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3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3)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若下之後,數脈去而脈但浮,則是營血間熱並於衛氣間也,當為邪氣獨留,心中則飢,邪熱不殺穀,潮熱發渴之證。此下之後,浮脈去而數不解,則是衛氣間熱合營血間也。熱氣合併,迫血下行,胃虛協熱,消穀善飢。血至下,若大便利者,下血乃愈。若六七日不大便,則血不得行,畜血下焦為瘀,與抵當湯以下去之。
兼善:攻下之法,須外無表證,里有下證,然後可攻。上言無表裡證,況脈更浮數,何言可下之?曰:此非風寒之所病,是由內傷而致也。若外惡寒,里無譫語,但七八日,發熱,消爍津液,乃陽盛陰虛之時,苟不攻之,其熱不已而變生焉,故不待沉實而後攻之。叔微:凡傷寒當下之證,皆從太陽陽明在經之邪入腑,故下之。
今不言陽明病,而云病人無表裡證,此非自表之裡而病也,但為可下,故編入陽明篇中。《明理》:當不大便六七日之際,又無喜忘如狂之證,亦無少腹硬滿之候,則處承氣下者多矣。何以知其有畜血,而以抵當湯下之,蓋以其脈浮數也。浮則熱客於氣,數則熱客於血,下後浮數俱去則病已。
若下後數去而浮在,則營血中熱去,而衛氣中熱在,為邪氣獨留。若下後浮去而數不去,則衛氣中熱去,而營血中熱在,血熱合並,迫血下焦。若下焦下利不止,則熱泄必便膿血;若不大便六七日,血不得泄,則畜在下焦,為瘀血,故須抵當湯下之。此證之奇異,治法之玄微也。
健按:諸家言之概詳,而叔微謂其不言陽明,止言病人無表裡證,似不從傷寒傳經所來,因其可下,故入此篇,即如前章目不了了之證。竊以其人素虛而然,非急下證也。但浮數之脈,邪在表裡之間,故下後不遲,未必便是畜血。應與解肌兼涼血清熱,紫草、茜根之類,暫緩抵當以俟之。
)若脈數不解,而下不止,必協熱而便膿血也。(下後脈數不解而不大便者,是熱不得泄,畜血於下,為瘀血也。若下後脈數不解,而下利不止者,為熱得下泄,迫血下行,必便膿血。亮宸:喜忘、黑矢者,畜血之證具也。脈數合熱,消穀善飢者,畜血之因耳。《內經》曰:血並於上,亂而善忘,蓋陰陽不交,故畜血而昏瞀。
又心主血,血畜而閉,則神不清也。大便色黑者,血混至也,血本潤故反易也。發熱六七日,里成熱矣。脈數消穀善飢,則胃熱甚矣。胃熱迫血,血溢於冒,故不大便而成瘀也。脈數而言,則為瘀血,若下而不止,又為便膿血者,總一熱所成,行止有異,故證不同也。健按:畜血必現喜忘黑矢,若前言善飢六七日不大便,未可即為畜血。
如此條脈數不解,而下不止,乃協熱自利也,當用葛根白虎加茯苓以分利之。若早服辛溫,動傷血分,致便膿血者,白頭翁湯最妙。)
白話文:
如果使用瀉下藥後,原本的數脈消失了,但脈象轉為浮脈,這表示病邪在營血和衛氣之間,是邪氣獨自停留的現象。這時病人會感到肚子餓,因為邪熱不會消化食物,還會有潮熱發渴的症狀。這是使用瀉下藥後,浮脈消失了,但數脈卻沒有解除,表示衛氣和營血間的熱合併在一起了。熱氣合併會迫使血液往下流動,導致胃虛且與熱邪相合,使得病人容易感到飢餓。當血液下行至肛門,如果能順利排出大便,那麼下血的症狀就會好轉。如果六七天沒有排便,血液就無法順利排出,蓄積在下焦變成瘀血,這時就要用抵當湯來瀉下。
總體來說,攻下藥的使用必須在外表沒有表證,體內有可瀉下的裡證時才能使用。前面說沒有表裡證,而且脈象還浮數,怎麼可以瀉下呢?這是因為這個病不是風寒引起的,而是內傷導致的。如果外有惡寒,體內沒有胡言亂語的症狀,但發燒持續七八天,消耗津液,這時是陽氣過盛陰液不足的狀態,如果不趕快瀉下,熱邪就會持續不退而產生其他病變,所以不必等到脈象沉實才使用攻下藥。通常傷寒病症需要攻下的情況,都是因為太陽經或陽明經的邪氣進入腑內,所以才要瀉下。
這裡不說是陽明病,而是說病人沒有表裡證,這不是從表證傳入裡證的疾病,只是因為可以瀉下,所以才編入陽明篇中。《明理》中說,當病人六七天沒有排便,也沒有精神錯亂或腹部硬滿的症狀時,很多人會使用承氣湯來瀉下。要如何判斷是否有瘀血,而使用抵當湯來瀉下呢?主要是根據脈象的浮數。浮脈表示熱邪在氣分,數脈表示熱邪在血分,瀉下後如果浮數脈都消失了,病就好了。
如果瀉下後數脈消失了,但浮脈還在,表示營血中的熱邪已經解除,但衛氣中還有熱邪,這是邪氣獨留的現象。如果瀉下後浮脈消失了,但數脈還在,表示衛氣中的熱邪已經解除,但營血中還有熱邪,血中的熱邪合併在一起,會迫使血液流向下焦。如果下焦一直腹瀉不止,那麼熱邪外洩,一定會排出膿血;如果六七天沒有排便,血液就無法排出,蓄積在下焦變成瘀血,所以需要用抵當湯來瀉下。這個病症非常特殊,治療方法也很微妙。
各位醫家的說法都很詳盡,但叔微認為這裡不說是陽明病,只說病人沒有表裡證,似乎不是從傷寒傳經而來,而是因為可以瀉下才放入這一篇,就像前面章節所述不明確的病症一樣。我認為可能是病人體質虛弱的緣故,所以並不是急需瀉下的病症。但浮數的脈象表示邪氣在表裡之間,所以瀉下藥使用後效果很快,不一定就是有瘀血。應該同時使用解肌、涼血清熱的藥物,如紫草、茜根等,暫緩使用抵當湯來觀察。
如果數脈沒有解除,且腹瀉不止,一定是和熱邪一起導致的腹瀉,會排出膿血。(瀉下後數脈沒有解除且沒有排便,表示熱邪無法排出,血液蓄積在體內成為瘀血。如果瀉下後數脈沒有解除,且腹瀉不止,表示熱邪被瀉出,迫使血液下行,一定會排出膿血。亮宸認為:健忘、大便黑色,都是有瘀血的症狀。脈數伴隨熱邪,加上容易飢餓,都是有瘀血的原因。《內經》說:血往上衝,會使人神志不清而健忘,這是陰陽不交,所以會蓄積瘀血而昏迷。
另外心主血,血液蓄積受阻,就會導致神志不清。大便顏色變黑,是血液混雜其中的緣故,血本來是濕潤的,現在反而變乾燥。發燒六七天,體內已經產生熱邪了。脈數、容易飢餓,表示胃熱非常嚴重。胃熱迫使血液溢出,所以才會沒有排便而產生瘀血。脈象數而且有瘀血,如果瀉下卻腹瀉不止,又會變成排出膿血,總的來說都是由熱邪引起的,只是病邪的進退不同,所以症狀也不一樣。健認為:蓄積瘀血一定會出現健忘、大便黑色的症狀,如果前面說容易飢餓且六七天沒有排便,還不能馬上判斷為瘀血。
像這個條文說的,數脈沒有解除,而且腹瀉不止,這是因為熱邪和腹瀉同時出現,應該用葛根白虎加茯苓湯來分利濕熱。如果太早使用辛溫的藥物,會傷到血分,導致排出膿血,這時用白頭翁湯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