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8)
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
此不嘔但心下痞者,醫下之早,邪氣留於心下也。如其不下者,必漸不惡寒而渴,太陽之邪轉屬陽明也。若吐若下,若發汗,小便數,大便硬者,當與小承氣和之。此不因吐下發汗後,小便數,大便硬者,是無滿實,雖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候津液還入胃中,小便數少,大便必自出也。

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以潤胃氣,但審邪氣所在,以法救之。如渴不止與五苓散是也。兼善:十日不更衣,而不用攻伐,何也?曰:此非結熱,乃津液不足。夫不大便,而有潮熱譫語,可下之證者,然後可以攻之。其不大便而無諸下證者,此津液不足,當須審慎,勿以日數久,而轍為攻下也。

三陽云:此處五苓散難用。不然,經文渴字上,當有闕文也。觀子:太陽病,尚有發熱惡寒汗出表證之時,而脈已得寸緩尺弱者,裡氣不足也。關浮者,客熱虛邪也,如不發熱,而但痞,此屬醫之所傷,宜以痞證治之。若不經醫下,又惡寒罷而渴,此虛熱已下陽明,必顯小便數,大便硬之證矣。

然此與熱實入腑者,不同治也。既有里弱之脈,復津虛之證,惟以客熱熏灼,若再為攻除,變證起矣,故必俟其津回,邪可解也。渴欲飲水者,陽氣得復也,故可與水。渴不己者,邪仍結太陽之裡,不轉屬陽明也,故五苓散解之。健按:此條寸緩關浮,發熱惡寒,明是太陽中風傳陽明半表裡之證,因醫誤下,而致痞。

如不下,不惡寒,而見渴,是陽明之邪變熱矣。故小便數,大便硬,雖不更衣,無所苦者,是但有經邪之熱,而無入腑之實耳,只當清解經邪而已。既云渴欲飲水,何以五苓為哉?夫五苓,利寒水之劑,乃脾腎之藥也,此非太陽傳本,又非濕盛反渴,投之必更增燥,故王三陽云:此處五苓難用,疑有闕文。真見道之言。

觀子:注論未瑩於末句,亦認邪結太陽之裡,歸到五苓收局,謬矣。此當以葛根白虎湯,加蔞仁、枳實治之,則經熱解,而痞自除。)

脈陽微而汗出少者,為自和也;汗出多者,為太過。(陽微者邪氣少,汗出少者為適當,故自和;汗出多反損正氣,是汗出太過也。)陽脈實,因發其汗出多者,亦為太過。太過為陽絕於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(脈陽浮者,表熱甚也。因發汗,熱乘虛蒸津液外泄,致汗出太過。

汗多者,亡其陽,陽絕於里,腸胃乾燥,大便因硬也。觀子:陽脈實,則表邪盛,法應汗。然亦不可太過,太過則內外兩竭。何也?胃者,津液之源,陽氣之根,過汗,則外亡其陽,其根源內竭之虞更深也。經於可汗之中,凡尺微弱遲者,復戒以不可汗,固矣。此又以陽脈微者,亦不可過汗,蓋甚者,汗各有殊兩也,至脈實者,似可大汗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沒有嘔吐,只是心下覺得脹滿不舒服,那是因為醫生太早用了瀉下的藥物,導致邪氣滯留在心下了。如果沒有用瀉藥,病人就會逐漸不再怕冷,反而會覺得口渴,這表示太陽經的邪氣轉移到陽明經了。如果這時病人出現嘔吐、腹瀉、發汗、小便次數增多、大便乾硬等情況,就應該用小承氣湯來調和。如果病人沒有經過嘔吐、腹瀉或發汗,就出現小便次數增多、大便乾硬的情況,這表示體內沒有積滯,即使十天不大便也不會有什麼痛苦。只要等體內的津液回歸到胃中,小便次數自然會減少,大便也就會自然排出。

如果病人覺得口渴想喝水,可以少量地給他喝,來滋潤胃氣,但要仔細判斷邪氣在哪個部位,再用對應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口渴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,就應該用五苓散。有人問:為什麼病人十天不大便,卻不用瀉下的藥物?這是因為病人的情況不是體內有熱結,而是津液不足。如果病人沒有大便,但出現潮熱、胡言亂語等可以瀉下的症狀,才可以考慮用瀉藥。如果病人沒有大便,也沒有其他可以瀉下的症狀,這表示是津液不足,應該謹慎處理,不要因為時間久了就盲目用瀉藥。

有人說,在這種情況下,五苓散不太適用。可能是因為經典原文的「渴」字前面,應該有缺漏的文字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太陽病在發熱、怕冷、出汗等表證還存在的時候,如果脈象出現寸脈遲緩而尺脈虛弱的情況,就表示體內的正氣不足了。如果關脈浮現,表示是外來的虛邪之熱。如果沒有發熱,只是覺得心下脹滿,這屬於醫生誤治造成的,應該按照心下脹滿的症狀來治療。如果不是因為醫生用藥導致,而是病人自己不再怕冷,反而覺得口渴,這表示虛熱已經進入陽明經,必然會出現小便次數增多、大便乾硬等症狀。

這種情況和熱邪實證進入腑臟的情況不同,不能用相同的治療方法。既然已經出現體內正氣虛弱的脈象,又有津液不足的症狀,只是因為虛熱熏灼,如果再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出現其他的變證,所以必須等到津液恢復後,邪氣才能解除。如果病人覺得口渴想喝水,表示陽氣開始恢復,所以可以給他喝水。如果口渴的症狀沒有停止,表示邪氣仍然結在太陽經的內部,沒有轉移到陽明經,所以要用五苓散來治療。有人認為,這條文出現寸脈遲緩、關脈浮現、發熱怕冷等症狀,明顯是太陽中風傳到陽明半表裡證,因為醫生誤用了瀉下藥物,才導致心下脹滿。

如果病人沒有用瀉藥,也不再怕冷,只是覺得口渴,表示陽明經的邪氣已經化熱了。所以,出現小便次數增多、大便乾硬等情況,即使不大便也不會感到痛苦,表示只是經脈有熱,沒有實邪進入腑臟,只需要清解經脈的邪熱就可以了。既然說病人覺得口渴想喝水,為什麼要用五苓散呢?五苓散是利水去寒的藥劑,是治療脾腎的藥物。這種情況不是太陽病傳變引起的,也不是因為濕盛導致口渴,如果用五苓散,反而會加重燥熱的症狀,所以有人說這種情況下五苓散不太適用,可能是原文有缺漏。這真是很有見地的看法。

有人評論說,最後一句的解釋不夠明確,仍然認為邪氣結在太陽經的內部,才導致用五苓散來治療,這是錯誤的。這種情況應該用葛根白虎湯,加上瓜蔞仁和枳實來治療,才能解除經脈的熱邪,心下脹滿的症狀也會自然消除。

如果脈象呈現陽微,而且出汗很少,表示身體正在自我調和;如果出汗過多,就表示汗出太過了(陽微表示邪氣較少,出汗少表示適當,所以身體正在自我調和;出汗過多反而會損傷正氣,表示汗出太過了)。如果脈象呈現陽實,因為發汗而導致出汗過多,也表示汗出太過了。汗出太過會導致陽氣在體內消失,津液喪失,大便也會因此乾硬(脈象呈現陽浮,表示表熱很嚴重。因為發汗,熱邪趁虛蒸發津液向外散失,導致汗出太過。汗出太多,會損害陽氣,陽氣在體內消失,腸胃乾燥,大便也會因此乾硬)。有人認為,脈象呈現陽實,表示表邪很盛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但是也不能過度發汗,過度發汗會導致體內外都虛竭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胃是津液的來源,是陽氣的根本,如果過度發汗,就會導致陽氣向外流失,體內津液的來源也會更加虛竭。經典中已經明確指出,在可以發汗的情況下,如果尺脈微弱遲緩,就不能發汗,這是很明確的。這裡又說陽脈微弱的情況下,也不能過度發汗,因為不同脈象所適合的發汗程度是不同的。至於脈象呈現陽實的情況,似乎可以大量發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