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2)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下即申明之曰,前熱者後必厥,見熱極必厥也。又曰熱深者厥亦深,熱微者厥亦微,見厥之中,復當分淺深微甚之治也。夫邪傳熱入,非結聚於胃,氣血不通,陰陽否隔,何由得厥?厥則肝極移克胃土,非以承氣奪其壅結,何由得生?故厥應下之。然不言湯治,而惟誤汗後證詳之者,蓋欲人即此悟彼之意也。
第傷寒傳至厥陰,鮮不為危證矣,何以故?一舌卷囊縮而煩滿,一熱極而厥,二者皆入肝急下之證耳。然止言其端,而無正文以明達其旨,終在殘缺之列耳。厥微熱微,四逆散;厥深熱深,大承氣。健曰:此屬傳經熱邪迫之,而陰氣衰,故厥。《內經》曰: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
觀子論精治當。)
傷寒病,厥五日,熱亦五日,設六日當復厥,不厥者自愈。厥終不過五日,以熱五日,故知自愈。(陰勝則厥,陽勝則熱。先厥五日為陰勝,至六日陽復勝,熱亦五日,後復厥者,陰復勝;若不厥為陽全勝,故自愈。經曰:發熱四日,厥反三日,復熱四日,厥少熱多,其病為愈。
健曰:此是中經寒邪,入於厥陰,為至陰之地,陽氣衰不能發越,故厥。《內經》曰: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是也。)凡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(手之三陰三陽,相接於手十指;足之三陰三陽,相接於足十指。陽氣內陷,陽不與陰相接,故手足為之厥冷也。
四逆者,四肢逆而不溫也,與厥相似而非也。經曰: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,是四逆與厥異也。厥者,冷也,甚於四逆也。經曰:陰陽氣不相順接,便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,謂陽氣內陷,熱氣逆伏,而手足為之冷也。)
(仁齋:厥者,逆也。經言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而四肢為之逆冷;然曰厥逆者,手足冷而四肢溫也。四逆者,四肢手足俱冷也。凡有手足冷者,便當早察寒熱虛實而治之,毋致厥冷之深,履霜堅冰,雖欲治之已後時矣。)
傷寒脈微而厥,至七八日,膚冷,其人躁,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,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。今病者靜,而復時煩,此為臟寒。蛔上入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。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蛔。蛔厥者,烏梅圓主之,又主久利方。(臟厥者死,陽氣絕也。
蛔厥,雖厥而煩,吐蛔已則靜,不若臟厥而躁無暫安時也。病人臟寒胃虛,蛔動上膈,聞食臭出,因而吐蛔,與烏梅圓溫臟安蛔。仁齋:蛔厥者,其人吐蛔,而手足冷也,故為臟寒。胃中虛冷,輕者吐小蟲,重者吐長蟲。或舌燥口乾,常欲冷飲浸,不欲咽,蛔上,煩躁昏亂欲死,兩手脈沉遲,足冷至膝,甚者連蛔並屎俱出,大便閉而不行。此證雖凶,多可救治,宜加味理中安蛔飲,及烏梅丸治之。
白話文:
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接下來要說明的是,之前出現發熱的,之後一定會出現厥逆,這是因為熱到極點就會出現厥逆的現象。還有說「熱邪深入則厥逆也深,熱邪輕微則厥逆也輕微」,這表明在厥逆的狀況中,也要區分淺深輕重的程度來治療。邪氣傳入導致發熱,如果不是因為邪氣在胃裡結聚,導致氣血不通,陰陽阻隔,怎麼會出現厥逆呢?一旦出現厥逆,就會導致肝的病變影響到脾胃,如果不用承氣湯來攻下它,怎麼能恢復生機呢?所以,厥逆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但這裡沒有直接說用湯藥來治療,而是詳細說明誤用發汗後會出現的證狀,是為了讓人從這個例子中領悟到其他情況也應該這樣處理。
傷寒病傳到厥陰階段,很少不是危重症狀,為什麼呢?一種是舌頭捲縮、陰囊收縮且出現煩躁不安;另一種是熱到極點出現厥逆,這兩種情況都屬於肝的急症,應該立刻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但這裡只說了個開頭,沒有詳細解釋其中的道理,仍然屬於不完整的部分。厥逆輕微、發熱輕微,用四逆散治療;厥逆深重、發熱深重,用大承氣湯治療。有人說:這是因為熱邪傳入經絡,導致陰氣衰弱,所以出現厥逆。《內經》說:「陰氣在下衰弱,就會出現熱厥」。
觀察先賢的論述,並精確地進行治療。
傷寒病,出現厥逆五天,發熱也持續五天,如果第六天應該再次出現厥逆,如果沒出現,病就會自己好轉。厥逆的持續時間不會超過五天,因為發熱也持續五天,所以知道會自己好轉。(陰氣旺盛就會出現厥逆,陽氣旺盛就會出現發熱。先出現厥逆五天,表示陰氣旺盛,到了第六天,陽氣恢復旺盛,也會發熱五天,之後再出現厥逆,表示陰氣再次旺盛;如果沒有出現厥逆,表示陽氣完全恢復,病就會自己好轉。《內經》說:發熱四天,反而出現厥逆三天,之後又發熱四天,厥逆較少而發熱較多,這個病就會好轉。)
有人說:這是因為寒邪進入經絡,到達厥陰這個陰氣最盛的地方,陽氣衰弱無法發散,所以出現厥逆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氣在下衰弱,就會出現寒厥」。凡是出現厥逆,就是因為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,這就叫做厥逆。厥逆就是手腳冰冷的現象。(手上的三陰經和三陽經在手指交接,腳上的三陰經和三陽經在腳趾交接。陽氣內陷,陽氣無法與陰氣銜接,所以手腳會冰冷。)
四逆是指四肢逆冷不溫,它和厥逆相似,但並不相同。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四逆厥逆的狀況,不可以瀉下」,這表明四逆和厥逆是不一樣的。厥逆,是寒冷的表現,而且比四逆更嚴重。《內經》說:「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,就會出現厥逆。厥逆就是手腳冰冷,是因為陽氣內陷,熱氣逆伏,導致手腳冰冷。」
(仁齋說:厥就是逆的意思。《經文》說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,導致四肢逆冷;而厥逆,是指手腳冷而四肢溫熱。四逆是指四肢、手腳都冰冷。凡是有手腳冰冷的現象,就要及早觀察寒熱虛實的情況來治療,不要讓厥冷發展到很深的程度,就像腳踩到霜,最終會變成堅冰一樣,到那時候才想要治療就晚了。)
傷寒病脈象微弱而且出現厥逆,到了第七八天,皮膚冰冷,病人煩躁不安,沒有片刻的安寧,這是臟厥,不是蛔蟲引起的厥逆。蛔蟲引起的厥逆,病人會吐出蛔蟲。現在這個病人安靜,卻又時常煩躁,這是臟腑寒冷的表現。蛔蟲上行到膈膜,所以會煩躁,過一會又會停止,吃到東西就想吐。又出現煩躁,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要出來,這個人就會自己吐出蛔蟲。蛔蟲引起的厥逆,可以用烏梅丸來治療,也可以治療長久的腹瀉。(臟厥會導致死亡,因為陽氣已經耗盡。
蛔蟲引起的厥逆,雖然也會出現厥逆和煩躁,但吐出蛔蟲後就會安靜,不像臟厥那樣煩躁不安。病人臟腑寒冷,胃虛弱,蛔蟲活動上行到膈膜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想出來,因此吐出蛔蟲,可以用烏梅丸來溫補臟腑、安撫蛔蟲。仁齋說:蛔蟲引起的厥逆,病人會吐出蛔蟲,而且手腳冰冷,這是臟腑虛寒的表現。胃裡虛寒冰冷,輕微的會吐出小蟲,嚴重的會吐出長蟲。或是舌頭乾燥口渴,總是想喝冷飲但又吞不下去,蛔蟲上行,導致煩躁昏亂,瀕臨死亡,兩手的脈象沉緩,腳冷到膝蓋,嚴重的甚至會連蛔蟲和糞便一起排出,大便不通。這種症狀雖然危險,但多數可以救治,可以用加味理中安蛔飲,或烏梅丸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