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5)
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
)傷寒發熱,下利,厥逆,躁不得臥者,死。(傷寒發熱,邪在表也;下利厥逆,陽氣虛也。躁不得臥者,病勝臟也,故死。)傷寒發熱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,死。(《要略》曰:六腑氣絕於外者,手足寒;五臟氣絕於內者,利下不禁。傷寒發熱,為邪所傷,臟氣憊壞,下利至甚,厥不止,為臟腑兩絕,故死。

)傷寒六七日,不利,便發熱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,死。有陰無陽故也。(傷寒至七日,為邪正相爭之時,正勝則生,邪勝則死。始不下利,而暴忽發熱下利,汗出不止者,邪勝正,陽氣脫也,故死。)傷寒五六日,不結胸,腹濡,脈虛,復厥者,不可下,此為亡血,下之死。

(傷寒五六日,邪氣當作裡實之時,若不結胸,而腹濡者,里無熱也。脈虛者,亡血也;復厥者,陽氣少也。不可下,下之為重虛,故死。《玉函》曰:虛者重瀉,真氣乃絕。觀子:邪入熱深厥深,應以下除者,非上結陽分之胸,必下結陰分之腹。今不結胸腹,且軟,則里無實邪可知。

其所以五六日復厥者,皆由脈虛,虛則為亡血。血,陰也。諸厥者,皆屬於下。凡內虛,真氣失守,未有不厥者,誤下,必死矣。按諸條,多從邪乘而言,此復以脈虛血亡,原其致厥之本,即《內經》所謂腎虛厥作之旨乎。)發熱而厥,七日,下利者,為難治。(發熱而厥,邪傳裡也。

至七日,傳經盡,則正氣勝邪,當汗出而解;反下利則邪氣勝,裡氣虛,則為難治。)

傷寒脈促,手足厥逆者,可灸之。(脈促,則陽虛不相續;厥逆,為陽虛不相接,灸之,以助陽氣。三陽曰:厥逆為陽虛。陽虛二字,當作陰勝二字,似必差訛。觀子:雜病脈促為陽盛,此脈促,非盛也,乃陽衰而斷續不勻也。灸者,急於關元、氣海、丹田處著火,至一二百壯,庶可回陽氣於欲絕之際耳。

全善:結促二脈,皆脈為邪礙,而歇止也。灸之,吐之,所以去其邪耳。健曰:人之有脈,如樹之有根,病重而脈有根則生,病輕而脈乖異則死。其於傷寒殺厲之氣,為病急迫,易於傳變,陰陽寒熱交爭之際,全憑脈斷。蓋脈以血為榮,今得促脈,促者數時一止,乃寒傷營,而熱耗血,故數中見歇也。

手足厥逆者,是熱深厥深,陰陽阻塞,氣血不和也。豈是陽虛不相續,亦非陰勝不相接。全善謂邪礙而脈歇止,是矣。然非礙也,特邪盛而正不勝耳。若灸之,則以熱濟熱,迫其經血妄行,又將奈何,理宜涼瀉為是。如舌上焦黑者,直可下也。據下條脈滑而厥,原稱裡熱而用白虎,則此之促,更甚於彼之滑,不辨可知矣。

注作陽虛立論,誤認促為寒象,非大謬乎。)

傷寒脈滑而厥者,里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(滑為陽,厥氣內陷,是裡熱也,與白虎湯以散裡熱。觀子:夫熱厥亦有不同,如傳邪入腑,秘結不通,燥屎在內,非下不可者,以承氣治之是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燒,又拉肚子,手腳冰冷,煩躁無法入睡的,會死。(傷寒發燒,是邪氣在體表;拉肚子手腳冰冷,是身體陽氣虛弱。煩躁無法入睡,是病邪已經深入臟腑,所以會死。)傷寒發燒,拉肚子非常嚴重,手腳冰冷持續不止的,會死。(《要略》說:六腑的氣在體外耗盡的,就會手腳冰冷;五臟的氣在體內耗盡的,就會拉肚子無法控制。傷寒發燒,是被邪氣所傷,導致臟腑虛弱,拉肚子非常嚴重,手腳冰冷持續不止,是臟腑的氣都耗盡了,所以會死。)

傷寒六七天,如果沒有拉肚子,突然發燒又開始拉肚子,而且汗流不止的,會死。因為身體只有陰氣而沒有陽氣。(傷寒到了六七天,是身體正氣和邪氣互相爭鬥的時候,正氣戰勝就活,邪氣戰勝就死。一開始沒有拉肚子,突然發燒又拉肚子,汗流不止,是邪氣戰勝了正氣,陽氣脫散,所以會死。)傷寒五六天,沒有出現胸部硬結的症狀,肚子摸起來是軟的,脈搏虛弱,又出現手腳冰冷的,不可以使用瀉下的藥,這是因為身體失血過多,如果用了瀉下的藥會死。

(傷寒五六天,邪氣應該往身體內部傳導致使身體變實,如果沒有胸部硬結的症狀,肚子摸起來是軟的,表示身體內部沒有熱。脈搏虛弱,表示身體失血過多;又出現手腳冰冷,表示陽氣不足。不可以使用瀉下的藥,用了瀉下的藥會讓身體更加虛弱,所以會死。《玉函》說:身體虛弱時又使用瀉下的藥,身體的真氣就會耗盡。觀察:邪氣入侵導致發熱嚴重,手腳冰冷也嚴重,應該用瀉下的藥來清除邪熱,但如果不是上焦陽氣聚集在胸部,而是下焦陰氣聚集在腹部。現在既沒有胸部硬結,肚子又是軟的,表示身體內部沒有實熱。)

之所以五六天又出現手腳冰冷,都是因為脈搏虛弱,虛弱就表示身體失血。血,屬於陰。各種手腳冰冷的症狀,都跟下焦有關。凡是體內虛弱,真氣無法守護,沒有不出現手腳冰冷的,如果誤用瀉下的藥,一定會死。按照前面所說的條文,多是從邪氣來解釋,這裡又從脈搏虛弱、身體失血來分析手腳冰冷的原因,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腎虛導致手腳冰冷的意思。發燒又手腳冰冷,過了七天,又開始拉肚子的,屬於難治。(發燒又手腳冰冷,表示邪氣已經傳入身體內部。

到了七天,邪氣傳遍經絡,正氣應該戰勝邪氣,應該會出汗而痊癒;反而拉肚子,表示邪氣戰勝,身體內部虛弱,所以很難治療。)

傷寒脈搏跳動急促,手腳冰冷的,可以用艾灸治療。(脈搏跳動急促,表示陽氣虛弱無法連續;手腳冰冷,表示陽氣虛弱無法接續,用艾灸治療,可以幫助陽氣。三陽經的理論說:手腳冰冷是陽氣虛弱。這裡的陽虛二字,應該是陰氣過盛二字,可能是錯誤的。觀察:雜病中的脈搏跳動急促表示陽氣過盛,這裡的脈搏跳動急促,並不是過盛,而是陽氣衰弱,跳動不均勻。艾灸,應該在關元、氣海、丹田這些地方加火,灸到一百兩百壯,或許可以把將要耗盡的陽氣救回來。

全善說:結脈和促脈,都是因為邪氣阻礙脈搏而導致停止跳動。艾灸和催吐,都是為了去除邪氣。健說:人有脈搏,就像樹有根,病情很重,如果脈搏仍然有根就還能活,病情很輕,如果脈搏出現異常就會死。傷寒這種疾病,邪氣來勢洶洶,病情急迫,容易傳變,陰陽寒熱交替之際,都要依靠脈象來判斷。脈搏依靠血來滋養,現在出現促脈,促脈就是脈搏跳動很快但是會停止,是因為寒邪傷到營血,又因為熱而耗損血液,所以在跳動快的時候會出現停止。

手腳冰冷,是熱邪深入,導致手腳冰冷也深入,陰陽阻塞,氣血不和。並不是陽氣虛弱無法連續,也不是陰氣過盛無法接續。全善說邪氣阻礙脈搏而導致停止跳動,是對的。但不是阻礙,而是邪氣過盛導致正氣無法戰勝。如果用艾灸,用熱來治療熱,會迫使經血亂行,那該怎麼辦?應該用寒涼的藥來瀉熱。如果舌頭焦黑,可以直接用瀉下的藥。根據後面脈搏滑又手腳冰冷的條文,原文說這是裡熱而使用白虎湯,那麼這裡的促脈,比滑脈更加嚴重,不難分辨。

註解認為這是陽虛,把促脈當作寒象,是大錯特錯。)

傷寒脈搏滑又手腳冰冷的,是身體內部有熱,用白虎湯治療。(滑脈是陽,手腳冰冷是因為熱邪內陷,所以是身體內部有熱,用白虎湯來散熱。觀察:發熱而手腳冰冷的情況也有不同,如果是邪氣傳入腑,導致便秘不通,燥屎在內,一定要用瀉下的藥,用承氣湯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