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5)

1. 辨少陽病脈證治第九

少陽之病,口苦咽乾目眩也。(足少陽,膽經也。《內經》曰:有病口苦者,名曰膽癉。《甲乙經》曰:膽者,中清之腑,五臟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少陽之脈,起目銳眥,少陽受邪,故口苦咽乾目眩。觀子:少陽病,胸脅痛而耳聾。少陽病往來寒熱,心煩,喜嘔,胸脅硬,半表裡之證矣。

此何以別主口苦咽乾目眩也?大抵病於經絡者,此篇及太陽諸條已悉之。若膽熱腑自病之證,則賴有此條及之耳。膽雖清淨之腑,然邪入於內,未有不作熱者,如太陽之有熱傳膀胱也。蓋一經之內為病多端,先聖各就其一而言之,未可執此而礙彼也。又按:雜病有竹茹溫膽,郁李酒解膽繫結之類,皆膽自病,非由經絡所致也。

)少陽中風,兩耳無聞,目赤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;吐下則悸而驚。(少陽之脈,起目銳眥,老耳中;其支者,下胸中貫膈。風傷氣,壅則為熱,少陽中風,氣壅而熱,故耳聾,目赤,胸滿而煩。邪在少陽,為半表半裡。以吐除煩,吐則傷氣,氣虛者悸。以下除滿,下則亡血,血虛者驚。

健曰:少陽為病惟和解,不宜吐下。)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此屬胃,胃和則愈,胃不和,則煩而悸。(經曰:脈三部俱弦,少陽受病,脈細者,邪漸傳裡,雖頭痛發熱,為表未解。以邪客少陽,為半在表半在裡,則不可發汗,亡津液,冒中乾燥。

少陽之邪,因傳入胃,必發譫語,當與調胃承氣湯下之,胃和則愈;不下,則胃為少陽木邪干之,故煩而悸。宇泰:凡頭痛俱為在表,惟此頭痛為少陽者,何也?以脈弦細不可汗,當以此為法。海藏:少陽半表裡,用小柴胡,名三禁湯,然亦須辨表裡證孰多。假令頭痛往來寒熱,脈浮,但有其一,即為表也。

口失滋味,渴,脅下滿,但有其一,即為里也。如無上下表里證,余皆虛熱也,是病在中矣。觀子:上二條,雖有中風傷寒之不同,然少陽三禁正治,只小柴胡和解而已。中風內熱氣壅,故多滿而煩,煩似可吐,滿似可下。傷寒頭痛發熱,又似可汗,不知在少陽,汗吐下俱所忌也。

故均為戒之,然雖三法分言,在中風之不可汗,傷寒之不可吐下,又言見之矣。譫語,乃誤汗後之證,故必微和胃實斯愈;不和,則煩且悸矣。誤吐下,得悸驚,誤汗亦悸作者,匪獨虛其經氣也。少陽多挾飲在內,悸與驚,每由飲致耳。膽者,清淨之腑,無出無入,故汗之,吐下之,皆非其經所宜。

《內經》曰:凡十一臟,皆取決於膽也。膽,後之職,並心君而統理一身之表裡者,惟膽為然。若但與解表,里邪必不除,但與攻裡,表邪仍內陷,是失其統理之義矣。小柴胡以表裡雙解,始為得宜。至入腑欲去者,亦必以大柴胡之兼,方可安也。健按:少陽脈弦細,頭痛發熱,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

白話文:

《辨少陽病脈證治第九》

為何特別強調口苦、咽乾、目眩?因經絡病變在太陽病條文中已有詳述,而此條著重膽腑本身受熱的病症。膽雖屬清淨之腑,但邪氣入侵仍會化熱,如同太陽病熱邪傳至膀胱。同一經脈病變表現多元,前輩醫家各擇重點論述,不宜偏執一端。另有醫案記載,如雜病用竹茹溫膽湯、郁李酒解膽鬱結等,均屬膽腑自病,非經絡傳變所致。

〈少陽中風證〉
風邪侵犯少陽時,可能出現雙耳失聰、眼睛泛紅、胸悶煩躁等症狀,此時禁用催吐或瀉下法。誤用吐下會導致心悸驚慌。(少陽經脈循行耳眼,支脈貫穿胸腔。風邪滯塞化熱,故見耳聾目赤、胸滿心煩。此為半表半裡證。若強行催吐會耗氣致心悸;強行瀉下會傷血致驚慌。醫家註解:少陽病只宜和解,禁用吐下。)

〈少陽傷寒證〉
傷寒患者若脈象弦細,伴頭痛發熱,即屬少陽病。此時不可發汗,誤汗會引發譫語。此證關鍵在胃氣調和與否——胃和則病癒,胃不和則心煩心悸。(註解:弦脈主少陽病,細脈示邪漸入裡。頭痛發熱雖似表證,但因邪居半表半裡,發汗將耗損津液導致胃燥。邪傳胃腑則譫語,宜用調胃承氣湯通下;未及時處理則膽木克犯胃土,引發煩悸。歷代醫家補充:少陽頭痛有別於單純表證,關鍵在脈弦細禁汗。若見寒熱往來、脈浮等任一表證,或口淡無味、口渴、脅滿等任一裡證,可判斷表裡偏重;若無明顯表裡證狀則屬虛熱內蘊。)

〈總結〉
上述兩條文雖分述中風與傷寒,但少陽病治療禁忌相同,均以「小柴胡湯」和解為主。中風證因內熱壅滯易現胸悶煩躁,看似可用吐下法;傷寒證頭痛發熱似可發汗,實則三者皆忌。誤治後果包括:誤汗致譫語需和胃;誤吐下致悸驚,除氣血虧虛外,亦與少陽多兼痰飲有關。膽腑特性清淨,汗吐下皆非所宜。《內經》強調「十一臟取決於膽」,因其具有協調表裡的獨特功能。單解表則裡邪不除,單攻裡則表邪內陷,故小柴胡湯雙解表裡最為適切;若邪已入腑,則需配合大柴胡湯兼治。(醫家按語重申:少陽病脈弦細伴頭痛發熱時,誤汗確實會導致譫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