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4)

1. 辨少陰病脈證治第十一

觀子:此與豬苓湯證,俱屬挾飲,但前證由渴飲外得,傳邪不解,故入滑石於利水藥中,而以阿膠養經氣。此證由腎寒在內,有水不治,侵於經絡,故入生薑於行水藥中,而以附子壯經氣之陽,則寒濕蠲而脾腎悉強矣。)

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赤色,或腹痛,或乾嘔,或咽痛,或利止,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(下利清穀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為裡寒;身熱而不惡寒,面赤色,為外熱。此陰甚於內,格陽於外,不相通也。與通脈四逆湯,散陰通陽。

亮宸:下利清穀,謂水穀不化而出,清冷甚於里也。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則寒極陰盛,而陽氣將脫矣。然格陽於外,外熱反不惡寒,若藥少力輕,則陽外脫而死,是以此方,附子用生者大者,取其猛烈之氣,追復散失之陽也。乾薑四逆湯用兩半,而此倍之,附子得乾薑而益烈,蓋非急溫之,恐其絕去耳。

四逆類皆不用參朮者,以寒甚於里陽氣欲絕,惟大辛熱之劑,乃可回陽而散寒,參朮平緩,勢力不及,譬如寇賊方盛,戡定禍亂,非健將無功,豈雍雍衽席,可坐理哉。故此方之參,用於利止之後,以通脈也。觀子:少陰病,有但陰盛者,有陰盛格陽者。但陰盛者,附子四逆等治之,是已。

格陽者,必白通通脈四逆治之,何也?蓋格,拒格不相入也。又日隔陽,陰陽間隔欲離絕也。又曰戴陽,浮於上部,上部如戴也。夫真寒入里之證,正氣未有不虛,陰氣未有不盛者。然其劇不過陽愈微,陰愈盛耳。何為外反熱,不惡寒而面赤咽痛,煩嘔燥躁之證並作哉?蓋所謂陽者,腎中之真陽,生生之本也,即坎卦中畫,水中之火,亦曰龍雷,是陰火也。

又水木同源,惟房勞腎虛之後,復冷飲所傷;或涼藥所誤,則失守之虛焰,必棄此窟宅而騰越於外,是陰但深處於內,而陽反上客諸表矣。此而欲以熱劑正投,求勝於陰,彼偏極之氣,必扞格而不容。未能除在裡之寒,而入咽之際,客陽且一熾而盡矣。故必輔以蔥白膽汁人尿,及熱藥冷服之法,則不獨熱因寒用,無冷熱相激之虞,而先寒以除上熱,後熱以濟下寒,情且不違,而致大益。無根失守之物,有不導之歸元乎。

後賢立法曰破陰,蓋破者,亦去其扞格之一法耳。然其不同於白通加膽汁證者,較之上證,其熾於陽者轉盛,則其沉於陰者轉深。倍姜附,則非白通之可勝任;去膽汁、人尿,似嫌寒藥之力減,而但以冷服之法,挽垂絕之狂焰,此通脈四逆,不為不重於白通之證也。健按:此條,方是陰盛格陽,諸注詳切,而通脈四逆之劑,在脈微欲絕四字,理當用之。

其餘病勢,雖未盡對,故令冷服,亦恐有礙耳,細審之,確是白通加膽尿證也。通陽澈陰,彼善於此,前證無外熱,不惡寒,面赤咽痛等,而為格陽,實悖經旨矣。故曰非白通加膽尿所宜,而此證始為對病之劑,能悟及此,則傷寒救陰之道,思過半矣。他若後人破陰之法,不但金石難用,顧名思義,大謬不然,必有自貽伊戚之悔,故於變通方中,凡諸猛悍之劑,但存其名,不載其藥,恐愚者效顰致害耳。)

白話文:

關於「少陰病」的辨證論治(第十一)

觀子:這個證候和豬苓湯證都屬於體內有水飲的狀況,但前者是因為口渴飲水而外感風邪,病邪沒有解除,所以才在利水藥中加入滑石,並用阿膠來滋養身體的經氣。而這個證候是因為腎陽虛寒在內,有水飲無法代謝,侵犯到經絡,所以在利水藥中加入生薑,並用附子來壯大經氣的陽氣,這樣就能去除寒濕,使脾腎都強壯起來。

少陰病,患者會出現下痢,排泄物像未消化的食物(清穀),體內寒冷而體表發熱,手腳冰冷(厥逆),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(欲絕),身體反而不覺得怕冷,臉色發紅,可能伴隨腹痛、噁心嘔吐、喉嚨痛,或是腹瀉停止但脈搏仍然微弱的情況,這時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(下痢清穀、手足厥逆、脈微欲絕,是體內寒冷的表現;身體發熱卻不覺得怕冷、臉色發紅,是體表發熱的表現。這是因為體內陰寒太盛,把陽氣排斥到體表,導致陰陽不相通。使用通脈四逆湯,目的是要散除陰寒、暢通陽氣。)

亮宸:下痢清穀,是指水穀不化就排出體外,體內的寒冷非常嚴重。手足冰冷、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,則代表寒冷到了極點,陰氣太盛,陽氣即將脫失。然而陽氣被排斥到體表,體表反而發熱而不怕冷。如果藥物力道不足,陽氣就會完全脫失而死亡。因此,這個方子的附子要用生的、個頭大的,取其猛烈之氣,來追回散失的陽氣。乾薑在四逆湯中用兩份半,而這裡加倍使用,附子得到乾薑的輔助會更加猛烈,因為情況危急,必須趕快溫陽,否則恐怕陽氣就消散了。

四逆湯類的方劑都不用人參和白朮,是因為體內寒冷太嚴重,陽氣將要衰竭,只有大辛大熱的藥物才能夠回陽散寒,人參和白朮藥性平和,力量不足。就像寇賊猖獗的時候,要平定禍亂,非得靠勇猛的將領不可,哪能靠溫文儒雅的人來治理呢?所以這個方子的人參,是用在腹瀉停止之後,用來暢通血脈的。

觀子:少陰病,有的只是陰寒太盛,有的則是陰寒太盛而把陽氣排斥到體表。只是陰寒太盛的情況,用附子四逆湯等方劑治療就可以了。

而陰寒太盛把陽氣排斥到體表的,必須用白通湯或通脈四逆湯來治療,為什麼呢?因為「格」的意思是拒絕、排斥,不讓陰陽相入。又叫做「隔陽」,意思是陰陽之間被隔開,即將分離斷絕。又叫做「戴陽」,意思是陽氣浮於上部,就像戴在頭上一般。凡是體內真正寒冷的證候,正氣沒有不虛弱的,陰氣沒有不旺盛的。然而,其嚴重程度不過是陽氣更加微弱,陰氣更加旺盛而已。為什麼會出現體表反而發熱、不怕冷、臉色發紅、喉嚨痛、煩躁嘔吐等症狀呢?因為所謂的陽,是腎中的真陽,是生命的根本,也就是坎卦中的中爻,水中的火,也叫做龍雷,這是陰火。

水和木同源,只有在房事勞累導致腎虛之後,又受到冷飲的傷害,或是被涼藥誤治,才會導致虛火失去控制,離開原來的位置而跑到體表,這就是陰氣深深地潛藏在體內,而陽氣反而跑到體表作客。這種情況如果直接用熱藥來攻,想要戰勝陰寒,那偏盛的陽氣一定會排斥,不讓你藥物進入。不但不能去除體內的寒冷,反而藥物才剛到咽喉,體表的陽氣就更加旺盛了。所以必須輔以蔥白、膽汁、人尿,以及熱藥冷服的方法,這樣不但可以利用熱藥的藥性,去除體表的熱,又不會有冷熱相激的危險。可以先用寒涼的方法來去除上部的熱,然後再用溫熱的方法來濟助下部的寒冷,這樣既順應病情,又能取得很大的療效。失去根本而遊走的虛陽,哪有不被引導回歸本位的呢?

後世的醫家創造了「破陰」的方法,所謂「破」也是去除陰陽格拒的一種方法。然而它和白通湯加膽汁證不同的是,後者體表的陽氣更加旺盛,體內的陰寒也更加深入。加倍使用乾薑和附子,就不是白通湯所能勝任的。去掉膽汁和人尿,似乎覺得寒藥的力道減弱了,而只是用冷服的方法,來挽救即將消散的虛陽,這就說明通脈四逆湯比白通湯證還要嚴重。

認為:這一條的病證是陰盛格陽,各家的注釋都很詳細,而通脈四逆湯的適應症,就在「脈微欲絕」這四個字,應該用這個方子。

其餘的病勢,雖然沒有完全對應,但仍然要用冷服的方法,也是擔心藥物會產生不良的影響,仔細審視,確是白通湯加膽汁人尿證。通陽澈陰,白通湯加膽汁人尿更擅長。前面說的證候,沒有體表發熱、不怕冷、臉色發紅、喉嚨痛等症狀,卻說成是格陽,實在是違背了經文的宗旨。所以說,不是白通湯加膽汁人尿所適合,而這裡的證候才是這個方子所對應的病症。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,那麼對於傷寒救治陰虛的方法,就理解了一大半。至於後人所謂的破陰方法,不僅金石類藥物難以使用,而且顧名思義,也大錯特錯,必然會招致不良的後果。因此,在變通方劑中,凡是峻猛的藥物,只保留名稱,不記載藥物,就是怕愚笨的人胡亂模仿,導致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