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)
《傷寒直指》卷六 (2)
1. 辨太陰病脈證治第十
)
太陰病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(經曰: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。太陰病脈浮者,邪在經也,故當汗散之。亮宸:太陰寒證宜溫,而此脈浮,為風邪在太陰之經,而不在臟,桂枝湯汗之當矣。然不言無汗者,陰不得有汗也,不用麻黃者,以陰病不當更發其陽也。故宇泰云:須識無汗,亦有桂枝證,正謂此耳。健曰:三陰皆有表證,而此是太陰中風表證也。)
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有寒故也。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(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,為寒在下焦;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為寒在中焦,與四逆湯以溫其臟。兼善:經言輩字,謂藥性同類,惟輕重優劣不同耳。四逆湯辛甘相合,乃大熱之劑,苟輕用之,恐有過度之失。所以,仲景不為定擬也。
莫若以理中,循循而用之為當。亮宸:自利有陽邪而渴者,如少陰自利純清水,口燥咽乾,宜急下。厥陰下利慾飲水,為有熱,宜白頭翁湯,清之是也。有陰邪而渴者,如少陰自利,五六日,自利而渴,虛,故引水自救,厥陰消渴是也。此自利不渴,正屬太陰寒證,蓋少陰厥陰,寒之極也。
所謂物極,則反見兼化,故反渴。太陰不如少陰厥陰之甚,故止見寒證而不渴也。然陰臟有陰邪而利者,宜溫之,四逆為宜,輕則理中亦可,故曰四逆輩也。觀子:或曰太陰屬濕土,熱邪入而蒸動其濕,故不渴而多發黃。少陰屬腎水,熱邪入而消耗其水,故口謁而多煩躁,此仲景之分經辨證法。
而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,自利而渴者屬少陰。然同一寒邪之入,太陰曰臟有寒,視寒之但傷於經,與飲食之侵於脾胃者,其陰寒為最甚,而裡氣且虛極矣,故直曰當溫,且以四逆主之也。嗣真:詳太陰病腹滿證有三,有次第傳經之邪,有下後內陷之邪,有直中本經之邪,不可不辨也。如腹滿咽乾者,非傳經之陽邪乎?法當下之。
腹滿吐食不下,自利腹痛者,非直入本經之陰邪乎?法當溫之。如太陽病醫下之,腹滿時痛,大實痛,非誤下內陷之邪乎?當以桂枝加芍藥大黃。今《活人書》不言二湯為治,誤下之劑,又不曰大實痛,而曰痛甚,設遇本經直入陰邪,脈沉細腹滿痛,亦以此下之,豈不貽胸下結硬之悔乎?又所謂大實痛者,乃胃中燥結而痛,則與痛甚迥別,以是知本經陰邪腹滿者,宜理中,加青皮陳皮。傳經之邪腹滿咽乾者,屬大柴胡,誤下後腹滿痛者,方屬桂枝加芍藥大黃也。
《活人》:問陰證有發熱者乎?太陰厥陰,皆不發熱,只少陰有反發熱。愚詳仲景論,三陰皆有發熱也。如陰經二證外,只有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,死。少陰病,一身手足盡熱,以熱在膀胱,必便血,少陰四逆散中,用柴胡。亦有發熱,又厥陰先厥後發熱,而利者,必自止。
白話文:
太陰病如果脈象是浮的,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適合使用桂枝湯。(醫書上說:浮脈表示病邪在表,沉脈表示病邪在裡。太陰病出現浮脈,表示邪氣在太陰經絡,所以應該用發汗來驅散它。太陰病的寒證通常適合用溫補的方式治療,但此處脈象是浮的,代表風邪侵襲太陰經絡,而不是在臟腑,所以用桂枝湯發汗是合適的。這裡沒有提到無汗,是因為陰證不應該出汗,不用麻黃的原因是,陰證不應該再發散陽氣。所以有人說:必須要知道無汗的情況,也有可以使用桂枝湯的證狀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另外有人說:三陰病都有可能出現表證,這裡指的是太陰中風的表證。)
如果出現腹瀉但不口渴,就屬於太陰病,這是因為臟腑有寒氣的緣故。應該用溫補的方式治療,適合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方。(如果腹瀉又口渴,就屬於少陰病,表示寒氣在下焦;如果腹瀉但不口渴,就屬於太陰病,表示寒氣在中焦,所以用四逆湯來溫暖臟腑。醫書上說的“輩”字,表示藥性是同類的,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。四逆湯是辛辣甘甜結合的,屬於大熱的藥劑,如果輕易使用,可能會過度,所以張仲景沒有把它當作固定的藥方。
最好是用理中湯,慢慢地使用才恰當。有的人說:腹瀉伴隨陽邪而口渴,就像少陰病腹瀉,排泄物像純清水,口乾咽燥,應該趕快用瀉下的方式治療。厥陰病下利而且想喝水,表示有熱,適合用白頭翁湯來清熱。如果腹瀉伴隨陰邪而口渴,就像少陰病腹瀉,持續五六天,腹瀉又口渴,是因為虛弱,所以喝水來自我救濟,厥陰消渴也是這種情況。這裡說的腹瀉不口渴,正好屬於太陰寒證,少陰病和厥陰病是寒邪最嚴重的階段。
所謂物極必反,所以反而會出現兼雜的症狀,所以會口渴。太陰病不如少陰病和厥陰病嚴重,所以只會出現寒證而不口渴。然而陰臟有陰邪而腹瀉,適合用溫補的方式治療,四逆湯適合,輕微的可以用理中湯,所以說四逆湯之類的藥方。有人認為:太陰屬濕土,熱邪侵入會蒸動濕氣,所以不口渴反而容易出現黃疸。少陰屬腎水,熱邪侵入會消耗腎水,所以口渴而且容易煩躁,這是張仲景區分經絡辨證的方法。
所以說,腹瀉不口渴屬於太陰病,腹瀉又口渴屬於少陰病。然而同樣是寒邪侵入,太陰病說的是臟腑有寒,這種寒邪不只是傷到經絡,還有飲食侵犯脾胃,它的陰寒是最嚴重的,而且體內正氣非常虛弱了,所以直接說應該用溫補的方式治療,而且以四逆湯為主。有人說:太陰病腹脹有三種情況,有從經絡傳來的邪氣,有誤用瀉藥後內陷的邪氣,有直接侵襲本經的邪氣,不可不辨別。如果腹脹咽乾,難道不是從經絡傳來的陽邪嗎?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。
如果腹脹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腹瀉、腹痛,難道不是直接侵入本經的陰邪嗎?應該用溫補的方式治療。如果太陽病誤用瀉藥,腹脹而且時常疼痛,疼痛劇烈,難道不是誤用瀉藥導致邪氣內陷嗎?應該用桂枝加芍藥大黃湯治療。現在《活人書》沒有提到這兩種湯方來治療,把誤用瀉藥的病症,又不說大實痛,而是說疼痛劇烈,如果遇到本經直接侵入陰邪,脈象沉細、腹脹疼痛,也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難道不會造成胸下結硬的後果嗎?所謂的大實痛,是胃中燥結而引起的疼痛,和一般的疼痛劇烈有很大的區別,因此知道本經陰邪引起的腹脹,應該用理中湯,加上青皮和陳皮。從經絡傳來的邪氣導致的腹脹咽乾,屬於大柴胡湯的證狀,誤用瀉藥後導致的腹脹疼痛,才屬於桂枝加芍藥大黃湯的證狀。
《活人書》問:陰證有發熱的情況嗎?太陰病和厥陰病都不會發熱,只有少陰病反而會發熱。我仔細研究張仲景的論述,認為三陰病都會發熱。如果陰經二證之外,只有嘔吐腹瀉,手足不冰冷,反而發熱,就會死亡。少陰病,全身手腳都發熱,因為熱在膀胱,一定會便血,少陰四逆散中用柴胡。也有發熱的情況,還有厥陰病是先手腳冰冷,然後發熱,如果腹瀉,病就會自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