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3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13)
1. 辨少陰病脈證治第十一
陰極者,陽必上越,雖未見煩嘔類,而格陽在外必然矣。主白通湯,迎而奪之,若遲投,能兔第三證之服湯反甚乎。)少陰病,下利,脈微者,與白通湯。利不止,厥迎無脈,乾嘔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,脈暴出者,死。微續者,生。(少陰病,下利,脈微為寒極陰勝,與白通湯復陽散寒。
服湯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寒氣太甚,內為拒格,陽氣逆亂也。與白通湯加豬膽汁以和之。《內經》曰:逆而從之,從而逆之。又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此之謂也。服湯脈暴出者,正氣因發泄而脫也,故死。脈微續者,陽氣漸復也,故生。亮宸:下利脈微,寒極陰勝,白通湯復陽散寒,利當止矣。
反不止者,由裡寒外格,溫藥不得下行,故致無脈、厥逆、乾嘔而煩也。加人尿之鹹寒,膽汁之苦寒,從治以調之也。脈暴出者,無根之氣,一發而盡,故死。微續者,有根之氣,以漸而回,故生矣。觀子:既以白通通陽氣,宜若可和矣。反劇者,欲導飛越之陽,引之使下,而拒格之患難破也。
不止,則利益增,無脈則重。微厥逆者,陰之轉深;嘔煩者,無根之甚,是陰愈極而陽愈爭矣。此惟佐以膽汁人尿,乃少陰本經之物,從其性而誘之,則格越之患可除,失位之陰火悉下,而姜附方可施其戰勝之力。脈暴出者,陽已絕,而難追也。脈微續者,陽猶有根,而可徐復也。
一死一生,判然矣。健按:少陰下利,脈微,陰邪內盛,而陽氣將脫之診,宜救陽退陰正治,而何從治為哉。既服白通不差,反劇,而復加膽、尿,其義何居?諸家以為能導格越之陽使下,未敢信也。文稱厥逆無脈,豈是陰盛格陽?明系純寒陰極,下竭津液而陰亡,陽欲上脫而煩嘔。
奚可認為格陽?若施鹹寒引誘,必致寒滑下脫,則厥不能回,脈不能復矣。惟人參附子理中湯,保其胃氣,生津回陽,庶可獲生也。)
少陰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,疼痛,自下利者,此為有水氣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嘔者,真武湯主之。(少陰二三日,則邪氣猶淺,至四五日,邪氣己深。腎主水,腎病不能制水,水飲停,為水氣,腹痛者,寒濕內甚也。四肢沉重疼痛,寒濕外甚也。
小便不利,自下利者,濕勝而水穀不別也。《內經》曰:濕勝則濡泄,與真武湯益陽氣,散寒濕。亮宸:腹痛四肢疼痛者,裡寒而表亦寒也。小便不利,而四肢沉重者,水也。水停,則小便不利。水滯於經,陽氣不行,故沉重。水寒相搏,故下利。茯苓、生薑,利水而行飲,白朮壯脾而燥濕,芍藥以治腹痛,附子有斬關奪命之能,去寒止利,又能行四肢,而治沉重。不用幹姜者,雖寒而兼濕,四肢不逆,脈亦不微,視白通四逆為輕耳。
白話文:
陰氣到達極點時,陽氣一定會向上奔散,即使還沒有出現煩躁嘔吐等症狀,陽氣被陰氣阻隔在外的現象也一定會發生。這時候要用白通湯,順著陽氣向上奔散的趨勢引導它回到體內,如果用藥太晚,可能會像第三種情況一樣,吃藥後反而病情更加嚴重。
少陰病,出現腹瀉,脈搏微弱的,要用白通湯治療。如果腹瀉不止,四肢冰冷逆反,脈搏摸不到,還伴有乾嘔煩躁的,要用白通加豬膽汁湯來治療。服藥後如果脈搏突然變得強勁,就會死亡。如果脈搏微弱但持續出現,就會活下來。 (少陰病,腹瀉,脈搏微弱是寒邪到了極點,陰氣過盛,要用白通湯來恢復陽氣,驅散寒邪。)
如果吃了藥,腹瀉卻沒有停止,出現四肢冰冷,脈搏消失,乾嘔煩躁的症狀,說明體內寒氣太過嚴重,體內陽氣被阻隔而逆亂,這時候要用白通湯加豬膽汁來調和。《內經》說:「逆反的時候要順著它,順著它的時候要逆著它。」又說:「逆反的要用正治的方法,順從的要用反治的方法。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。吃了藥後脈搏突然變得很強勁,是體內正氣因為發散而脫失,所以會死亡。脈搏微弱但持續出現,是體內陽氣逐漸恢復,所以能活下來。
(亮宸認為:腹瀉脈弱,說明寒邪到了極點,陰氣過盛,要用白通湯恢復陽氣,驅散寒邪,腹瀉應該會停止。如果腹瀉沒有停止,是因為體內寒氣阻隔陽氣,使得溫熱的藥物無法下行,所以導致沒有脈搏、四肢冰冷逆反、乾嘔煩躁。加人尿的鹹寒和膽汁的苦寒,是通過反治的方法來調和。脈搏突然變得強勁,是沒有根的陽氣一次性發散耗盡,所以會死亡。脈搏微弱但持續出現,是有根的陽氣逐漸恢復,所以能活下來。)
(觀子認為:既然已經用了白通湯來疏通陽氣,應該可以調和了,如果反而病情加重,是因為要引導向上奔散的陽氣向下走,但阻隔的病患難以去除。腹瀉不止,就會更加嚴重,沒有脈搏,病情更加危險。四肢微冷,說明陰氣逐漸加深;乾嘔煩躁,說明陽氣沒有根源,這是陰氣到了極點而陽氣更加爭鬥的現象。只有輔助使用膽汁和人尿,這些是少陰經本身的藥物,順應它的藥性來引導,才能去除阻隔,使失位的陰火都向下走,這樣薑附子的藥方才能發揮它戰勝病邪的力量。脈搏突然變得強勁,說明陽氣已經耗盡,難以挽回。脈搏微弱但持續出現,說明陽氣還有根基,可以慢慢恢復。一死一生,判別得很清楚。)
(健按認為:少陰病出現腹瀉,脈搏微弱,是陰邪在體內過盛,陽氣將要脫失的表現,應該用扶陽退陰的正治方法,為什麼要用反治的方法呢?已經吃了白通湯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加重,又加膽汁和人尿,這是什麼道理?很多人認為這樣能引導被阻隔而向上奔散的陽氣向下走,我不敢相信。文中說四肢冰冷沒有脈搏,難道是陰盛阻隔陽氣嗎?明明是純寒陰氣到了極點,下耗津液而導致陰氣虛亡,陽氣要向上脫失而出現煩躁嘔吐。怎麼能認為是阻隔陽氣呢?如果用鹹寒的藥物來引導,必定會導致寒滑向下脫失,那麼四肢冰冷無法恢復,脈搏也無法恢復。只有用人參附子理中湯,來保護胃氣,生成津液恢復陽氣,或許才能活下來。)
少陰病,過了兩三天沒有好轉,到了四五天,出現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、疼痛,同時出現腹瀉,這是因為體內有水濕之氣。病人可能會有咳嗽,小便不暢,或腹瀉,或嘔吐的症狀,這時候要用真武湯治療。 (少陰病過了兩三天,邪氣還比較淺,到了四五天,邪氣已經深入。腎臟主管水液,腎臟生病就不能控制水液,水液停留在體內,形成水濕之氣。腹痛,是寒濕在體內嚴重;四肢沉重疼痛,是寒濕在體外嚴重。小便不利,腹瀉,是濕氣過盛,水穀不分。《內經》說:濕氣過盛就會腹瀉,要用真武湯來增強陽氣,驅散寒濕。)
(亮宸認為:腹痛四肢疼痛,是體內寒邪和體表寒邪都比較嚴重。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,是體內有水濕。水濕停留在體內,就會導致小便不利。水濕停留在經絡,陽氣運行不暢,所以四肢沉重。水寒相搏,所以會腹瀉。茯苓、生薑,可以利水而消除水飲;白朮可以健脾而燥濕;芍藥可以治療腹痛;附子有迅速斬斷病邪的功效,可以驅散寒邪,止瀉,又能通達四肢,治療沉重。沒有用乾薑,是因為雖然有寒邪但兼有濕邪,而且四肢不冰冷逆反,脈搏也不微弱,比白通湯和四逆湯證要輕微一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