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1)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若脈更數,而不罷為客熱有餘,厥陰藏血之臟,熱瘀於血,必發癰膿也。此條脈遲,六七日,陰寒已甚,即有微熱,不當以寒藥澈之。反能食者,蓋迴光返照之象,日必死矣。凡診傷寒,初則原有舍脈從證,舍證從脈之法,至六七日厥陰陰盡之期,而見陰極之脈,投寒則誤矣。)
傷寒先厥後發熱,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為痹。發熱無汗,而利必自止;若不止,必便膿血。便膿血者,其喉不痹。(傷寒先厥而利,陰寒氣勝也。寒極變熱,後發熱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,咽中痛,其喉為痹者,熱氣上行也。發熱無汗,而利必自止;利不止,必便膿血者,熱氣下行也。
熱氣下而不上,其喉不痹也。宇泰:厥而利,發熱,則利必止,反汗出者,亡陽也。咽中痛,熱上衝也。亡陽則陰獨,復會於熱,則陰陽結而為喉痹也。《內經》曰:一陰一陽結,為喉痹是也。觀子:此節亦分三段看,至必自止為一證,言先厥則寒甚,為下利後發熱,則陰極得陽,故利止。
至其喉為痹是一證,言亦有利不止,而反汗出咽痛者,汗出則亡陽,咽痛則熱客於上,是陽欲復,而反虛陽妄越,利無由止也。至必便膿血又一證,言發熱若無汗者,利必止。然亦有利不止,而反便膿血者,此熱氣大於於下,挾熱遂利,既非初厥純陰下利之比,亦非陽虛格越於上之謂。蓋熱氣下出者可治,熱氣上浮者最重,二者較之,喉痹重於便膿血也。
健曰:厥陰與少陽為表裡,其脈挾咽,熱極於內,寒鬱於外,發為喉痹。當辛涼開豁,以柴、薄、甘、桔、牛蒡、殭蠶、黃芩、石膏、射干、豆根以解之,不可投辛溫香燥之藥。便膿血者,合白頭翁湯。)
傷寒一二日,至四五日而厥者,必發熱,前熱者,後必厥。厥深者,熱亦深;厥微者,熱亦微。厥應下之,而反發汗者,必口傷爛赤。(前厥後發熱者,寒極生熱也;前熱後發厥者,陽氣內陷也;厥深熱深,厥微熱微,隨陽氣陷之淺深也。熱之伏深,必須下去之,反發汗者,引熱上行,必口傷爛赤。
《內經》曰:火氣內發,上為口糜。吳氏:傷寒一二日,至四五日厥者,必發熱,是傳經之邪。前熱後厥者,亦傳經之邪,當以厥之微甚,辨熱之淺深。若厥深入腑而實者,須下去之,若反發汗,則胃中津液愈燥,而熱上騰,故為口糜爛赤。經云:諸四逆者,不可下。此云應下,最宜詳審。
先賢謂熱厥,手足雖厥冷,而或有溫時,雖逆冷,而手足心必暖。戴院使又以指甲之冷暖別之。寒熱二厥,臨病之工慎之。觀子:仲景文字多引而不發,欲人思而自悟。此節是言先熱後厥之為熱厥也,當看一二日,至四五日,發熱而厥者,便易明。是非一病便厥之寒厥比也,故曰必發熱,言必發熱在前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搏跳動快速,但沒有減緩的跡象,這代表體內有過多的外來熱邪。厥陰經是儲藏血液的臟腑,如果熱邪瘀滯在血液中,就一定會產生癰腫膿瘍。這條經文提到脈象遲緩,經過六七天後,如果陰寒已經很嚴重,即使出現一點點微熱,也不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徹底清除。如果反而還能吃東西,這是一種迴光返照的現象,病人很快就會死亡。一般來說,診斷傷寒,最初會依照「捨脈從證」或「捨證從脈」的方法,但到了六七天,厥陰經陰氣耗盡的時候,如果出現陰寒極盛的脈象,再用寒涼藥物就會誤診。
傷寒初期先出現手腳冰冷,之後才發燒,如果腹瀉自然會停止,但如果反而出汗,而且喉嚨疼痛,那表示喉嚨已經麻痺了。如果發燒卻不出汗,那麼腹瀉自然會停止;如果腹瀉不止,就一定會排出膿血。排出膿血,表示喉嚨不會麻痺。(傷寒先手腳冰冷後腹瀉,表示體內陰寒之氣很盛。寒冷到極點就會轉變為熱,所以之後發燒腹瀉自然會停止,但如果反而出汗,而且喉嚨疼痛,表示熱氣向上衝。發燒不出汗,腹瀉自然會停止;如果腹瀉不止,就一定會排出膿血,表示熱氣向下走。
熱氣向下而不向上,喉嚨就不會麻痺。宇泰認為:手腳冰冷而腹瀉,之後發燒,腹瀉就會停止,如果反而出汗,這是陽氣虛脫的表現。喉嚨疼痛,表示熱邪向上衝。陽氣虛脫,陰氣獨盛,又與熱邪結合,就會形成喉嚨麻痺。《內經》說:「一陰一陽結合,就會形成喉痹。」觀子認為:這一段話可以分為三段來看,腹瀉自然停止為一個症狀,說明先手腳冰冷代表寒邪很盛,腹瀉後發燒,表示陰氣到了極點而得到陽氣,所以腹瀉會停止。
喉嚨麻痹是另一個症狀,說明也有腹瀉不止,反而出汗喉嚨痛的情況,出汗代表陽氣虛脫,喉嚨痛代表熱邪侵襲上部,是陽氣想要恢復,卻反而虛陽外脫,腹瀉無法停止。排出膿血又是另一個症狀,說明發燒如果不出汗,腹瀉就會停止。但也有腹瀉不止,反而排出膿血的情況,這是熱邪積聚在下部,挾帶熱邪而導致腹瀉,這和初期手腳冰冷純粹陰寒引起的腹瀉不同,也不是陽氣虛弱向上排斥熱邪。熱氣向下走的可以治療,熱氣向上浮的就比較嚴重,兩者比較,喉痹比排出膿血更嚴重。
健認為:厥陰經和少陽經互為表裡,他們的脈絡經過咽喉,如果熱邪在體內達到極點,寒邪鬱積在體外,就會發為喉痹。應該用辛涼開竅的藥物,像是柴胡、薄荷、甘草、桔梗、牛蒡子、殭蠶、黃芩、石膏、射干、豆根來化解,不可以投用辛溫香燥的藥物。如果是排出膿血的情況,應該使用白頭翁湯。
傷寒一兩天,到四五天才出現手腳冰冷的,一定會發燒,之前發燒的,之後一定會手腳冰冷。手腳冰冷嚴重,發燒也會嚴重;手腳冰冷輕微,發燒也會輕微。如果應該用攻下的方法,反而用發汗的方法,一定會造成口舌潰爛。 (之前手腳冰冷之後才發燒,是寒冷到了極點產生熱;之前發燒之後才手腳冰冷,是陽氣內陷。手腳冰冷嚴重,發燒就嚴重,手腳冰冷輕微,發燒就輕微,這都取決於陽氣內陷的深淺。熱邪潛伏很深,就必須用攻下的方法,如果反而發汗,就會引熱上行,一定會造成口舌潰爛。
《內經》說:「火氣向內發散,向上就會造成口糜爛。」吳氏認為:傷寒一兩天,到四五天才出現手腳冰冷的,一定會發燒,這是邪氣傳經所造成的。之前發燒之後才手腳冰冷的,也是邪氣傳經所造成的,應該根據手腳冰冷的輕重,來分辨熱邪的深淺。如果手腳冰冷已經深入到臟腑而且屬於實證,就必須用攻下的方法,如果反而發汗,就會使胃中的津液更加乾燥,熱邪向上,所以造成口糜爛。經書說:「各種手腳冰冷的病症,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。」這裡說應該用攻下的方法,所以要特別詳細的審慎判斷。
前人說的熱厥,雖然手腳冰冷,但有時候也會感覺溫熱,即使很冰冷,手腳心一定會溫暖。戴院使還用指甲的冷暖來分辨。寒厥和熱厥,臨床醫生要謹慎判斷。觀子認為:仲景的文字很多都是引用而不直接說明,是希望讓人思考而自己領悟。這段話說的是先發熱後手腳冰冷屬於熱厥,如果看到一兩天到四五天發燒而手腳冰冷的情況,就很容易明白了。這並非單純手腳冰冷的寒厥可以相比,所以說一定會發熱,是說發熱一定在手腳冰冷之前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