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3)

1. 辨太陰病脈證治第十

下利脈數,有微熱,今汗出欲愈。面赤身微熱,為鬱冒,嘔而發熱,小柴胡。與夫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是三陰皆有發熱,何其言之拘耶。又云太陰經無吐法,如虛煩腹實等證,可吐者,皆屬他經。獨華元化云:四日在胸可吐之,亦不曰太陰。今《活人》太陰病,在胸腹可吐而愈,何耶?況胸中非太陰部分,仲景雖有胸下結硬之文,是誤下後壞病,而胸下反近心腹處,亦非吐藥可治也。至云脈大而無吐病,可汗而已。

仲景但云太陰尺寸俱沉細,亦未嘗言脈大也。)
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、腐穢當去故也。(太陰病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為太陰入腑,傳於陽明也。今至七八日,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者,脾家實,腐穢去也。

下利煩躁者死。此以脾氣和,逐邪下泄,故雖暴煩下利,而利必自上。觀子:脈浮緩,當為表病,病在表,手足必熱,今得之手足自溫,則緩為脾脈,知邪已去表,而下歸於脾,故曰系在太陰也。浮者,陽邪;緩者,脾濕。以熱邪內蒸太陰之濕,多發身黃,然小便利者,濕氣猶能外泄,不發黃也。

七八日邪漸深,而入陰之際,既不去陽之陰,亦不結腑便硬,但暴煩而下利者,此非陰寒內甚之利也。煩者,陰之出陽,正猶勝邪,雖十餘行,利必隨止,何也?脾家實邪,不再傳,腐穢既去,太陰病衰,其病自除矣。蓋浮為陽,陰病得陽脈者生。緩為太陰之本脈,皆吉兆也。

又少陰脈陽微陰浮者為欲愈,厥陰脈微浮者欲愈。是三陰皆以浮,為自愈之診,非中風脈浮之浮也。序例所謂更不傳經者,太陰病衰,腹減如故,此七八日,政在太陰經儘自解之候矣。)

本太陽病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(表邪未罷,醫反下之,邪因乘虛傳於太陰,裡氣不和,故腹滿時痛,桂枝以解表,加芍藥以和里。亮宸:表邪未罷,妄下之,陷入太陰。然非大熱證,故但邪壅而腹滿時痛耳。以桂枝仍解太陽之邪,倍芍藥以泄太陰之滿,邪去滯通,而病自止矣。

健曰:此太陽誤下,邪陷太陰之證。)大實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(大實大滿,自可除下之,故加大黃以下大實。潔古:此非本有是證,以其錯下,脾傳於胃,故曰誤傳。觀子:太陽病,誤下之,成結胸痞者,猶未離三陽之表也。若腹滿時痛,直入太陰之裡矣。然太陽之邪,仍未解,故復主桂枚;病在太陰,因加芍藥耳。

大實痛,則不獨表邪之內陷,而且有物留連矣。諸痛為實,實則必除去之,加大黃以通壅塞。其不可同於承氣證者,一為傳久入腑之熱邪,一為誤陷未解之表邪,是以雖同主下,而迥不侔矣。

白話文:

腹瀉,脈搏快,有點發熱,如果現在開始出汗,就表示快要好了。臉色紅,身體有點發熱,這是因為氣機鬱結,如果出現嘔吐又發熱,就用小柴胡湯。至於太陰病(脾胃病)中風,四肢煩躁疼痛,這三陰經脈都會發熱,怎麼能說只有太陰病拘泥於特定的症狀呢?又說太陰經沒有用催吐的方法,像是虛煩腹脹等症狀,如果可以用催吐來治療的,都屬於其他經脈。只有華元化說:病四天在胸部可以用催吐法,但也沒有說是太陰病。現在《活人書》說,太陰病如果病在胸腹,可以催吐而痊癒,這是為什麼呢?況且胸部不是太陰經的部位,仲景雖然提到胸下結硬的情況,那是因為誤用下瀉藥導致病情惡化,而且胸下其實也靠近心腹處,也不是可以用催吐藥來治療的。至於說脈象大而沒有嘔吐症狀,可以發汗治療。仲景只說太陰病的脈象是寸關尺都沉細,從來沒有說過脈象是大的。

傷寒病,脈象浮而緩慢,手腳自己是溫熱的,這屬於太陰病。太陰病應該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現象,如果小便順暢,就不會發黃。到了七八天,即使突然煩躁,腹瀉一天十幾次,也一定會自己停止,這是因為脾胃功能恢復,體內的腐敗污穢被排泄出去的緣故。(太陰病到了七八天,大便硬結,表示太陰病已經進入腑,傳到了陽明經。現在到了七八天,突然煩躁,腹瀉一天十幾次,是因為脾胃功能恢復,腐敗污穢被排泄出去。)如果腹瀉又煩躁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這裡說的是因為脾氣調和,把邪氣向下排泄,所以即使突然煩躁腹瀉,腹瀉也一定會停止。觀察這種情況:脈象浮緩,應該是表證(身體表面的疾病),表證的話手腳一定會發熱,現在手腳是溫熱的,那麼緩脈就屬於脾脈,表示邪氣已經離開體表,向下歸於脾胃,所以說屬於太陰病。脈浮表示陽邪,脈緩表示脾濕。熱邪蒸發太陰的濕氣,容易導致身體發黃,但是小便順暢的話,濕氣就可以向外排泄,所以不會發黃。

到了七八天,邪氣逐漸深入,進入陰經的時候,既沒有像陽證那樣表現出陽熱,也沒有像腑證那樣出現大便硬結,只是突然煩躁又腹瀉,這不是陰寒太過導致的腹瀉。煩躁,表示陰氣中出現陽氣,正氣正在戰勝邪氣,即使腹瀉十幾次,腹瀉也一定會停止,為什麼呢?因為脾胃裡面的邪氣已經排完了,不會再繼續傳變,腐敗污穢排泄出去,太陰病就會減弱,疾病自然就會消失了。脈浮屬於陽,陰病出現陽脈,表示身體會好轉。脈緩是太陰病的本脈,都是吉兆。

又說,少陰病脈象出現陽微陰浮的狀況,表示快要痊癒了,厥陰病脈象出現微浮的狀況,也表示快要痊癒了。這三陰經脈都以脈浮作為自愈的徵兆,而不是中風脈象的浮。序例所說的不再傳經,是指太陰病減弱,腹部脹滿的情況會恢復原樣,這七八天,病情是在太陰經自行痊癒的時候。

本來是太陽病,醫生反而用了下瀉的方法治療,因此出現腹部脹滿,時常疼痛的情況,這屬於太陰病,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。(表證還沒解除,醫生反而用下瀉的方法,邪氣就乘虛傳到太陰經,導致裡氣不和,所以出現腹部脹滿,時常疼痛的情況,用桂枝來解表,加上芍藥來調和裡氣。亮宸認為:表證還沒解除,就妄用下瀉藥,邪氣就陷入太陰經。但不是大熱的病證,所以只是邪氣壅塞導致腹部脹滿,時常疼痛。用桂枝仍然是為了治療太陽病的邪氣,加倍芍藥的用量是為了宣洩太陰經的脹滿,邪氣去除,氣機通暢,病就會自然痊癒。健說:這是太陽病誤用下瀉藥,導致邪氣陷入太陰經的病證。)如果腹部脹滿,疼痛劇烈,就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。(脹滿嚴重,疼痛劇烈,自然可以用下瀉的方法來治療,所以加上大黃來攻下大實證。潔古認為:這不是本來就有的病證,是因為用錯了下瀉藥,導致脾經把病邪傳給了胃經,所以說是誤傳。觀子認為:太陽病,誤用下瀉藥,形成結胸痞證的,還沒有離開三陽經的表面。如果腹部脹滿,時常疼痛,就直接進入了太陰經的裡面。但是太陽病的邪氣,仍然沒有解除,所以還是用桂枝來治療;病在太陰,所以要加芍藥。腹部脹滿,疼痛劇烈,不僅僅是表邪內陷,而且還有東西積聚在裡面。各種疼痛都屬於實證,實證就必須去除,所以用大黃來疏通壅塞。這和承氣湯證的不同之處在於,承氣湯證是病久入腑的熱邪,而這裡是誤用下瀉藥導致表邪未解,所以雖然都用下瀉的方法,但兩者卻完全不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