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5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5)
1. 辨少陽病脈證治第九
少陽之病,口苦咽乾目眩也。(足少陽,膽經也。《內經》曰:有病口苦者,名曰膽癉。《甲乙經》曰:膽者,中清之腑,五臟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少陽之脈,起目銳眥,少陽受邪,故口苦咽乾目眩。觀子:少陽病,胸脅痛而耳聾。少陽病往來寒熱,心煩,喜嘔,胸脅硬,半表裡之證矣。
此何以別主口苦咽乾目眩也?大抵病於經絡者,此篇及太陽諸條已悉之。若膽熱腑自病之證,則賴有此條及之耳。膽雖清淨之腑,然邪入於內,未有不作熱者,如太陽之有熱傳膀胱也。蓋一經之內為病多端,先聖各就其一而言之,未可執此而礙彼也。又按:雜病有竹茹溫膽,郁李酒解膽繫結之類,皆膽自病,非由經絡所致也。
)少陽中風,兩耳無聞,目赤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;吐下則悸而驚。(少陽之脈,起目銳眥,老耳中;其支者,下胸中貫膈。風傷氣,壅則為熱,少陽中風,氣壅而熱,故耳聾,目赤,胸滿而煩。邪在少陽,為半表半裡。以吐除煩,吐則傷氣,氣虛者悸。以下除滿,下則亡血,血虛者驚。
健曰:少陽為病惟和解,不宜吐下。)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此屬胃,胃和則愈,胃不和,則煩而悸。(經曰:脈三部俱弦,少陽受病,脈細者,邪漸傳裡,雖頭痛發熱,為表未解。以邪客少陽,為半在表半在裡,則不可發汗,亡津液,冒中乾燥。
少陽之邪,因傳入胃,必發譫語,當與調胃承氣湯下之,胃和則愈;不下,則胃為少陽木邪干之,故煩而悸。宇泰:凡頭痛俱為在表,惟此頭痛為少陽者,何也?以脈弦細不可汗,當以此為法。海藏:少陽半表裡,用小柴胡,名三禁湯,然亦須辨表裡證孰多。假令頭痛往來寒熱,脈浮,但有其一,即為表也。
口失滋味,渴,脅下滿,但有其一,即為里也。如無上下表里證,余皆虛熱也,是病在中矣。觀子:上二條,雖有中風傷寒之不同,然少陽三禁正治,只小柴胡和解而已。中風內熱氣壅,故多滿而煩,煩似可吐,滿似可下。傷寒頭痛發熱,又似可汗,不知在少陽,汗吐下俱所忌也。
故均為戒之,然雖三法分言,在中風之不可汗,傷寒之不可吐下,又言見之矣。譫語,乃誤汗後之證,故必微和胃實斯愈;不和,則煩且悸矣。誤吐下,得悸驚,誤汗亦悸作者,匪獨虛其經氣也。少陽多挾飲在內,悸與驚,每由飲致耳。膽者,清淨之腑,無出無入,故汗之,吐下之,皆非其經所宜。
《內經》曰:凡十一臟,皆取決於膽也。膽,後之職,並心君而統理一身之表裡者,惟膽為然。若但與解表,里邪必不除,但與攻裡,表邪仍內陷,是失其統理之義矣。小柴胡以表裡雙解,始為得宜。至入腑欲去者,亦必以大柴胡之兼,方可安也。健按:少陽脈弦細,頭痛發熱,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
白話文:
少陽病,症狀是口苦、咽喉乾燥、眼睛眩暈。(足少陽經,就是膽經。《內經》說:有病口苦的,叫做膽病。《甲乙經》說:膽是中空的器官,五臟的決定都取決於膽,咽喉是膽的使者。少陽經脈起於眼角,少陽受到邪氣侵襲,所以會有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的症狀。觀察其他的說法:少陽病,會有胸脅疼痛和耳聾。少陽病會出現忽冷忽熱、心煩、想吐、胸脅脹硬的症狀,這是半表半裡的疾病。
那為什麼特別提到口苦、咽乾、目眩這些症狀呢?大致上說,如果是經絡上的疾病,這篇和之前太陽病的篇章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如果是膽腑本身發熱的病症,就要靠這一條來辨別了。膽雖然是清淨的器官,但邪氣侵入內部,沒有不發熱的,就像太陽病有熱傳到膀胱一樣。因為一個經脈內的病症有很多種,古人各就其中一種來說明,不能只抓住一點就忽略其他。另外,雜病中,有用竹茹溫膽湯、郁李仁酒來解膽經鬱結的例子,這些都是膽腑本身生病,不是經絡引起的。
少陽經脈中風,兩耳聽不到聲音、眼睛紅腫、胸中滿悶煩躁的,不能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治療;如果催吐或瀉下,會導致心悸和驚恐。(少陽經脈起於眼角,通到耳中;它的分支,向下穿過胸部和橫膈膜。風邪會傷氣,氣鬱積就會發熱。少陽經脈中風,氣鬱積而發熱,所以會耳聾、眼睛紅腫、胸悶煩躁。邪氣在少陽,是半表半裡的狀態。如果用催吐來消除煩躁,催吐會傷氣,氣虛就會心悸;如果用瀉下來消除脹滿,瀉下會失血,血虛就會驚恐。
有人說:少陽病最適合用和解的方法治療,不應該用催吐或瀉下。)傷寒的脈象細而弦,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屬於少陽病。少陽病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發汗,會說胡話。這病是傳到胃了,胃氣和順就會好轉,胃氣不和順,就會煩躁和心悸。(醫書上說:脈象三部都弦,是少陽受病,脈細是邪氣逐漸傳入體內。雖然有頭痛發熱,但這是表證沒有解除,邪氣侵入少陽,在半表半裡的狀態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發汗會耗損津液,導致身體乾燥。
少陽的邪氣,會傳入胃,一定會說胡話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,胃氣和順就會好;如果不瀉下,胃會被少陽的木邪干擾,所以會煩躁和心悸。有人問:所有頭痛都屬於表證,只有這種頭痛屬於少陽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脈象細而弦,不能發汗,應該用這個來判斷。有人說:少陽是半表半裡的疾病,可以用小柴胡湯,這叫三禁湯,但也必須分辨清楚是表證多還是裡證多。如果出現頭痛、忽冷忽熱、脈浮,只要有其中一個症狀,就是表證。
如果出現口中無味、口渴、脅下脹滿,只要有其中一個症狀,就是裡證。如果沒有表裡證的症狀,其他的都是虛熱,病在中間。有人認為:以上兩條,雖然有中風和傷寒的不同,但少陽病的三種禁忌和主要治療方法,都是用小柴胡湯來和解。中風是因為內熱氣鬱,所以會多見滿悶和煩躁,煩躁好像可以用催吐來解決,滿悶好像可以用瀉下來解決。傷寒的頭痛發熱,又好像可以用發汗來解決,但不知道這是少陽病,發汗、催吐、瀉下都是禁忌的。
所以都要戒除,雖然分開三種方法來說,在中風不能發汗、傷寒不能催吐或瀉下的道理,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。說胡話,是誤用發汗後的症狀,所以一定要微微調和胃氣才會好轉;如果不調和,就會煩躁和心悸。誤用催吐或瀉下,會導致心悸和驚恐,誤用發汗也會導致心悸,這不僅僅是虛弱了經脈的氣。少陽病多半挾帶有痰飲在體內,心悸和驚恐,大多是因為痰飲引起的。膽是清淨的器官,沒有出也沒有入,所以發汗、催吐、瀉下,都不適合這個經脈。
《內經》說:所有的十一臟,都取決於膽。膽的功能,是統理全身的表裡,只有膽才這樣。如果只解表,裡面的邪氣不會消除;如果只攻裡,表面的邪氣仍然會內陷,這樣就失去了膽統理全身的意義了。用小柴胡湯同時解決表裡的問題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邪氣進入臟腑想要去除,也必須用大柴胡湯來兼顧,才能夠安定。有人認為:少陽的脈象細而弦,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發汗,會說胡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