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7)
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
其脈實者,熱已入腑為實,可與大承氣湯下之。其脈浮虛者,是熱未入腑,猶在表也,可與桂枝湯發汗則愈。觀子:煩熱得汗解矣,何以又如瘧狀,解而復熱,屢作屢止,則里有邪實,未可知也。況得之日晡潮熱,故曰屬陽明也。然是證,猶恐在疑似之間,必再以脈察之。其脈果實,即屬下證,若脈浮虛,即邪氣徘徊於營衛間,而不得解,宜桂枝湯以發之。

)大下後六七日,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,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。宜大承氣湯。(大下後,則胃弱不能消穀,至六七日,不大便,則宿食已結不消,故煩熱不解而腹滿痛,是知燥矢也。與大承氣湯除之。全善:此大下之後,復下之也,反用大承氣者,以津液漸竭故也,須審虛實用之,不如梔子枳實穩當。觀子:此大下之後,邪熱未實,徒耗津液,邪反乘虛而結,故必再下乃除。

見證煩不解,腹滿痛,大承氣攻之當矣。)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屎也,宜大承氣湯。(小便利,則大便硬;此以有燥屎,故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。胃熱者,發熱,喘冒無時及不得臥也。此燥屎在胃,故時有微熱,喘冒不得臥也。

與大承氣以下燥屎。三陽云:此證必以手按之,果大便硬結,喘冒不能臥,方可攻之,何也?乍難乍易故也。觀子:熱氣內畜,故水道為之不利,小便不得利,則大便亦不硬,而乍難乍易矣。然微熱者,裡熱也;冒者,熱甚神昏也;喘而不臥者,邪實內燥也,皆以燥矢未去,故上下否隔如此。宜大承氣以除之。

既微熱,時作喘冒不臥,則有燥屎矣,是宜下,以逐裡實為急,安可復以小便利,定硬,始可攻之常法為拘哉。)

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(上焦主內,胃為之市,食谷欲嘔者,胃不受也,與吳茱萸湯以溫胃氣。得湯反劇者,上焦不納也,以治上焦法治之。仁齋:宜葛根半夏生薑湯。觀子:胃寒則嘔,胃熱亦嘔,大抵脾胃之證,非熱中,即寒中耳。

然此與少陽之嘔不同,少陽邪初傳裡則嘔,多作於病之始,陽明則多作於病之後。當是腑實通後,胃寒不安穀,故嘔吐。若溫之反劇,必上焦遺熱未盡也,宜清陽明以理之。須味食谷二字,其為傷寒後可知,故不能一法取必。若陽明之邪未罷,可漫無成見,而以寒熱二藥互試乎。

健曰:食谷欲嘔,得湯反劇煮,必陽明有熱,豈是胃中寒哉?中寒則宜辛熱,何服茱萸而反劇者,其為胃熱明甚,須竹茹橘皮湯,或二陳白虎,均可與之,愚嘗遇此而治之屢效。)

太陽病,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。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。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。渴者,宜五苓散。(太陽病,脈陽浮陰弱,為邪在表;今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邪氣漸傳裡,則發熱汗出,復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傳經之邪入里,里不和者必嘔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如果脈象呈現實證,代表熱邪已經進入臟腑,可以服用大承氣湯來攻下。如果脈象呈現浮虛,代表熱邪還在體表,沒有進入臟腑,可以服用桂枝湯來發汗,這樣就能痊癒。但要觀察,如果病人發熱並出了汗,熱象雖然暫時解除,但又像瘧疾一樣,時好時壞、反覆發作,這表示體內有邪實,情況還不明確。況且這種發熱是在午後潮熱,所以說屬於陽明病。但這種情況,可能還在疑似之間,必須再次診脈來確認。如果脈象確實是實證,就屬於可以攻下的情況。如果脈象浮虛,代表邪氣在營衛之間徘徊,無法解除,應該用桂枝湯來發汗。

如果大便攻下後六七天,仍然沒有大便,而且煩躁不解,肚子脹滿疼痛,這表示腸道有乾燥的糞便,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原本就有宿食。這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(大便攻下後,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,到了六七天,如果沒有大便,代表之前的宿食已經結成硬塊,無法消化,所以才會煩躁發熱,腹脹疼痛,這就是腸道有燥屎的症狀。要用大承氣湯來清除它。)有醫家認為,這是大便攻下後,又再次攻下的情況。之所以再次用大承氣湯,是因為津液逐漸耗竭。必須仔細判斷虛實來用藥,不如用梔子枳實來得穩妥。另一種觀點認為,這是大便攻下後,邪熱沒有真正變成實證,只是徒耗津液,反而讓邪氣趁虛結成硬塊,所以必須再次攻下才能清除。

如果看到病人煩躁不解、腹脹疼痛的症狀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攻下。如果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,時常有輕微發熱,氣喘、呼吸急促、無法躺臥,這也是因為腸道有燥屎,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攻下。(小便通暢,大便反而會硬。這裡是因為有燥屎,所以小便不利,大便才會時而困難時而容易。胃熱的人,會發熱、氣喘、呼吸急促且不一定何時發作,也無法躺臥。這種情況是因為燥屎在胃裡,所以才會時常發熱、氣喘、呼吸急促、無法躺臥。)

要用大承氣湯來攻下燥屎。有醫家認為,這種情況必須用手按壓腹部,如果確實發現大便硬結,並且氣喘、呼吸急促、無法躺臥,才可以攻下。為什麼呢?因為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。另一種觀點認為,熱氣在體內積蓄,導致水分代謝失調,小便不利,大便也不一定會硬,而是時而困難時而容易。但輕微發熱,代表體內有熱;呼吸急促、神志不清,代表熱邪很盛;喘不過氣、無法躺臥,代表邪氣實在內燥,都是因為燥屎沒有去除,才會導致上下不通。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清除。

既然有輕微發熱,時常氣喘、呼吸急促、無法躺臥,就代表有燥屎了。這時應該要攻下,當務之急是清除裡實。怎麼還能拘泥於小便通暢、大便硬結才能攻下的常規呢?

如果吃東西想吐,就屬於陽明病,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治療。如果服藥後反而加重病情,就屬於上焦的問題。(上焦主管內裡,胃是水穀的市場,如果吃東西想吐,代表胃不接受食物,可以用吳茱萸湯來溫胃氣。如果服藥後反而加重病情,代表上焦不接受藥物,要用治療上焦的方法來處理。)有醫家認為,可以用葛根半夏生薑湯。另一種觀點認為,胃寒會嘔吐,胃熱也會嘔吐,大抵脾胃的毛病,不是熱證就是寒證。

但這種嘔吐和少陽病的嘔吐不同,少陽病邪氣初次傳入體內就會嘔吐,多發於發病初期。陽明病的嘔吐多發於發病之後,通常是在腑實通暢後,胃寒不能接受食物,所以才會嘔吐。如果用溫熱藥物後反而加重病情,一定是上焦還有餘熱未消,應該用清陽明的方法來調理。必須注意「吃東西想吐」這幾個字,可以知道是在傷寒病後發生的,不能用單一方法來治療。如果陽明病的邪氣還沒有消除,就不能固執己見,而要用寒熱兩種藥物來互相試驗。

有人認為,吃東西想吐,服藥後反而加重病情,一定是陽明有熱,怎麼會是胃寒呢?中寒應該用辛熱藥物,為什麼服用吳茱萸反而加重病情,顯然是胃熱,可以用竹茹橘皮湯,或是二陳湯加白虎湯,都可適用,我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,用這些方法治療效果很好。

太陽病如果脈象呈現寸脈緩、關脈浮、尺脈弱,病人發熱、出汗、又怕冷,不嘔吐,只是覺得心下痞悶,這是因為醫生用攻下藥造成的。如果沒有用攻下藥,病人不怕冷卻口渴,這就轉屬陽明病了。如果小便次數多,大便一定會硬,即使十天不大便,也沒有什麼不舒服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要少量給他喝。但要用法則來處理。如果口渴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。(太陽病,脈象陽浮陰弱,代表邪氣在體表。現在寸脈緩、關脈浮、尺脈弱,代表邪氣漸漸傳入體內,所以才會發熱、出汗、又怕冷,代表表邪沒有解除。傳入體內的邪氣如果讓裡不和,一定會嘔吐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