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5)
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
觀子:潮熱為陽明病,大便溏,小便自可,即非冒實裡熱矣,況有脅滿者乎,不大便亦陽明病。脅下硬而嘔,舌上又白胎,知非腑證也。是二者,皆半表裡之邪為重,非小柴胡,其誰與歸。

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不得汗,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。(宇泰,宜小柴胡加茯苓。)耳前後腫,刺之小差。外不解,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。脈但浮,無餘證者,與麻黃湯;若不尿腹滿,加噦者,不治。

(浮大為陽,風在表也;弦則為陰,風在裡也。短氣腹滿,脅下及心痛,風熱壅於腹中而不通。若寒客於內痛者,按之則寒氣散而痛止。此風熱內壅,故雖久按之,而氣亦不通。陽明病鼻乾不得臥,自汗出,邪在表也。此鼻於不得汗,而嗜臥者,風熱內攻,不幹表也。一身面目悉黃,小便難者,潮熱,時時噦,風熱攻於胃也。

陽明之脈出大迎,循頰車,上耳前過客主人,熱勝則腫,此風熱在經,故耳前後腫,刺之經氣通,腫則小差。如此者,外證罷則可攻。若外證不解,雖過十日,脈續浮者,邪氣猶在半表半裡,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若其脈但浮,而不弦大,無諸里證者,是邪但在表也,可與麻黃湯以發其汗。

若不尿腹滿加噦者,關格之疾也,故云不治。《難經》曰:關格者,不得盡其命而死。亮宸:此屬三陽經氣壅遏,邪閉不通之證,腹滿短氣,按之不通,鼻乾不得汗,嗜臥,發黃,小便難,潮熱,時噦,皆邪壅陽明也。脅下及心痛,耳前後腫,邪在少陽。然脈弦為少陽,大為陽明,浮則又為太陽矣。

蓋三陽外閉,譬之注水之器,外竅閉,則裡氣不通,故先以小柴胡,通少陽之塞,而兼用麻黃解太陽之閉也。健按:脈弦、浮、大,正是三陽中風之診,因腹滿身黃,而歸陽明為重,外閉風邪,內壅濕熱,故作潮熱時噦等證。宇泰謂小柴胡加茯苓,予以為大柴胡微利之,以通其否塞,不為過當。

脅下及心痛句,疑似倒裝,就其表裡之邪,壅塞中焦而上下不通,則應心下及脅痛耳。未可稱為心痛。心可痛乎哉!痛則以何治之。故凡讀書,必須字斟句酌,能知其是否,則近道矣。)

陽明病,自汗出,若發汗,小便自利者,此為津液內竭,雖硬不可攻之,當須自欲大便,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。(津液內竭,腸胃乾燥,大便因硬,此非結熱,故不可攻,宜以藥外治而導引之。觀子:自汗或發汗之後,小便又自利,津液不固而兩竭矣,再與瀉陽明,是重伐津液之源也,故法但可導,不可攻。)

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(陽明脈遲,汗出多,當責邪在裡,以微惡寒,知表未解,與桂枝湯和表。觀子:雖屬陽明病,而猶有微惡寒,是邪仍在表矣,雖汗多,亦非熱越之汗矣。脈遲者,脈緩之類也,與桂枝以解肌,政所以治陽明之中風也。)

白話文:

觀察病情:如果出現潮熱,這是陽明病的表現;如果大便稀溏,小便正常,就不是因為實熱堵塞在體內,更何況還出現脅肋脹滿的狀況呢?如果沒有大便,也是陽明病。如果脅下部位僵硬並且想嘔吐,舌苔又是白色的,就知道不是臟腑的問題,這兩種情況都是半表半裡的邪氣比較嚴重,除了用小柴胡湯,還能用什麼呢?

陽明中風的症狀是,脈象呈現弦脈、浮脈、大脈,同時感到氣短,腹部脹滿,脅肋下和心口疼痛,按壓很久氣都不通暢,鼻子乾燥沒有汗,喜歡躺臥,全身和臉部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常打嗝。(宇泰認為,應該用小柴胡湯加上茯苓。)如果耳前後腫脹,刺破後會稍微好轉。如果外面的病症沒有解除,超過十天,脈象仍然是浮脈,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脈象只是浮脈,沒有其他症狀,就用麻黃湯;如果小便不通暢,腹脹又打嗝,就無法治癒。

(浮脈、大脈是陽性的表現,說明風邪在表;弦脈是陰性的表現,說明風邪在裡。氣短、腹脹、脅肋下和心口疼痛,是風熱鬱積在腹中而無法疏通。如果是寒邪侵襲體內導致疼痛,按壓後寒氣會散開,疼痛也會停止。這裡是風熱鬱積在體內,所以即使按壓很久,氣都不能通暢。陽明病通常鼻子乾燥而且不能安睡,會自己出汗,這表示邪氣在表。這裡鼻子乾燥沒有汗,反而喜歡睡覺,說明風熱向內侵襲,而不是在表。全身和臉部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常打嗝,都是風熱侵犯胃部的表現。

陽明經脈從大迎穴發出,沿著頰車穴,向上經過耳前,經過客主人穴,如果熱邪很盛就會腫脹,這是風熱在經脈中的表現,所以耳前後會腫脹,刺破後經脈之氣通暢,腫脹就會稍微好轉。像這種情況,外面的症狀消失後就可以攻邪。如果外面的病症沒有解除,即使超過十天,脈象仍然是浮脈,說明邪氣還在半表半裡之間,要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如果脈象只是浮脈,而不是弦脈和洪大脈,也沒有其他裡證,就說明邪氣只是在表,可以用麻黃湯來發汗。

如果小便不通暢,腹脹又打嗝,這是關格病,所以說無法治癒。《難經》說:關格病會讓人無法活到自然壽命而死亡。亮宸認為,這是三陽經的氣機受到阻塞,邪氣閉塞不通的表現,腹脹、氣短、按壓不通、鼻子乾燥不出汗、喜歡睡覺、發黃、小便困難、潮熱、時常打嗝,都是邪氣阻塞在陽明經的表現。脅肋下和心口疼痛,耳前後腫脹,是邪氣在少陽經的表現。但弦脈是少陽的表現,大脈是陽明的表現,浮脈又是太陽的表現。

這就像一個裝水的容器,外面的孔被堵住了,裡面的氣就無法疏通,所以先用小柴胡湯來疏通少陽的阻塞,同時用麻黃湯來解除太陽的閉塞。健認為:脈象弦、浮、大,正是三陽中風的表現,因為腹脹和身體發黃,所以歸類為陽明病比較嚴重,外面被風邪閉塞,裡面又鬱積濕熱,所以會出現潮熱和時常打嗝等症狀。宇泰說應該用小柴胡湯加茯苓,我認為用大柴胡湯稍微通利一下,疏通阻塞會比較恰當。

關於脅肋下和心口疼痛這句話,可能是倒裝,應該是說表裡邪氣,阻塞中焦,導致上下不通,所以應該是心下和脅肋疼痛才對。心怎麼會疼痛呢?如果心真的疼痛,應該如何治療呢?所以讀書一定要仔細斟酌,能夠辨別是非,才能接近正道。)

陽明病,如果自己出汗,如果又用發汗的藥,小便又順暢,這是體內的津液已經耗竭。即使大便變硬,也不要用攻下的藥,應該等病人自己想排便,可以用蜜煎導法來通便。也可以用土瓜根或者大豬膽汁來導便。(津液已經耗竭,腸胃乾燥,導致大便變硬,這不是因為熱邪結聚,所以不能用攻下的藥,應該用藥物外治的方法來導引。觀子認為,自己出汗或者用發汗藥之後,小便又順暢,這是津液不能固守而兩方面都耗竭了,再用瀉陽明的藥,就等於是再次損耗津液的來源,所以只能用導的方法,不能用攻下的方法。)

陽明病,脈象遲緩,出汗很多,稍微怕冷,這是表證沒有解除,可以發汗,宜用桂枝湯。(陽明病脈象遲緩,出汗很多,應該考慮是邪氣在裡,因為稍微怕冷,說明表證沒有解除,可以用桂枝湯來調和表證。觀子認為,雖然屬於陽明病,但是還稍微怕冷,說明邪氣還在表,即使出汗很多,也不是熱邪逼出來的汗了。脈象遲緩,是屬於脈象緩慢的類型,可以用桂枝湯來解肌,這正是治療陽明中風的方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