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4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4)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傷寒發汗已,身目為黃,所以然者,以寒濕在裡,不解故也,以為不可下也,於寒濕中求之。(《要略》曰:黃家所起,從寒濕得之,汗出熱去,則不能發黃。發汗已身目為黃者,風氣去,濕氣在也。脾惡濕,濕氣內著,脾色外奪者,身目為黃。若瘀熱在裡發黃者,則可下,此以寒在裡,故不可下,當從仲景寒濕法治之。
觀子:此從風濕發黃也。風濕相搏者,若汗之非法,風去而濕內留,遂為寒濕發黃也。曰寒與瘀熱者迥別矣。陽明之黃,屬熱屬實,故宜下。此既挾寒,溫解斯可,下則氣轉寒,濕轉入里矣,豈其治哉?故曰於寒濕中求之。健曰:傷寒在表為寒,在裡成熱,既發汗過,而身目為黃,則表寒已往,裡熱鬱蒸明矣。
譬之冬月,以物置濕處,未即發黴,若夏熱之令,稍沾濕氣,無物不黴。黃為土色,土主濕,而又惡濕,如受濕蒸,無不發黃,乃濕必生熱之理也。未有寒濕而能發黃者。即或有寒,亦從濕而變熱矣,何諸注之隨文也。此當以四苓散加茵陳治之。燥濕靖熱,豈事寒濕以求哉。
)傷寒七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茵陳蒿湯主之。(當熱甚之時,身黃如橘子色,是熱毒發泄於外。《內經》曰:膀胱者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。小便不利,小腹滿者,熱氣甚,而津液不得下行也,與茵陳蒿湯,利小便,退黃逐熱。海藏:熏黃,濕證也,一身盡痛。
橘子黃,黃病也,一身不痛。不岩:熏黃,陰黃也;橘子黃,陽黃也。亮宸:陽黃色明而亮且淺,陰黃色黑而黯且深。觀子:熱不得越,瘀郁在裡而發黃,豈獨濕熱之氣,不得疏泄,其陽明亦必有物為滯矣,故茵梔去濕除熱之外,必佐將軍以盪滌也。腹字,成注作小腹,按經文,言小腹,無去少字,稱腹之例,恐未是。
)傷寒身黃髮熱者,桅子柏皮湯主之。(傷寒身黃,胃有瘀熱,當須下去之。此發熱,為熱未實,與梔子柏皮湯解散之。)傷寒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麻黃連招赤小豆湯主之。(濕熱相交,民多病癉。癉,黃也。傷寒為寒濕在表,發黃為瘀熱在裡,與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除熱散濕。
觀子:身黃而內不言小便不利,渴滿之證,外則猶有表熱,里無甚邪可法矣,故但以梔柏勝熱除黃也。若麻黃連軺一證,雖曰瘀熱在裡,必由邪氣在表之際,有失解散,今雖發黃,猶兼汗解以治也。麻黃、杏仁俱澈表利衛之藥,同生姜大棗以行津助汗,連軺、赤小豆、梓白皮除熱而善通氣。則邪從外得者,復從外解,而鬱熱有不即散者乎。
健曰:經既言瘀熱在裡,則但清熱退黃可已,何主乎麻黃連軺表裡兼施之劑耶?觀子謂其在表之際,有失解散,故以是湯為主。然當味瘀熱在裡四字,則知病在陽明,而不在太陽。故身發黃,與以升麻、葛根合四苓茵陳參用,其瘀熱即能解散而愈矣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一個人傷寒發汗後,身體和眼睛都變黃,那是因為寒濕在體內,沒有被解除的緣故,所以不能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,應該從治療寒濕的方向下手。《要略》說:「黃疸病都是由寒濕引起的,如果發汗後熱退了,就不會出現黃疸。發汗後身體和眼睛變黃,是風邪走了,濕邪還留在體內。脾臟厭惡濕氣,濕氣在體內積聚,脾臟的顏色被奪走,就表現為身體和眼睛發黃。如果是體內有瘀熱導致的黃疸,就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但這裡的情況是體內有寒,所以不能攻下,應該用張仲景治療寒濕的方法來治療。」
觀子認為:「這是風濕引起的黃疸。風濕相互搏擊,如果發汗的方法不對,風邪走了,濕邪留在體內,就會變成寒濕黃疸。寒和瘀熱是截然不同的。陽明的黃疸,屬於熱證實證,所以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而這裡的情況是夾雜著寒,用溫散的方法就可以解決,如果用攻下,反而會使寒氣加重,濕邪更深入體內,這樣怎麼能治好病呢?所以說應該從治療寒濕的方向下手。健認為:「傷寒在表屬於寒,在裡會變成熱,既然發汗過度,而身體和眼睛都變黃,說明表寒已經過去,裡熱鬱積蒸發出來了。
這就像冬天,把東西放在潮濕的地方,不會馬上發霉,而夏天天氣炎熱,只要稍稍沾染濕氣,任何東西都會發霉。黃色是土的顏色,土主濕,而且厭惡濕氣,如果受到濕氣蒸發,就會發黃,這是濕氣必然會產生熱的道理。沒有寒濕而能引起黃疸的,即使有寒,也是從濕轉變為熱了,那些註解的人怎麼都執著於字面上的意思呢?這種情況應該用四苓散加茵陳來治療,燥濕清熱,怎麼能從治療寒濕的角度下手呢?」
一個人傷寒七八天,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,小便不暢通,肚子稍微脹滿,應該用茵陳蒿湯來治療。(當熱邪很盛的時候,身體黃得像橘子一樣,是熱毒發泄在外的表現。《內經》說:「膀胱是儲藏津液的地方,氣化功能正常就能排出小便。」小便不暢通,小腹脹滿,說明熱邪很盛,津液不能順利下行,用茵陳蒿湯,可以利小便,退黃疸,清除熱邪。海藏說:熏黃,是濕證,會導致全身疼痛。橘子黃,是黃疸病,不會引起全身疼痛。不岩說:熏黃,是陰黃;橘子黃,是陽黃。亮宸說:陽黃顏色明亮且淺,陰黃顏色黑而暗且深。觀子認為:熱邪不能疏泄,鬱積在體內而導致黃疸,不僅僅是濕熱之氣不能疏泄,陽明經也一定有東西阻礙了,所以茵梔除了能祛濕清熱外,還要佐以將軍(大黃等瀉下藥)來蕩滌。腹字,成注理解為小腹,按照經文,說的是小腹,沒有省略少字,說腹部的例子也有,恐怕這種理解不太對。
傷寒導致身體發黃並且發熱,應該用梔子柏皮湯來治療。(傷寒導致身體發黃,說明胃裡有瘀熱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這裡出現發熱,說明熱邪還沒有很嚴重,所以用梔子柏皮湯來疏散熱邪。)傷寒導致體內有瘀熱,身體一定會發黃,應該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來治療。(濕熱相交,百姓很容易得黃疸病。黃疸,就是黃病。傷寒是寒濕在表,發黃是瘀熱在裡,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可以祛除熱邪,散發濕氣。
觀子認為:身體發黃而沒有提到小便不暢通、口渴等症狀,說明外表還有表熱,體內沒有很嚴重的邪氣需要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所以只用梔子柏皮湯來清熱退黃。至於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這個方子,雖然說瘀熱在裡,但一定是邪氣在表的時候,沒有及時疏散,現在雖然發黃,仍然要兼顧發汗來治療。麻黃和杏仁都是疏散表邪、利於衛氣的藥,加上生薑和大棗可以促進津液生成,幫助發汗。連軺、赤小豆、梓白皮可以清除熱邪,而且善於通氣。這樣,邪氣從外來,就從外解,鬱積的熱邪自然就能散開了。
健認為:經文既然說瘀熱在裡,那麼只要清熱退黃就可以,為什麼要用麻黃連軺這種表裡兼治的藥呢?觀子說這是因為在表邪的時候,沒有及時疏散,所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但應該仔細體會「瘀熱在裡」這四個字,就知道病在陽明,而不是太陽。所以身體發黃,可以用升麻、葛根配合四苓散和茵陳一起使用,這樣瘀熱就能散開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