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2)
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
)傷寒四五日,脈沉而喘滿。沉為在裡,而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為難,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。(邪氣入內之時,得脈沉而喘滿,里證具也,則當下之。反發其汗,令津液越出,胃中乾燥,大便必難,久則矢燥胃實,必發譫語。觀子:此正宜下,而反發汗之逆也。便難,大便不通也,津傷胃實,譫語自相因而至矣。

健曰:須調胃承氣湯下之。)
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,發汗則譫語,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(譫語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,譫語,陽明也。《針經》曰:少陽病甚則面塵。此面垢者,少陽也;遺尿者,太陽也。三者以陽明證多,故出陽明篇中。

三陽合病,為表裡有邪,若發汗攻表,則燥熱益甚,必愈譫語。若下之,則表熱乘虛內陷,必額上汗出,手足逆冷,其汗自出者,三陽經熱甚也。《內經》曰:熱則腠理開,汗大泄,與白虎湯以解內外之熱。亮宸:雖曰三陽合病而陽明為多,故止陽明之熱,而三陽之病自己。

健曰:陽明居中,為三陽之裡,邪合陽明,無他合矣,故但瀉陽明,可知白虎能除三陽表裡之邪,不專功於陽明也。陽明本經之證,尚未述完,而忽入三陽合病,足見叔和之誤也。)

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但發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(本太陽病並於陽明,名曰並病。太陽證罷,是無表證;但發潮熱,是熱並陽明。一身汗出為熱越,今手足漐漐汗出者,必大便已硬也,與大承氣湯,以下胃中實熱。觀子:太陽證罷,則邪已去太陽之經,見證潮熱汗出,便難譫語,為入腑悉具。

是始焉並病,而今已轉屬胃實,非下不可者也,故與大承氣湯。)
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(觀子此宜柴葛解肌。)若發汗則燥,心憒憒,反譫語。若加燒針,必怵惕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(脈浮發熱,為邪在表;咽燥口苦,為熱在經;脈緊腹滿而喘,汗出不惡寒,反惡熱身重,為邪在裡。此表裡俱有邪,猶當雙解之。

若發汗攻表,表熱雖除,而內熱益甚,故燥而憒憒,反譫語。憒憒者,心亂。經曰:營氣微者,加燒針則血不行,更發熱而躁煩。此表裡有熱,若加燒針,損動陰氣,故怵惕煩躁,不得眠也。若下之,裡熱雖去,則胃中空虛,表中客邪陷於上焦,煩動於膈,使心中懊憹而不了了。

舌上胎黃者,熱氣客於胃中;舌上胎白,知熱氣客於胸中,與梔子豉湯,以吐胸中之邪。全善:梔子豉湯,專指下後心中懊憹者設。觀子:陽明多氣多血之經,故在經,即有目痛鼻乾,身大熱,脈洪長之證,其與太陽寒水之病,本不同也。此以中風之陽邪,合有餘之經氣,至日久而表裡俱病,安得不熱甚乎。

白話文:

傷寒四五天,脈象沉而呼吸急促,胸悶脹滿。 脈沉表示病邪在體內,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導致體液過度流失,大便會變得困難,造成體表虛弱而體內實熱的情況,久了就會出現胡言亂語。 (邪氣進入體內時,脈象會沉,呼吸急促,胸悶脹滿,表示病邪已入內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反而用發汗,會使體液過度流失,胃中乾燥,大便必然困難,久了就會大便乾硬,胃中熱盛,必然會出現胡言亂語。由此可見,這應該用瀉下法治療,反而用發汗是錯誤的做法。大便困難,就是大便不通暢,體液受損而胃中實熱,胡言亂語的情況就會接踵而來。應該用調胃承氣湯瀉下。)

三陽經都生病,會出現腹部脹滿,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,口中麻木,臉色污垢,胡言亂語,小便失禁。 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導致胡言亂語更加嚴重;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額頭會出汗,手腳冰冷。如果自己出汗,應該用白虎湯治療。(胡言亂語,身體沉重,難以翻身,口中麻木,這些都是陽明病的症狀。《針經》說:少陽病嚴重時會臉色灰暗。這裡說臉色污垢,是少陽病的症狀;小便失禁是太陽病的症狀。這三種病以陽明病的症狀較多,所以將它們放在陽明病篇中。

三陽經一起生病,表示體表和體內都有邪氣,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攻表,會使燥熱更加嚴重,胡言亂語會更嚴重。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體表的熱邪會趁虛進入體內,導致額頭出汗,手腳冰冷。如果自己出汗,表示三陽經的熱邪很嚴重。《內經》說:發熱就會使汗孔打開,大量出汗,應該用白虎湯來解除體內外的熱邪。雖然說是三陽合病,但是以陽明病為主,所以只需要解除陽明經的熱邪,三陽經的疾病自然會好。

陽明經位於中間,是三陽經的裡部,邪氣和陽明經相合,不會和其他經相合,所以只需要瀉陽明經,可知白虎湯可以解除三陽經體表和體內的邪氣,並不僅僅是針對陽明經。陽明經本身的病症還沒有講完,就突然提到三陽合病,可見作者的失誤。)

太陽病好了,又併發陽明病,稱為二陽並病。 太陽病的症狀消失,但出現潮熱,手腳微微出汗,大便困難,並且胡言亂語,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(這是太陽病併發陽明病,稱為並病。太陽病的症狀消失,表示沒有體表症狀;只出現潮熱,表示熱邪併入陽明經。全身出汗表示熱邪外泄,現在手腳微微出汗,表示大便已經乾硬,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瀉胃中的實熱。太陽病的症狀消失,表示邪氣已經離開太陽經,出現潮熱出汗,大便困難,胡言亂語,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腑裡,所以必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)

陽明病,脈象浮而有力,咽喉乾燥,口苦,腹部脹滿,呼吸急促,發熱出汗,不惡寒,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。(這應該用柴葛解肌湯治療。)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會導致身體乾燥,心煩意亂,反而胡言亂語。如果再用燒針的方法治療,會導致心驚、煩躁、無法入睡。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,會導致胃中空虛,外來的邪氣會擾動膈膜,心中煩悶不安,舌苔黃膩,應該用梔子豉湯治療。(脈浮發熱,表示邪氣在體表;咽喉乾燥口苦,表示熱邪在經絡;脈象有力,腹部脹滿,呼吸急促,出汗不惡寒,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,表示邪氣在體內。這是體表和體內都有邪氣,應該用雙解的方法治療。

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攻表,雖然能解除體表的熱邪,但是會使體內的熱邪更加嚴重,導致身體乾燥,心煩意亂,反而胡言亂語。心煩意亂,就是心中紊亂。經書說:營氣虛弱的人,如果用燒針治療,會使血液運行不暢,反而發熱煩躁。這是體表和體內都有熱邪,如果用燒針的方法治療,會損傷體內的陰氣,所以會心驚、煩躁、無法入睡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雖然能解除體內的熱邪,但是會導致胃中空虛,體表的邪氣會陷入上焦,擾動膈膜,使心中煩悶不安。

舌苔黃膩,表示熱邪停留在胃中;舌苔白膩,表示熱邪停留在胸中,應該用梔子豉湯,來吐出胸中的邪氣。梔子豉湯,是專門針對瀉下後心中煩悶不安的情況而設的。陽明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,所以在經絡上,就會有眼睛疼痛,鼻子乾燥,身體大熱,脈象洪大的症狀,它和太陽經的寒水病本來就不同。這是由於中風的陽邪,和多餘的經氣結合,時間久了,體表和體內都會生病,怎麼會不熱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