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7)

1. 辨少陽病脈證治第九

夫浮為太陽本象,主表;大為陽明本象,主裡。浮大兼至,而上於關上者,其象在關上更浮大耳。關為少陽之部,主半表裡,故知三陽合病也。據此脈證,宜溫膽湯治之。)

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者,此為陽去入陰,故也。(表為陽,里為陰。邪在表,則外有熱,六七日,邪氣傳裡也,故曰陽去入陰。煩躁者,謂先煩漸至躁也,躁煩,謂發躁,而迤□復煩也。蓋內熱曰煩,謂心中郁煩也;外熱曰躁,謂氣外熱躁也。但熱為有根之火,故但煩不躁,及先煩後躁者,皆可治。

觀子:既曰三日,三陰當受邪,何又云六七日,陽去入陰?蓋三日,三陽盡者,是日傳一經之證,六七日入陰者,則又七日,始傳一經之證,如太陽篇末所云,頗同也。然七日一經盡,即能去而入陰,則六經之常,必定傳遍,又於言外見之矣。健曰:傳經無定期,觀子之言詳矣。

然此陽去入陰者,乃表邪入於裡之陰,非傳入三陰經之陰,是即入腑之下證耳,故外無邪熱之甚,而微熱仍在也。內發躁煩,則裡熱迫其津液,應下之勢居多。如舌無焦色,腹不拒按者,仍作半表裡論治,與柴胡白虎清熱生津,而病可已也。)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。

其人反能食,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(傷寒四日,表邪傳裡,里不和,則不能食而嘔;今反能食而不嘔,是邪不傳陰,當在陽也。健曰:此言三日三陽應盡,而不傳三陰之驗,不言他證,是將解也。)傷寒三日,少陽脈小者,欲已也。(《內經》曰:大則邪至,小則平。

傷寒三日,邪傳少陽,脈當弦緊;今脈小,是邪氣微而欲解矣。)少陽病,欲解時,從寅至辰上。(寅卯辰,少陽木旺之時也。)

白話文:

辨少陽病脈證治第九

如果脈象浮,這是太陽經的本質特徵,代表病邪在表;如果脈象洪大,這是陽明經的本質特徵,代表病邪在裡。如果脈象同時浮大,而且在寸關尺的關部更加明顯,那表示病邪在關部更加浮大。關部是少陽經的部位,主管半表半裡,所以這就知道是三陽經合在一起生病了。根據這樣的脈象和病症,應該用溫膽湯來治療。

傷寒病發病六七天,沒有明顯發高燒,病人卻煩躁不安,這是陽氣從表轉入到裡,進入陰分的緣故。(表為陽,裡為陰。病邪在表,體外就會發熱;六七天後,病邪已經傳到裡面了,所以說陽氣轉入陰分。煩躁不安,是指先是煩悶,逐漸加重到躁動不安。煩是指心中鬱悶煩躁,躁是指體內氣機熱盛而躁動。一般來說,熱是從根本發出來的,所以只是煩悶而不躁動,或者先煩悶後躁動的情況,都是可以治療的。)

**觀子的分析:**既然說發病三天,三陰經應該受到病邪侵擾,為什麼又說六七天陽氣轉入陰分呢?這是因為三天三陽經都病盡,是指每天傳入一條經絡的病症;而六七天進入陰分,則是說七天才傳入一條經絡的病症,就像太陽經最後所說的,情況很相似。然而,七天一條經絡病盡,就能轉而進入陰分,這是六經傳變的常規,這也從另一層面說明了經絡傳遍的道理。健先生說:病邪傳變沒有固定的時間,觀子說得真是詳細。

然而,這裡說的陽氣轉入陰分,是指表邪進入到裡部的陰分,而不是傳入三陰經的陰分,而是進入到腑部的下焦的病證。所以體外沒有嚴重的發熱,只是稍微有點熱。體內出現躁動煩悶,是裡熱逼迫津液,這時候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比較多。如果舌頭沒有焦黃的顏色,肚子按下去也不會拒絕,那還是把它當作半表半裡的病來治療,用柴胡湯和白虎湯來清熱生津,病就可以痊癒了。傷寒病發病三天,三陽經的病都應該結束,三陰經應該開始受到病邪的侵擾。

病人反而能吃東西,也不會嘔吐,這是三陰經沒有受到病邪侵擾的緣故。(傷寒病發病四天,表邪傳入裡部,如果裡部不和,就會導致不能吃東西並且嘔吐;現在病人反而能吃東西而且不嘔吐,說明病邪沒有傳到陰經,應該還在陽經。健先生說:這裡說的是三天三陽經應該病盡,而沒有傳到三陰經的驗證,沒有說其他症狀,這是疾病即將痊癒的徵兆。)傷寒病發病三天,少陽經的脈搏變小,這表示疾病即將痊癒。(《內經》說:脈象大,表示病邪盛;脈象小,表示身體恢復正常。)

傷寒病發病三天,病邪傳入少陽經,脈象應該是弦而緊的;現在脈象變小,說明病邪微弱,即將消退了。少陽病想要痊癒的時候,會在寅時(凌晨三點至五點)到辰時(上午七點至九點)這個時間段。 (寅時、卯時、辰時,都是少陽木氣旺盛的時候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