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6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6)
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
若火極似水,里有大熱,而大腑不秘,無燥屎可除者,滑則裡熱深,厥則邪陷極,非以白虎滌其極熱,則亢甚之陽,何由得陰以濟乎?後賢或以黃連解毒湯,或以三黃石膏湯皆此意耳。健按:此注較上條,則看滑字太重,而看促字太差矣。夫滑為陽中之陰,滑而厥,無逆字,其傷於陰者,熱尚淺。

促為陰中之陽,促而厥逆,傷於陰者,其熱已深。何前注隨文為可灸以助陽者,皆認歇止為陽氣不相續,而未悟其熱極傷陰故也。《內經》曰:氣主煦之,太過為數;血主濡之,不及為歇。數而歇止,遂為促脈。此當以白虎退陽益陰,則彼可以三黃解毒,不為過分矣。故曰上條注誤,文亦誤也,於此可見。

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(手足厥寒者,陽氣外虛,不溫四末,脈細欲絕,陰血內弱,脈行不利,與當歸四逆湯助陽生陰。健曰:觀此,則知陰血內弱,脈細欲絕,可見前之脈促,乃熱傷陰血之甚者,豈可以火灸,而復耗其陰血乎?)若其人內有久寒者,宜當歸四逆,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(茱萸辛熱,以散久寒;生薑辛溫,以行陽氣。

亮宸:四肢諸陽之本,由氣暖暢,故肢溫。脈者,血之府,由血盛滿,故脈充。今手足厥寒,陽氣少也;脈細欲絕者,血不足也。氣血生於脾胃,故以大棗、甘草益胃以充其源。血藏於肝,故以當歸、芍藥益肝以裕其流,桂枝、細辛以散寒而達其陽,通草以通其秘,以無下利。而但氣血不足,故不用薑、附耳。

加茱萸者,辛熱以散寒,生薑辛溫以行陽;清酒者,取其甘溫而和血,又能通陽也。)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,厥逆而惡寒者,四逆湯主之。(大汗出,則熱當去;熱反不去者,亡陽也。內拘急下利者,寒甚於里也。四肢疼厥逆,惡寒者,寒甚於表也。與四逆湯復陽散寒。

)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(大汗若大下利,內外雖殊,其亡津液,損陽氣則一也。陽虛陰勝,故生厥逆,與四逆陽固陰退。)

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。心下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須吐之,宜瓜蒂散。(手足厥冷,邪氣內陷也。脈緊牢者為實,邪氣入腑,則脈沉。今脈乍緊,知邪結在胸為實,故心下滿而煩。胃中無邪則喜飢,以病在胸中,雖飢而不能食,與瓜蒂散以吐其胸中之邪實。)

傷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;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(《要略》曰:水停心下,甚者則悸。為水飲內甚,先與茯苓甘草湯治其水,而後治其厥;若先治厥,則水飲浸漬入胃,必作下利。海藏:少陰心悸者,四逆不可與也。心悸,火懼水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體內的熱像火一樣旺盛到了極點,反而看起來像水的狀態,這表示身體內部有很嚴重的熱,但大腸卻不便秘,也沒有乾硬的糞便可以排出。這時如果脈象滑利,表示體內深處熱邪很深;如果出現四肢厥冷,表示邪氣已經深入到極點。這種情況如果不使用白虎湯來清除極熱,那麼過於亢奮的陽氣,要如何才能恢復陰陽平衡呢?後代的醫家有時會用黃連解毒湯,有時會用三黃石膏湯,都是這個道理。

健按:這段註解和上一條相比,太過注重「滑」字,而太不重視「促」字了。所謂「滑」脈,是陽氣中的陰,滑脈而又厥冷,沒有出現脈逆的情況,表示陰氣受損還算輕微,熱邪還不深。

而「促」脈,則是陰氣中的陽,促脈而又厥逆,表示陰氣受損已經很嚴重,熱邪已經深入。為什麼之前的註解認為可以通過艾灸來幫助陽氣呢?那是因為把脈搏的間歇停頓當作陽氣不連續,而沒有領悟到那是熱邪極盛損傷陰氣所致。《內經》說:氣負責溫煦,太過就會頻數;血負責濡養,不足就會停頓。頻數而又停頓,就成了促脈。這種情況應該用白虎湯來退陽益陰,那麼用三黃解毒湯也是可以的,並不為過。所以說上一條的註解是錯誤的,連帶文字也錯了,這點在這裡可以看得很清楚。

如果病人手腳冰冷,脈搏細微到好像要消失一樣,應該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。(手腳冰冷,是因為陽氣不足,無法溫養四肢末梢;脈搏細微到好像要消失,是因為體內陰血虛弱,脈搏運行不利。用當歸四逆湯來幫助陽氣生發,滋養陰血。健說:觀察這裡,就知道陰血內虛,脈搏細微到快要消失,可見之前所說的脈促,是因為熱邪嚴重損傷陰血所致,怎麼能用艾灸來進一步耗損陰血呢?)如果這個人體內有長期的寒氣,應該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來治療。(吳茱萸性味辛熱,可以用來驅散久寒;生薑性味辛溫,可以用來運行陽氣。

亮宸說:四肢是身體陽氣的根本,因為氣血溫暖暢通,所以四肢溫暖。脈搏是血的府邸,因為血氣充盛,所以脈搏充盈。現在手腳冰冷,是因為陽氣不足;脈搏細微到快要消失,是因為血不足。氣血由脾胃產生,所以用大棗、甘草來滋養脾胃,補充氣血的來源。血藏於肝,所以用當歸、芍藥來滋養肝臟,使血流充盛。用桂枝、細辛來散寒,通達陽氣,用通草來疏通閉塞,防止腹瀉。因為只是氣血不足,所以不用薑、附子。

加入吳茱萸,是利用它的辛熱來驅散寒氣;加入生薑,是利用它的辛溫來運行陽氣;加入清酒,是取它的甘溫之性來調和氣血,還可以通達陽氣。)

如果病人大量出汗,熱反而不退,體內有拘急感,四肢疼痛,又腹瀉,出現四肢厥冷而且畏寒,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。(大量出汗,正常來說熱應該會退去;熱反而不退,表示陽氣虛脫。體內拘急腹瀉,表示寒邪在裡很重;四肢疼痛、厥冷、畏寒,表示寒邪在表也很重。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,驅散寒邪。)

如果大量出汗,或者嚴重腹瀉,導致四肢厥冷,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。(大量出汗和嚴重腹瀉,雖然表現不同,但都是損失體液,損傷陽氣。陽氣虛弱,陰氣過盛,就會出現四肢厥冷。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,使陰氣消退。)

病人手腳冰冷,脈搏時而緊張,表示邪氣結聚在胸中。如果心下滿悶、煩躁,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病邪就在胸中,應該用吐法治療,宜用瓜蒂散。(手腳冰冷,是邪氣內陷的表現。脈搏緊而有力是實證,邪氣進入腑臟,脈搏會沉伏。現在脈搏時而緊張,表示邪氣結聚在胸中,是實邪,所以會心下滿悶、煩躁。胃部沒有邪氣,就會感到飢餓。因為病邪在胸中,所以雖然飢餓卻吃不下東西。用瓜蒂散來吐出胸中的邪實。)

如果傷寒導致四肢厥冷,並且心下悸動,應該先治療水邪,服用茯苓甘草湯,然後再治療厥冷;否則,水邪會進入胃部,必然導致腹瀉。《要略》說:水停在心下,嚴重就會引起心悸。因為體內水飲過多,所以先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水邪,然後再治療厥冷。如果先治療厥冷,水飲就會侵入胃部,必然導致腹瀉。海藏說:少陰病出現心悸,不能用四逆湯。心悸,是火懼怕水邪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