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3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3)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使能兩治其邪,亦何難內外悉安。單汗則遺內;單下則遺外;燒針則助陽,病所以不除也。然不直言其湯治,而惟詳誤下後之三法者,此屬常證之外,圓機活法,仲景欲人思而得之,不以一言印定也。健按:此證當作三段看,上段已經熱傷津液,故肢體不和身重矣。中段若再發汗加燒針,則更增煩躁不眠。
下段若下之,則胃虛懊憹,客氣反動矣。然總表邪入里之熱,乃無形之氣,非有形垢滯可下之比,宜葛根白虎湯,均可解之。)
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若下後,邪熱客於上焦者為虛煩,此下後,邪熱不客於上焦者,為乾燥煩渴,與白虎加人參湯,散熱潤燥。健曰:此但言口乾渴,欲飲水,雖不連上文貫下,然看若字,似從上文若下後所致。)
若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(此下後,熱客下焦者也。邪氣自表入里,客於下焦,三焦俱帶熱也。脈浮發熱者,上焦熱也;渴欲飲水者,中焦熱也;小便不利者,下焦熱也。邪客下焦,津液不得下通也,與豬苓湯利小便,以瀉下焦之熱。兼善:邪熱客於下焦,則津液不得上升,故亦有作渴者。
瀉下焦之熱,熱不得阻塞於中焦,肺與膀胱,津液流通,而病自愈矣。觀子:此之熱容於下,小便不利,既屬三焦俱病,則太陽五苓之獨不利溺,必兼致津液,更可知矣。此發熱不再用表藥,則太陽五苓之非屬桂枝發汗,又可知矣。健按:下後脈浮發熱,乃津液內亡,邪熱上炎。
胃虛燥渴而欲水,萬不可因脈浮而擬表劑。《脈經》言虛合四形,浮、大、遲、軟,故仲景用豬苓湯,妙在阿膠一味,益陰利便,青色使脈浮發熱退也。)陽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,以汗多,胃中燥,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(《針經》曰:水穀入於口,輸於腸胃,其液別為五,天寒衣薄則為溺,天熱衣厚則為汗,是汗、溺一液也。汗多為津液外泄,胃中乾燥,故不可與豬苓湯利小便也。
兼善:既陽明汗多,屬陽明病未解。渴者,胃中津液乾燥,若與豬苓湯複利小便,是為虛虛矣。健曰:胃燥津干,與人參白虎湯最妙。)
脈浮而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(浮為表熱,遲為裡寒,下利清穀者,裡寒甚也,與四逆湯溫里散寒。觀子:下利請谷,裡寒外熱,本陰經之證,然外熱之熱,乃格陽之假熱耳,不同猶有表也。其脈非沉而遲,即緩欲絕,安得猶有浮也。此證曰裡熱者,必外證仍未罷;靖谷者,必寒毒已入胃。
是證雖陽,而內寒已甚,故表熱裡寒。脈浮者;熱之在表也;遲者,寒之在裡也。蓋與太陽頭痛發熱,脈反沉證,絕相類。彼以頭痛身疼,故屬太陽;此以大腑有寒,下利清穀,自當屬陽明也。雖猶有陽經之表證,而當救裡寒為急,是以主四逆略同耳。健曰:脈浮表熱之外證輕,脈遲裡寒下利之裡證重,故當從重論治,理也。
白話文:
要能同時處理體內的邪氣,內外都能平安不是難事。如果只有出汗,會讓體內的邪氣遺留;如果只有用瀉藥,會讓體外的邪氣遺留;如果用燒針,會助長陽氣,疾病因此無法根除。然而,原文沒有直接說要用什麼湯藥治療,而是詳細說明了誤用瀉藥後的三種情況,這屬於一般常見病症之外的變化,是需要靈活應對的。張仲景希望人們思考後自己領悟,而不是用一句話就給定下來。我認為這個病症可以分成三段來看:上段已經因為熱邪傷到津液,所以身體不協調、感覺沉重。中段如果再發汗或用燒針,會更加煩躁、睡不著。下段如果用瀉藥,會導致胃虛、噁心,邪氣反而會往上衝。總的來說,這是表面的邪氣侵入體內造成的熱,屬於無形的氣,不是有形的髒東西可以往下瀉的,應該用葛根湯或白虎湯,都可以解決問題。
如果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(如果用了瀉藥後,邪熱跑到上焦,就會感到虛煩。如果用了瀉藥後,邪熱沒有跑到上焦,就會感到乾燥煩渴。用白虎加人參湯可以散熱潤燥。我認為這裡雖然只說口乾口渴,想喝水,沒有直接連接上下文,但從「若」這個字來看,好像是從上文說的誤用瀉藥後導致的。)
如果脈搏浮在表面、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順暢,就用豬苓湯來治療。(這是用了瀉藥後,熱邪跑到下焦的情況。邪氣從體表進入體內,跑到下焦,導致三焦都帶有熱。脈搏浮在表面、發熱,是上焦有熱;口渴想喝水,是中焦有熱;小便不順暢,是下焦有熱。邪氣跑到下焦,導致津液無法往下運行,用豬苓湯可以利小便,把下焦的熱邪瀉掉。另外,邪熱跑到下焦,也會導致津液無法上升,所以也會感到口渴。瀉掉下焦的熱,熱邪就不會阻塞在中焦,肺和膀胱之間的津液就能順利流通,病自然就好了。我認為,這裡的熱邪往下走,小便不順暢,既然是三焦都有問題,那麼太陽膀胱經的五苓散單純地利尿,必然會同時消耗津液,更加可以證明這一點。這裡發熱沒有再用發汗的藥,也說明太陽經的五苓散不是用來發汗的,而是利尿的。我認為,用瀉藥後脈搏浮在表面、發熱,是因為津液往內流失,邪熱往上衝。胃虛導致乾燥口渴,想喝水,千萬不能因為脈搏浮在表面就想用發汗的藥。《脈經》說虛脈有四種表現,浮、大、遲、軟,所以張仲景用豬苓湯,其中阿膠這味藥最妙,可以滋陰利尿,青色藥物可以讓脈搏浮在表面、發熱的情況退去。)陽明病,出汗多又口渴的,不能用豬苓湯,因為出汗多,胃裡乾燥,豬苓湯又會利小便。(《針經》說:食物進入口中,輸送到腸胃,其中的液體分為五種,天氣冷、衣服穿得少就會變成小便,天氣熱、衣服穿得多就會變成汗,汗和小便其實是同一種液體。出汗多是津液往外流失,胃裡乾燥,所以不能用豬苓湯利小便。另外,既然是陽明病出汗多,就表示陽明病還沒好。口渴,是胃裡的津液乾燥,如果用豬苓湯再利小便,就是雪上加霜。我認為,胃裡乾燥、津液不足,用人參白虎湯最有效。)
如果脈搏浮在表面但跳動慢,是表面有熱、體內有寒,腹瀉、排出未消化食物,就用四逆湯來治療。(脈搏浮在表面是體表有熱,跳動慢是體內有寒,腹瀉、排出未消化食物是體內寒氣很嚴重,用四逆湯可以溫暖體內、驅散寒氣。我認為,腹瀉、排出未消化食物,是體內有寒、體表有熱,本來是屬於陰經的病症,但體表的熱是虛假的熱,和真正的表證不一樣。他的脈搏不是沉而慢,而是緩慢到快要停止,怎麼會還有浮脈呢?這個病症說體內有熱,肯定是體表症狀還沒消失;腹瀉、排出未消化食物,肯定是寒毒已經進入胃裡。這個病症雖然屬於陽經,但體內的寒氣已經很嚴重,所以才會有表面有熱、體內有寒的情況。脈搏浮在表面,是熱在體表;跳動慢,是寒在體內。這和太陽經頭痛發熱,脈搏反而沉下去的情況非常相似。太陽經是因為頭痛、身體疼痛,所以屬於太陽經;這裡是因為大腸有寒,腹瀉、排出未消化食物,自然屬於陽明經。雖然還有陽經的表證,但當務之急是救治體內的寒氣,所以用四逆湯,用意和之前的方子差不多。我認為,脈搏浮在表面、體表有熱的症狀比較輕,脈搏跳動慢、體內有寒、腹瀉的症狀比較重,所以應該從重來論治,這是合理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