為欲愈;若手足不溫,脈不還者,陽已絕也。反微喘者,陽氣脫故死。)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
(少陰腎水,趺陽脾土。下利,為腎邪干脾,水不勝土,則為微邪,故為順也。)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澀者,必清膿血。(下利者,脈當沉而遲,反浮數者,里有熱也。澀為無血,尺中自澀者,腸胃血散也,隨下利,必便膿血。清,與圊同。《脈經》曰:清者,廁也。
)下利清穀,不可攻表,汗出必脹滿。(下利者,脾胃虛也。胃為津液之主,發汗亡津液,則胃氣虛必脹滿。觀子:汗出解者,陽氣還表,即從表解也。若但清穀者而汗之,則脹滿作矣。)下利脈沉弦者,下重也;脈大者,為未止;脈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,雖熱不死。(沉為在裡,弦為拘急。
白話文:
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原本因為寒邪引起的下利,醫生反而用催吐的方式治療,導致寒邪阻隔,更加引起嘔吐和腹瀉。如果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,可以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治療。
(這種情況,本來寒邪在下,醫生卻用催吐來治療,損傷了正氣,導致體內產生阻隔。經典說:阻隔就會導致嘔吐,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,叫做寒格,這種情況非常虛弱,會有生命危險,是病情更加惡化的表現。所以要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來疏通寒格。也有人認為,原本是下利,可能是吐瀉的誤寫,因為上寒就會吐,下寒就會腹瀉。)
胃寒的人,不適合催吐,醫生如果反而催吐,就會損傷胃氣,導致寒格。這段文字上下文不連貫,可能缺少文字。有人認為,原本是寒邪在下,如同少陽病一樣,邪氣在上面,痛在下面,是邪正相爭的表現,本質是寒,但邪氣表現為熱。《素問》說,風寒在下,燥熱在上面。也有人認為,這個方子是治療上熱下寒的。原本因為寒邪引起的下利,說明下焦的氣虛寒,應該用溫下的方法來疏散上焦的邪氣,卻錯誤地用催吐的方法,導致表虛。
如果錯誤地用瀉下的方法,就會導致裡虛。裡虛之後,表熱就會趁虛而入,侵入上焦,下寒上熱,咽喉被寒邪阻隔,就會導致嘔吐。如果再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,病情就會更加惡化,所以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。有人認為,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,是因為體內有火。這正是下寒阻隔上熱的表現,不是用寒藥和熱藥一起用就可以治療的。所以用乾薑、人參來溫補下焦的虛寒,用黃連、黃芩來清除上焦的虛熱。
有人認為,「寒下」這兩個字可能是錯誤的,應該是「吐下」,我認為這是一種倒裝筆法。下寒而上沒有發熱的描述,所以厥陰病不適合用催吐的方法治療,醫生錯誤地用催吐的方法,導致寒邪反而向上逆行,產生阻隔,嘔吐腹瀉不止。應該用溫中的方法,去除向上逆行的寒邪,安穩胃氣,邪氣自然會退去,可以用理中湯為主來治療。如果食物一入口就吐出來,是因為催吐導致氣逆,難以下降,可以用陳皮、半夏、竹茹、生薑,加入理中湯中來幫助氣下降,就可以穩定病情。不能認為是上熱下寒,就用之前的方子寒熱並用,這樣可能不對症,反而會耽誤病情。
下利,如果出現輕微發熱和口渴,脈搏虛弱,這是身體正在自我恢復的表現。
(下利,是陰寒的表現,如果反而出現高熱,就是病情惡化。出現輕微發熱和口渴,說明體內的陽氣還存在。經典說:虛弱而發熱,脈搏虛弱,是陽氣正在恢復的表現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)下利,脈搏快速,出現輕微發熱和出汗,也是身體正在自我恢復的表現。如果脈搏反而變得緊張,說明病情還沒有好轉。
(下利,是陰病的表現;脈搏快速,是陽病的表現。陰病出現陽脈是好轉的跡象,輕微發熱出汗,是陽氣通暢的表現,下利自然會好轉。脈搏緊張是寒邪的表現,如果脈搏反而變得緊張,說明陰氣仍然很強盛,所以說病情還沒有好轉。)下利,手腳冰涼,脈搏摸不到,用艾灸也沒有效果,如果脈搏仍然沒有恢復,反而出現輕微的喘息,這是將要死亡的表現。
(下利,手腳冰涼,脈搏摸不到,說明陰氣過盛,陽氣極度虛弱。用艾灸,陽氣恢復,手腳溫暖,脈搏恢復,說明病情正在好轉。如果手腳不溫暖,脈搏沒有恢復,說明陽氣已經衰竭。反而出現輕微的喘息,是陽氣脫失的表現,所以會死亡。)少陰的脈搏弱於趺陽的脈搏,是病情順利的表現。
(少陰指腎水,趺陽指脾土。下利,是腎邪侵犯脾的表現,水不能戰勝土,說明邪氣較弱,所以是順利的表現。)下利,寸脈反而浮數,尺脈反而澀滯,一定是排膿血的表現。
(下利的人,脈搏應該是沉而遲的,如果反而浮數,說明體內有熱。澀是無血的表現,尺脈澀滯,說明腸胃的血液散失,隨著下利,必定會排出膿血。「清」和「圊」相同,指廁所。《脈經》說,清,就是指廁所。)下利,大便如清水,不可以發汗,發汗一定會導致腹脹。
(下利的人,脾胃虛弱。胃是津液的來源,發汗會使津液散失,導致胃氣虛弱,一定會導致腹脹。有人認為,發汗能好轉,是因為陽氣恢復到體表,從體表好轉。如果只是大便如清水,卻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腹脹。)下利,脈搏沉弦,說明下焦有沉重感;脈搏粗大,說明下利還不會停止;脈搏微弱而快,說明下利將要停止,即使發熱也不會有生命危險。
(沉代表在內,弦代表拘急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