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6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6)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陽明病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湯。(陽明傷寒表實,脈浮,無汗而喘,與麻黃湯以發汗。觀子:陽明法多汗,此無汗而喘,脈且浮,安得為陽明裡證乎?與麻黃湯發之,政以治陽明之中寒者,得汗則愈。)
陽明病,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引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茵陳湯主之。(但頭汗出,身無汗,劑頸而還者,熱不得越也。小便不利,渴引水漿者,熱甚於胃,津液內竭也。胃為土而色黃,胃為熱蒸,則色奪於外,必發黃也,與茵陳湯逐熱退黃。
亮宸:陽明法多汗,汗則外越。即不越,亦或燥熱,不發黃矣。今但頭汗,而身無汗,小便又不利,上下之濕,無從而去。又渴飲水漿,水濕之氣,與熱相持,所以瘀熱在裡也。瘀熱熏蒸,外發黃色,非大黃,無以蕩胸中之熱;非茵陳,無以瀉胸中之濕;梔子之苦,引熱曲下行,從小便中去也,此為陽明裡實,故下之。)
陽明證,其人喜忘者,必有畜血。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,屎雖硬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,宜抵當湯下之。(《內經》曰:血並於下,亂而喜忘,此下本有久瘀血,所以喜忘也。津液少,大便硬,以畜血在內,屎雖硬,大便反易,其色黑也。與抵當湯,以下瘀血。
海藏:初便褐色者重,再便深褐色者愈重,三便黑色者,為尤重。色變者,以其火燥也。觀子:太陽隨經瘀熱膀肽者,固畜血;陽明隨經瘀熱在胃者,亦畜。故古人有在上在下之分。在下者,必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,及發黃如狂之證;在上者,則喜忘,屎黑而已。健曰:陽明畜血在胃,太陽畜血在膀胱,即上下之分,而色有黃黑之異。
)
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。腹微滿,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(下後,心中懊憹而煩者,虛煩也,當與梔子豉湯。若冒中有燥屎者,非虛煩也,可與大承氣湯。其腹微滿,初硬後溏,是無燥屎,此熱不在冒而在上也,故不可攻。
觀子:此辨懊憹之有燥屎,或無燥屎也。懊憹本屬虛邪,煩為內實,知有燥屎也,故大承氣湯攻之。微滿者,邪猶未全入腑,不過初硬後溏,故不可攻。健曰:欲辨燥屎之有無,在按之拒與不拒,舌上胎與不胎。不拒按而胎白者,不可攻;拒按而胎焦者,方可下。)病人不大便五六日,繞臍痛,煩躁,發作有時者,此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
(不大便五六日者,則大便必結為燥屎也。胃中燥實,氣不得通,故繞臍痛,煩躁,發作有時也。觀子:是證乃燥屎之明驗。)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宜下之;脈浮虛者宜發汗。下之與大承氣湯,發汗宜桂枝湯。(雖得陽明證,未可便為裡實,審看脈候,以別內外。
白話文:
陽明病如果脈象浮在表面,沒有出汗卻喘氣的,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好轉,適合用麻黃湯。(陽明傷寒是表證實在,脈浮,沒有汗且喘,用麻黃湯來發汗。有人認為:陽明病通常是多汗的,現在沒有汗卻喘氣,脈象又是浮的,怎麼會是陽明裡的病證呢?用麻黃湯發汗,實際上是治療陽明中寒的,發汗後就會痊癒。)
陽明病,發燒且有汗,這是熱已經散發出去,不會導致發黃。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沒有汗,汗水只到脖子就停了,小便不順暢,口渴想喝水,這是體內有瘀積的熱,身體一定會發黃,適合用茵陳湯來治療。(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沒有汗,汗水只到脖子就停了,這是熱無法散發出去。小便不順暢,口渴想喝水,這是胃裡的熱很嚴重,體內津液都耗竭了。胃屬土且顏色是黃的,胃裡有熱蒸騰,就會把黃色顯現在外,一定會發黃,用茵陳湯來驅散熱、退黃。)
有人認為:陽明病通常是多汗的,汗可以將熱散發出去。即使不出汗,也應該是燥熱,不會發黃。現在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沒有汗,小便又不順暢,上下濕氣都無法排出。又口渴喝水,水濕之氣與熱相持,所以體內有瘀積的熱。瘀積的熱蒸發出來,就會在體表顯現黃色,不用大黃就無法清除胸中的熱;不用茵陳就無法排除胸中的濕;梔子的苦味可以引導熱往下走,從小便排出,這是陽明裡實證,所以應該用攻下的方法。
陽明病,如果這個人容易忘事,一定是有瘀血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他本身就有長久的瘀血,所以會容易忘事。雖然大便乾燥,但其實大便反而容易排出,而且顏色一定是黑色的,適合用抵當湯來攻下。(《內經》說:血集中在下部,就會導致神志不清而容易忘事,這是因為下部本來就有長久的瘀血,所以會容易忘事。體內津液少,大便乾燥,是因為體內有瘀血,雖然大便乾燥,但反而容易排出,而且顏色是黑色的。用抵當湯來攻下瘀血。)
有人認為:剛開始排泄的糞便顏色是褐色的,情況還算輕,如果第二次排泄的糞便顏色是深褐色的,那就更嚴重了,如果第三次排泄的糞便顏色是黑色的,那就是非常嚴重了。顏色變化是因為體內有火且乾燥。有人認為:太陽經脈瘀熱在膀胱的會導致蓄血,陽明經脈瘀熱在胃的也會導致蓄血。所以古人有在上在下的區別。在下部的,一定會有小腹硬滿、小便順暢、以及發黃如狂的症狀;在上部的,就只會容易忘事、大便黑色而已。有人說:陽明蓄血在胃,太陽蓄血在膀胱,這就是上下之分,而且顏色有黃色和黑色的區別。
陽明病,如果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後,出現心中煩悶、焦躁,而且胃裡有乾燥的大便,這時可以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腹部稍微脹滿,剛開始大便乾燥,之後又會變成稀便,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體內有乾燥的大便,適合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(攻下之後,如果心中煩悶、焦躁,這是虛煩,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如果胃中有乾燥的大便,這就不是虛煩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腹部稍微脹滿,剛開始大便乾燥,之後又變成稀便,就沒有乾燥的大便,這是熱不在胃而在上方,所以不能用攻下的方法。)
有人認為:這是辨別煩悶焦躁的症狀是否有乾燥大便,煩悶焦躁本身是屬於虛邪,煩是屬於內實,如果知道有乾燥大便,就要用大承氣湯來攻下。稍微脹滿,說明邪氣還沒有完全進入腑臟,只不過是剛開始大便乾燥,之後又變成稀便,所以不能用攻下的方法。有人說:要辨別有沒有乾燥的大便,要按壓腹部是否抗拒,以及看舌苔的狀況。如果按壓不抗拒,而且舌苔是白色的,就不能用攻下的方法;如果按壓抗拒,而且舌苔是焦黃色的,才可以攻下。病人五六天沒有大便,肚臍周圍疼痛,煩躁不安,發作有規律的,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大便,所以才會沒有大便。(沒有大便五六天,大便一定會結成乾燥的糞便。胃裡乾燥結實,氣無法暢通,所以會肚臍周圍疼痛,煩躁不安,發作有規律。有人認為:這是乾燥大便的明顯症狀。)病人發熱煩躁,出汗後就會好轉,又像瘧疾一樣,在下午發熱,這屬於陽明病。脈象有力,適合用攻下的方法;脈象浮虛,適合用發汗的方法。用攻下方法時,用大承氣湯,發汗方法時,用桂枝湯。(即使得了陽明病,也不能馬上認為是裡實證,要仔細觀察脈象,來辨別內證或外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