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8)
1. 辨厥陰病脈證治第十二
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,利不止。(邪傳厥陰,則熱已深也。邪自太陽傳至太陰,則腹滿而嗌乾,未成渴也。邪至少陰者,口燥舌乾而渴,未成消也,至厥陰成消渴者,熱甚能消水故也。欲水多而小便少者,謂之消渴。木生火,肝氣通心,厥陰客熱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。
傷寒六七日,厥陰受病之時,為傳經盡,則當入腑,胃虛客熱,飢不欲食,蛔去胃中,無食則動,聞食嗅而出,得食吐蛔,此熱在厥陰也。若使下之,虛其胃氣,厥陰木邪相乘,必吐下不止。卿子:《素問》陰證三條皆指傳邪,故云已滿三日,可下而已。仲景三陰首條,皆言病氣,所謂傷寒本自寒下也。
太陰少陰易明,唯厥陰條,種種似熱,故成氏注為熱已深,不知太陽篇中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,則桂術也。又氣上衝胸,身為振振搖,則大虛也。厥陰寒疵,亦氣上衝心,又胭中陽氣微,心中飢而煩。「平脈篇」云:氣微者,心內飢,飢而不欲食也。又胃中冷,則吐蛔。「脾胃論」:虛勞則熱氣熏胸中。
又「雜病」:心中疼熱,多成膈氣,宜吳茱萸湯。蓋皆以不能化熱成陰,玩下之利不止一句爽然矣。成注未渴而渴,消渴,分淺深,故云渴而至消為熱甚。試思少陰渴,本文云虛,故引水自救,何嘗較大陰不渴為寢熱耶?嘗見厥陰消渴數證,舌盡紅赤,厥陰脈微渴甚,服白虎黃連等湯,皆不救。亮宸:此寒邪直傷厥陰之證也。
凡熱消津液則渴,陰寒不當有渴,今渴至於消,渴之極矣。不知厥陰者,陰之盡,寒氣閉極,陽氣不行,水液不得上達。故反見熱化而消渴,視少陰為甚也。觀夫水冰地拆之時,則水泉竭,冬至一陽生,則水泉動,略可見矣。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者,肝繫上通於心,木喜上達,肝經有寒,隨繫上沖,故心中疼也。
心主人,而氣熱,肝中寒,上凌於心,格心之陽,極而外燔,故病寒反熱。熱者,假象,而寒者,真氣也。《內經》:太陽寒水司天之年,寒氣下臨,心氣上從,心煩熱,嗌乾,善渴。又曰甚則心痛。此心受寒,為渴,為熱,為疼之明驗矣。飢而不欲食者,經曰:胃中熱則消穀善飢。
今飢而不能消穀,以胃中虛本邪相乘,故蟲動而求助於食,實則裡寒不能消穀也。經曰:氣微者,心內飢,飢而虛滿,不能食也。食則吐蛔者,《經》曰:胃中冷,則吐蛔。又本篇云臟寒,蛔上入膈,故煩則吐蛔,為冷明矣。成氏以此候,皆注為熱證,不究渴與疼熱飢之故,不思少陰之渴,仲景已明言其虛,故引水自救,獨厥陰而不然邪。
吐蛔一證,已明言胃冷臟寒,豈疼熱與飢,非寒格,反見熱化耶?至其熱搏厥陰,仲景已明言可下而已。何又言下之利不止,豈非以虛寒故耶。良以聊攝將《內經》傳邪之熱,注陰自病之寒,故率多牽合。其於太陰腹滿自利而痛,既注為傳經之邪,又何怪此條字面,皆似熱證,而不為牽合耶?幸而少陰之渴,仲景註明,不然亦萬古長夜矣。觀子:厥陰為六經最下之地,寒邪至此可為極深。
白話文:
厥陰病的病症、脈象與治療
厥陰病會出現口渴、氣往上衝到心臟、心裡有疼痛和發熱的感覺、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如果吃了東西會吐出蛔蟲。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腹瀉會止不住。(這是因為邪氣傳到厥陰經,熱已經很深了。邪氣從太陽經傳到太陰經,會感到腹脹和喉嚨乾,但還沒到口渴的程度。邪氣到少陰經,會口乾舌燥,但還沒到消渴的程度。到了厥陰經,變成消渴,是因為熱太盛,能消耗體內的水分。想喝很多水卻小便很少,就稱為消渴。木能生火,肝氣與心氣相通,厥陰有外來的熱,氣就會往上衝到心臟,引起心裡疼痛和發熱的感覺。
在傷寒病發病的六七天,是厥陰經受病的時候,這時候是傳經的最後階段,應該會進入腑。因為胃氣虛弱而有外來的熱邪,所以會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。蛔蟲離開胃部,沒有食物就會活動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出來,吃到食物就會吐出來,這表示熱在厥陰經。如果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會使胃氣更加虛弱,厥陰木邪會趁虛而入,必然會吐瀉不止。卿子認為:《素問》裡說的陰證三條都是指邪氣傳入,所以說病滿三天就可以用瀉藥治療。張仲景在三陰病的首條,都提到病氣,所說的傷寒本來就是從寒引起的。
太陰和少陰病比較容易理解,只有厥陰病的症狀,各種表現都像熱證,所以有人認為是熱已經很深了。但實際上,太陽篇中,有微熱消渴的人,可以用五苓散,而其中就有桂枝和白朮等藥。另外,氣上衝胸、身體震顫搖動,都是因為身體太虛弱了。厥陰寒證也會氣上衝心,而且咽喉部陽氣微弱,心裡會感到飢餓和煩躁。《平脈篇》說:氣微弱的人,心裡會感到飢餓,但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。而且胃裡寒冷,就會吐蛔蟲。《脾胃論》說:虛勞則會有熱氣熏到胸中。
《雜病》中說:心裡疼痛發熱,大多會形成胸膈不通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這些都是因為不能把熱轉化成陰,而沒有理解用瀉藥止不住腹瀉的原因。有的注釋認為,沒渴就渴是淺層的渴,消渴是熱更盛了。想想少陰病口渴,原文說是虛,所以要喝水自救,難道比太陰不渴還更不嚴重嗎?我曾見過許多厥陰消渴的病人,舌頭紅得發紫,厥陰脈微弱而且口渴嚴重,服用白虎湯、黃連湯等藥,都無法治好。亮宸認為:這是寒邪直接傷到厥陰經的病證。
凡是熱病耗傷津液才會口渴,陰寒的病不應該有口渴,現在口渴甚至到了消渴的程度,說明口渴到了極點。要知道厥陰是陰氣的盡頭,寒氣閉塞到極點,陽氣運行不開,水液無法上達,所以反而出現熱像而導致消渴,比少陰病還要嚴重。看看水冰凍地面裂開的時候,泉水就會枯竭,冬至一陽生,泉水就會流動,就能略知一二。氣往上衝到心臟,心裡疼痛發熱,是因為肝脈向上通到心臟,木喜向上疏達,肝經有寒氣,就會隨著經脈往上衝,所以心裡疼痛。
心臟是人體的主宰,但有熱,肝臟卻有寒,寒氣往上侵犯心臟,阻礙心的陽氣,到了極點就會向外表現出熱的假象,而寒氣才是真氣。《內經》說:太陽寒水司天的年份,寒氣下降,心氣上浮,就會心煩發熱、喉嚨乾、容易口渴。又說嚴重時會心痛。這些都是心臟受寒,出現口渴、發熱、疼痛的明確症狀。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,經書說:胃裡有熱才會容易消化,很快就感到飢餓。
現在肚子餓卻不能消化食物,是因為胃裡虛弱,又受到邪氣的侵擾,所以蛔蟲會動,想從食物中得到幫助,實際上是因為身體裡寒冷,不能消化食物。經書說:氣微弱的人,心裡會感到飢餓,但飢餓卻感到虛滿,不能吃東西。吃了東西就吐蛔蟲,《經》說:胃裡冷,就會吐蛔蟲。本篇說臟腑寒冷,蛔蟲往上進入胸膈,所以煩躁就會吐蛔蟲,這說明是寒冷引起的。有人認為這些症狀都是熱證,不探究口渴、疼痛發熱、飢餓的原因,不思考少陰的口渴,張仲景已經明確指出是虛弱,所以要喝水自救,難道只有厥陰不是這樣嗎?
吐蛔蟲這個症狀,已經明確說了是胃冷臟寒,難道疼痛發熱和飢餓,不是寒氣阻礙造成的,反而出現熱的假象嗎?至於熱邪侵襲厥陰,張仲景已經明確說可以用瀉藥治療。為什麼又說瀉下會止不住腹瀉呢?難道不是因為虛寒的原因嗎?有的人把《內經》傳經的熱,解釋成陰氣自身引起的寒,所以很多地方都是牽強附會。他把太陰的腹脹、腹瀉、腹痛,解釋成傳經的邪氣,又怎麼會奇怪這裡的症狀,字面上都像熱證,而不做牽強附會的解釋呢?幸好少陰的口渴,張仲景已經註明,不然就真的太難理解了。要知道,厥陰是六經最下面的地方,寒邪到達這裡可以說是極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