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9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9)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其反見諸熱證者,蓋龍雷陰火出於其經,所謂火生於木,木藏烽焰,肝陰既不足,肝陽必有餘。內虛而陰寒得以傷之,未有不逼其無根之焰上越,所以真寒為本,假熱為標,勢每相同也。曰消渴者,消耗也。飲多而能耗,邪深於少陰,故渴,則甚於引水自救也。心中疼者,木火通氣,厥氣上乘於心也。
曰氣上撞心,為假熱之上浮明甚。若傳邪深,但熱毒結聚不解耳,必不至客陽之騰逞也。飢者,浮熱所擾也。不欲食,食則吐蛔,裡寒灼然矣。然此極似陽邪內傳之狀,而非然者,若傳厥陰,邪深熱久,未有不入腑而先下證哉。何下之反不止?蓋誤下,利故不止,益見其里有真寒也。
此猶是邪傷於經氣而病,故本寒而復挾不定之假熱,若純臟病,則但見厥逆,下利,涎沫,面青諸證矣。以是知邪干經氣而病,雖三陰亦未有不化熱者也。健按:此厥陰傷寒為病之證,成氏誤注傳邪,諸家辨之蓋詳。細審病勢,皆內真寒而外假熱明甚。其傳邪之證,見於下條,而此無治法,亦闕文耳。
可與烏梅丸溫臟安蛔,而渴吐下利皆效。)厥陰中風,脈微浮,為欲愈;不浮,為未愈。(陰病見陽脈者生,浮者陽也。厥陰中風,脈微浮,為邪氣還表,向汗之時,故云欲愈。)厥陰病,欲解時,從醜至卯上。(厥陰木,王於卯醜寅,向王,故為欲解時。)厥陰病,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愈。
(邪至厥陰,為傳經盡,欲汗之時,渴欲得水者,少少與之,胃氣得潤則愈。)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虛家亦然。(四逆者,四肢不溫也。厥者,手足冷也。皆陽氣少而陰氣多,故不可下,虛家亦然。下之,是為重虛,《玉函》曰:虛者十補,不一瀉之。觀子:四肢諸陽之本,陽氣衰甚,故手足為之厥冷,厥應下之者,傳邪入腑,陽極似陰之熱厥也。
若真陽一虛,陰進而長,其可同於裡實者之治乎?曰諸四逆厥者,見厥雖有但手足冷,與四肢通冷之殊,總為陰盛陽衰,不可妄下也。寒則未有不虛,及虛家之不可誤攻,亦然耳。)傷寒先厥,後發熱而利者,必自止。見厥複利。(陰氣勝,則厥逆而利;陽氣復,則發熱,利必自止。
見厥,則陰氣還勝而複利。兼善:三陰傷寒,太陰為始,則手足溫,少陰則手足清,厥陰則手足厥逆。然病至厥陰,乃陰之極也,故反有發熱之證。蓋陽極則陰生,陰極則陽生,此陰陽相引,必然之理也。易云窮則變者,至極之謂也。陽至極而生陰,故陽病有厥冷之證;陰至極而生陽,則厥逆者有發熱之條。
言厥深熱亦深者,乃事之極,而變之常。經曰:亢則害,承乃制也。觀子:陰既極,有陽復生之理,故皆得反發熱。熱勝厥者,病愈利止;厥勝熱者,病迸利作也。健曰:先厥後熱而利者,當涼瀉;見厥複利者,當溫解也。)
白話文:
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有些情況反而出現發熱的症狀,那是因為龍雷之火(指肝火)從肝經發出來,所謂「火生於木」,木中藏著火焰。肝陰不足時,肝陽就會相對旺盛。體內虛弱,寒邪才能侵入,這時就會迫使沒有根基的虛火向上浮越,所以本質是真寒,表現出來的是假熱,兩者常常同時出現。說的「消渴」,是消耗的意思,因為喝得多但又被消耗掉,病邪深入少陰,所以口渴比一般缺水更嚴重。心中疼痛,是因為木火之氣相互流通,厥逆之氣上衝到心臟。
說的「氣上撞心」,是假熱向上浮的表現很明顯。如果病邪傳變很深,只是熱毒結聚而沒有散開,一定不會出現陽氣外越的情況。感到飢餓,是虛浮的熱氣擾亂的緣故。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會吐出蛔蟲,說明體內寒冷很嚴重。這種情況很像陽邪內傳的樣子,但不是這樣,如果病邪傳到厥陰,病邪深入而且發熱時間長,一定會先出現下利等症狀,而不是先入腑臟。為什麼用下法反而止不住下利?那是因為誤用了下法,導致腸道更虛,所以下利不止,更加說明體內有真寒。
這種情況還是病邪損傷經絡之氣而發病,所以本質是寒,同時夾雜著不定的假熱。如果是純粹的臟腑疾病,就只會出現厥逆、下利、流口水、面色發青等症狀了。由此可知,邪氣侵犯經絡而發病,即使是三陰經也會出現化熱的現象。(健按:這裡說的厥陰傷寒,是病邪損傷經絡之氣而發病的證候,成氏誤認為是傳變,其他醫家對此的辨析很詳細。仔細觀察病情,會發現都是內裡真寒而外表假熱的情況很明顯。至於傳變的證候,會在下面提到,這裡沒有治療方法,可能是原文遺失了。)
可以用烏梅丸來溫補臟腑,安蛔蟲,這樣口渴、嘔吐、下利等症狀都會有效。厥陰中風時,脈象稍微浮起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;如果脈象不浮,表示病情還沒有好轉。(陰病出現陽脈是好的現象,浮脈屬於陽。厥陰中風,脈象稍微浮起,是因為邪氣要回到體表,準備發汗,所以說是病情好轉。)厥陰病的病情好轉時間,是從丑時到卯時。(厥陰五行屬木,在卯時、丑時、寅時當令,迎合當令的時間,所以病情會好轉。)厥陰病,感到口渴想喝水時,可以少量給他喝,病情就會好轉。(病邪到了厥陰,表示傳經已經結束,準備發汗的時候,口渴想喝水的人,可以少量給他喝水,胃氣得到滋潤就會好。)所有四肢厥冷的人,都不能用下法,體質虛弱的人也是一樣。(四逆,是指四肢不溫暖;厥,是指手腳冰冷。都是陽氣不足而陰氣過盛的表現,所以不能用下法,體質虛弱的人也是一樣。用了下法,會使虛弱的情況更嚴重。《玉函》說:虛證要用補法,不能用瀉法。觀子認為: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陽氣極度衰弱,所以手腳會厥冷。需要用下法治療的厥證,是病邪傳入腑臟,陽氣旺盛到極點而出現類似陰寒的熱厥。)
如果真的是陽氣虛弱,陰氣就會增長,那能和體內實熱的情況一樣治療嗎?說的所有四肢厥冷的人,雖然都有手腳冰冷的表現,但四肢通體冰冷的情況還是有差異,總之都是陰氣盛而陽氣衰的表現,不可以胡亂使用下法。寒證必然伴隨虛弱,以及虛弱的病人不可以誤用攻伐的方法,也是這個道理。傷寒先出現厥逆,之後發熱而且下利,病情一定會自己停止。如果出現厥逆又下利,(說明陰氣旺盛,所以出現厥逆和下利;陽氣恢復,就會發熱,下利也會自己停止。出現厥逆,就表示陰氣又開始旺盛,所以又出現下利。)(兼善:三陰傷寒,太陰病開始,手腳是溫熱的;少陰病手腳是清冷的;厥陰病手腳是厥逆冰冷的。病情到了厥陰,是陰氣到了極點,所以反而會有發熱的症狀。這是因為陽氣到極點就會產生陰氣,陰氣到極點就會產生陽氣,這是陰陽相互轉化的必然道理。《易經》說「窮則變」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陽氣達到極點就會產生陰氣,所以陽病會有厥冷的症狀;陰氣達到極點就會產生陽氣,所以厥逆的會有發熱的現象。)
說的「厥深熱亦深」,是說到了極致,也是變化的常理。經文說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觀子認為:陰氣到了極點,會有陽氣重新產生的道理,所以都會有反過來發熱的情況。發熱勝過厥逆的,病情好轉,下利也會停止;厥逆勝過發熱的,病情惡化,下利也會加重。(健說:先厥後熱而且下利的,應該用清涼瀉下的方法;出現厥逆又下利的,應該用溫熱解表的方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