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9)

1. 辨少陰病脈證治第十一

少陰病,得之二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(《脈經》云:風傷陽,寒傷陰。少陰受病則得之於寒,二三日已上,寒極變熱之時,熱煩於內,心中煩,不得臥也。與黃連阿膠湯扶陰散熱。亮宸:邪入少陰,多屬寒證,然亦有鬱而成熱,得之二三日以上,不變吐利,而心中煩者,少陰之脈絡心,熱迫於心,故令煩也。不得臥者,熱盛而心不寧也。

黃連之苦寒,用以為君,正治心中之熱,而黃芩佐之,以止煩,芍藥收陰氣,而泄熱,雞子黃、阿膠以益血,使陰氣足,營血生,心得所養而臥也。觀子:少陰之臟,主水主陰,少陰之脈,從肺絡心,注胸中。邪客在經,而陰衰熱甚,則水必涸,而心火無制,故心中煩擾不眠也。

芩連芍藥以折熱之本,阿膠卵黃以補陰之虛,則邪自解,故曰用此以扶陰散熱耳。夫得之二三日以上,其熱氣猶淺,故但病於心中而未至舌燥口乾之甚也。)

少陰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,附子湯主之。(少陰客熱,則口燥舌乾而渴,口中和者,不苦不燥,是無熱也。背為陽,背惡寒,陽氣弱,陰氣勝也。經曰: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也。灸之助陽消陰,與附子湯溫經散寒。《活人》:一二日,為初中病,即入少陰,不經三陽也,故宜治少陰之經。

蓋入少陰者,即惡寒而不熱。宇泰:背者,胸中之腑,諸陽受氣於胸中,而轉行於背,故背為陽,腹為陰。陽氣不足,陰寒內盛,則背惡寒。若風寒在表而惡寒者,則一身盡寒矣。但背寒者,陰寒氣盛可知也。又有陰氣不足,陽氣內陷入陰中,表陽新虛,而背惡寒者,如所謂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。一為陰寒氣盛,一為陽氣內陷。

陰寒為病者,不能消耗津液,故少陰病,口中和。陽氣內陷,熱爍津液,故太陽病口燥舌乾而渴。欲辨陰陽寒熱者,當以此詳之。亮宸:此少陰陽氣在經,將入臟,為下利,以迎而奪之也。凡少陰當下利,今一二日,寒氣未極,故未見下利之證。然背為太陽之經,督脈為諸陽之綱,既見少陰脈微細,欲寐之證,而又兼背惡寒者,此為陽氣大衰,寒將入里,非急固其里而益陽散寒。至六七日,已見躁亂厥逆,下利之證,則無及矣。

故用參朮芍苓,以救里之虛,用附子二枚,以溫散表裡之寒,救陽氣,而逐周身之陰邪,使不得內攻也。其一條身體骨節痛,亦與背寒同為陰寒在經,然手足寒,脈沉,亦入里欲速之勢也,故用藥相同耳。)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(少陰腎水,主骨,身體痛,支冷脈沉者,寒盛於陰也。

身疼骨痛,若脈浮,手足熱,則可發汗。此手足寒,脈沉,故當與附子湯溫經。觀子:無熱惡寒發於陰也,得一二日,則病邪直入少陰矣。背,諸陽之綱,但背惡寒,又陽弱之徵矣。此證體痛,骨節痛,猶惡寒相類,不言發熱,是發於陰也。脈沉手足寒,內寒亦顯然矣。雖未至於厥逆之深,而真陰在經,微陽內衰,不輕之候,法惟灸之溫之,兼以人參、苓木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,如果發病兩三天以上,會感到心中煩躁,無法入睡,這時應該用黃連阿膠湯來治療。

(這段解釋說:風邪會傷害陽氣,寒邪會傷害陰氣。少陰病是因為受寒引起的,發病兩三天後,寒邪到了極點就會轉變成熱,熱在體內擾動,所以感到心中煩躁,無法入睡。這時要用黃連阿膠湯來扶助陰氣,驅散熱邪。也有人認為,邪氣進入少陰,大多屬於寒證,但也有可能因為鬱積而產生熱。發病兩三天以上,沒有出現嘔吐或腹瀉,卻感到心中煩躁,這是因為少陰的經脈與心相連,熱邪逼迫心臟,所以讓人感到煩躁。無法入睡是因為熱邪太盛,心神不安的緣故。)

黃連味苦性寒,是藥方中的主藥,主要用來治療心中的熱邪,搭配黃芩來輔助,可以止住煩躁。芍藥可以收斂陰氣,同時又能泄熱。雞子黃和阿膠可以滋養血液,讓陰氣充足,血脈旺盛,心臟得到滋養,自然就能入睡。

(這段解釋說:少陰這個臟腑,主水、主陰,少陰的經脈從肺部連接到心臟,並流注到胸腔。當邪氣停留在經絡,而陰氣衰弱熱邪太盛時,體內的水分會被耗盡,心火失去控制,所以會出現心中煩躁、無法入睡的症狀。

黃芩、黃連、芍藥可以從根本上清熱,阿膠和雞子黃可以補充陰虛,這樣邪氣自然會被解除。所以說,用這個藥方可以扶助陰氣,驅散熱邪。如果發病兩三天以上,體內的熱邪還比較淺,所以只會感到心中煩躁,還不會出現口乾舌燥等嚴重情況。)

少陰病,如果發病一兩天,口中沒有異常,只是背部怕冷,這時應該用艾灸來治療,同時服用附子湯。

(這段解釋說:少陰有熱邪時,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口渴的症狀。如果口中沒有不適,表示沒有熱邪。背部屬於陽,背部怕冷,表示陽氣虛弱,陰氣旺盛。中醫說:沒有熱象卻怕冷,是因為陰氣太盛。艾灸可以幫助陽氣,消除陰寒,再用附子湯來溫暖經脈,驅散寒邪。有人認為,發病一兩天是疾病剛進入少陰,沒有經過三陽,所以應該直接治療少陰的經脈。

進入少陰的病,通常會怕冷而不發熱。背部是胸腔的延伸,陽氣在胸腔聚集,然後散發到背部,所以背部屬於陽。如果陽氣不足,陰寒內盛,就會感到背部怕冷。如果是風寒在表而怕冷,那麼全身都會感到寒冷。如果只是背部怕冷,就表示陰寒之氣較盛。也有可能是陰氣不足,陽氣內陷到陰中,導致表面的陽氣虛弱,也會感到背部怕冷。比如傷寒沒有高熱,但口燥渴、心煩、背部微微怕冷,這種情況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一種是陰寒之氣太盛,一種是陽氣內陷。

陰寒引起的病症,無法消耗體內的津液,所以少陰病的人口中沒有異常。陽氣內陷,熱邪會耗損津液,所以太陽病的人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口渴的症狀。想要分辨是陰證還是陽證,是寒證還是熱證,應該仔細區分這些不同點。 有人認為,這是少陰的陽氣在經脈中,將要進入臟腑,會導致腹瀉,應該用藥物來引導,使其排泄出來。一般來說,少陰病會出現腹瀉,但發病一兩天,寒氣還沒有達到極點,所以不會出現腹瀉的症狀。但是,背部是太陽經脈所經過的地方,督脈是所有陽經的綱領。如果既出現少陰脈微細、想睡覺的症狀,又出現背部怕冷,就表示陽氣大衰,寒邪將要進入體內。這時如果不及時鞏固體內陽氣,驅散寒邪,等到六七天後出現煩躁不安、四肢冰冷、腹瀉等症狀,就來不及了。

所以要用人參、白朮、芍藥、茯苓來補養虛弱的體內,用兩枚附子來溫散體內外的寒邪,救助陽氣,驅逐全身的陰邪,防止其進一步侵入體內。如果出現身體關節疼痛的症狀,和背部怕冷的病因相似,都是因為陰寒在經脈中,而且手腳冰冷、脈搏沉細,表示寒邪已經侵入體內。所以應該使用相同的藥方。)

少陰病,如果出現身體疼痛、手腳冰冷、關節疼痛、脈搏沉細的症狀,應該用附子湯來治療。

(這段解釋說:少陰腎臟主管骨骼,如果出現身體疼痛、四肢冰冷、脈搏沉細的症狀,表示體內陰寒過盛。

如果身體疼痛、骨節疼痛,但脈搏浮動、手腳發熱,就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現在的情況是手腳冰冷、脈搏沉細,所以應該用附子湯來溫暖經脈。有人認為,沒有發熱卻怕冷,是因為陰氣太盛。發病一兩天,就表示邪氣直接侵入了少陰。背部是所有陽經的綱領,如果背部怕冷,就表示陽氣虛弱。這種情況出現身體疼痛、關節疼痛,和怕冷的症狀相似,但沒有發熱,表示是因為陰氣引起的。脈搏沉細、手腳冰冷,也明顯表示體內有寒邪。雖然還沒有到四肢厥冷的嚴重程度,但陰氣在經脈中,陽氣微弱衰退,已經不容輕視。治療方法只能用艾灸和溫補,同時搭配人參、茯苓等藥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