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7)

1. 辨少陰病脈證治第十一

痰則胸中實,非下證也。其在上者,因而越之,非吐奚宜。至四逆湯證又辨有痰嘔,而非痰結者矣。曰乾嘔,則與四逆迥殊,曰膈上寒飲,證近吐涎沫。此則大寒在內,非急溫之,他證且作,與四逆湯其可緩乎。健按:入口則吐,欲吐不能吐,有三義焉。觀子言之詳矣。吐與嘔,成氏注已分別,但此皆寒中陰經,初起之病,須看脈弦遲三字,則不可認誤為傳邪入陰之證,而概與四逆。)

少陰病,下利,脈微澀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,反少者,當溫其上,灸之。(脈微,為亡陽,澀為亡血。下利嘔而汗出,亡陽亡血也。津液不足,里有虛寒,必數更衣,反少者,溫其上,以助其陽也,灸之以消其陰。觀子:汗出嘔而利,脈陰陽俱虛,利必不止,利反少者,陽下竭而陰漸微,則與上條,皆陰病得陽之候也。灸而溫其上,則陷下之陽可復,而余陰消矣。

健按:下利上嘔而兼汗出,得微澀之脈,此陰陽兩傷,氣血俱病。曰當溫其上而無方,灸之而無穴,亦闕文也。竊以為當調其脾胃,宜姜附理中治之,則安。)

白話文:

辨少陰病脈證治第十一

如果是有痰導致胸中感覺脹滿,這不是應該用瀉下的情況。痰在上部的,應該用向上疏散的方法處理,用吐法來治療才是合適的。至於四逆湯證,雖然也會出現有痰嘔吐的症狀,但那並非痰結。如果說只是乾嘔,就和四逆湯的情況大不相同;如果說是膈上寒飲,症狀接近吐涎沫。這代表體內有很嚴重的寒邪,如果不及時用溫熱藥物來治療,其他病症就會跟著出現,這時使用四逆湯治療怎麼可以拖延呢?(健按:病人出現吃了就吐,想吐卻又吐不出來的情況,這其中有三種含義,觀子解釋得很詳細了。吐和嘔,成氏的注釋已經分別說明了,但這些都是寒邪侵犯陰經,初期發病的症狀,必須觀察脈象是否呈現弦、遲的特點。這樣才不會誤判為邪氣傳入陰經的病症,而一概用四逆湯來治療。)

少陰病,出現腹瀉、脈象微弱而澀、嘔吐又出汗的情況,必定會頻繁想上廁所,但是每次排出的量反而很少,這時應該溫暖上焦的陽氣,用艾灸來治療。(脈象微弱,表示陽氣耗損;脈象澀,表示精血虧虛。腹瀉、嘔吐又出汗,代表陽氣和精血都耗損了。體內津液不足,裡部有虛寒,因此會頻繁想上廁所,但每次排出的量反而很少。應該溫暖上焦,以幫助陽氣恢復;用艾灸,可以消除體內的陰寒。觀子認為:出汗、嘔吐又腹瀉,脈象顯示陰陽兩虛,如果腹瀉不止,但反而腹瀉量變少,這表示陽氣向下衰竭而陰氣逐漸微弱。這和上一條所說的,都是陰病轉好的徵兆。用艾灸溫暖上焦,就可以恢復下陷的陽氣,而多餘的陰寒也就可以消除了。)

(健按:腹瀉、嘔吐又出汗,加上出現微澀的脈象,這是陰陽兩傷、氣血都出了問題的情況。說應該溫暖上焦,卻沒有提到具體的藥方;說用艾灸治療,卻沒有提到具體的穴位,這是有所缺漏的。我認為應該調理脾胃,可以用薑附理中湯來治療,這樣才能平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