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0)
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
微者,但發熱譫語,但字為義,以發熱譫語之外,別無他證。其用承氣一服利,止後服,見其熱輕,猶恐下之太過也。至於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如此熱極危候,不可不決死生以斷之。以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此陽熱已極,若脈弦為陰未絕,猶可下之以復其陰。

若脈澀為陰絕,不可救藥而死矣。叔微:予觀錢仲陽《小兒直訣》云:手循衣領,及捻物者,肝熱也。此證在《玉函》,列於陽明部中,蓋肝有熱邪,淫於胃經,故以承氣瀉之,且得弦脈,則肝平而胃不受克,所以有生之理。讀仲景書,不能博通諸家以發明其隱奧,專守一書,吾未見其能也。

觀子:此入腑之深,熱結之最重者,當辨其劇,且脈澀必死,劇而脈弦與微而未劇,猶可生也。健按:叔微、仲陽之說雖是,而實非,蓋凡血熱生風,津耗傷筋,有撮捻搐揚之勢,將成驚象者,俱稱肝熱,或從風熱外襲,或因本弱內虛而然,非比傷寒邪熱入腑,胃亡津液,熱迫四末所致,必從下劑以轉其燥也。若泥於肝熱二字,則證屬厥陰,不當列於陽明篇矣。

是仲景、仲陽二說,分明兩途,未可同日語也。因其脈弦而諸家皆以肝熱為解,殊不思胃燥津枯,脈失榮養而見弦者多,何也?緣肝主疏泄,燥屎結聚不泄,則肝脈形也。下之則弦退,故曰可生。非得弦反曰肝平,胃不受克,此悖於理矣。如弦而硬,且躁疾無胃氣者,比澀脈之死,更暴速也。

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則譫語,小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,譫語止,更莫復服。(亡津液胃燥,大便硬而譫語,雖無大熱內結,亦當與小承氣湯和其胃氣。得一服譫語止,則胃燥已潤,匆復與承氣,以胃本無熱故也。觀子:譫語宜下,然多汗之,津液內竭,再下之稍過,陰氣復傷,其表裡之存者幾何,故致謹於一服即止也。健曰:服後若屎未去,譫未止,舌胎焦黑者,乃燥屎結實,必須大承氣矣。

)陽明病,譫語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一升,腹中轉失氣者,更服一升;若不轉失氣,勿更與之,明日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,為難治,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(陽明病,譫語潮熱,若脈沉實者,內實也,可下。若脈滑疾為里未實,則未可下,先與小承氣湯和之。

得轉失氣者,中有燥屎,可更與一升以除之。若不轉失氣是無燥矢,不可更與也。至明日邪氣傳時,脈得沉實堅牢之類,是為裡實,反得微澀者,裡氣大虛也。若大便利後,脈微澀者,止為裡虛而猶可。此不曾大便,脈反微澀,是正氣內衰,為邪氣所勝,故云難治。觀子:譫語且潮熱,為熱實內結之證。

必得熱實內結之脈,乃脈反滑疾,非大承氣證矣。故宜小承氣以微和之,得轉失氣,燥矢未出,再與必出矣。其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正氣已脫,雖與承氣,無益矣。何也?始之脈滑而疾,政以裡虛,脈不應病,故終有此難治之患也。健按:與小承氣,不但不大便,且無轉失氣,則非應下之證矣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初期,如果只是輕微發熱和說胡話,這表示除了發熱和說胡話之外,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。這種情況服用承氣湯一次,排便後就應該停止用藥。如果發現熱度減輕,還擔心藥效過強。但如果病情嚴重,發病時會不認得人,在身上亂摸,在床上不安地動來動去,呼吸微弱、眼神呆滯,這些都是熱邪極盛的危險徵兆,必須判斷患者的生死。如果脈象是弦脈,表示還有生機;如果是澀脈,就表示情況危急。這是陽熱已經到了極點,如果脈象是弦脈,表示陰氣尚未完全耗盡,還可以通過下藥來恢復陰氣。如果脈象是澀脈,表示陰氣已經耗盡,無法救治就會死亡。

有人認為,小兒科名醫錢仲陽在《小兒直訣》中說:「如果小孩手摸著衣領或者搓揉東西,那是肝熱引起的。」這個症狀在《玉函經》中被歸為陽明病,可能是肝臟有熱邪影響了胃經,所以用承氣湯來瀉熱。如果脈象是弦脈,表示肝氣平和,胃氣不受影響,所以還有生存的希望。如果讀傷寒論,不能廣泛參考其他醫家的論述,只專注於一本書,我認為是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深奧道理。

有人認為,這是病邪深入腑臟,熱邪積聚最嚴重的情況,應該辨別其嚴重程度。脈象是澀脈,一定會死;如果病情嚴重但脈象是弦脈,或者只是輕微發病尚未嚴重,都還有生存的希望。

有人認為,雖然之前所說的觀點有道理,但並不完全正確。凡是血熱生風,耗損津液導致筋脈受損,出現抽搐、顫動等情況,將要變成驚厥的,都稱為肝熱。這些可能是由於風熱外侵,也可能是由於自身虛弱導致,這與傷寒邪熱進入腑臟,胃液耗盡,熱迫使四肢出現的狀況不同,後者必須使用下劑來轉化乾燥。如果只固守「肝熱」兩個字,那病症就屬於厥陰病,不應該歸類在陽明病篇章。

所以仲景和錢仲陽的說法,明顯是兩種不同的思路,不能混為一談。因為脈象是弦脈,許多人就認為是肝熱所致,卻沒有想到可能是胃部乾燥、津液枯竭,導致脈象失於濡養而出現弦脈。這是因為肝臟主疏泄,大便燥結無法排出,肝脈就會顯現出弦象。如果用藥疏通大便,弦脈就會消失,這才能說明患者可以存活。如果把弦脈當作是肝氣平復、胃不受影響,那就違背了醫理。如果脈象是弦脈又很硬,而且患者煩躁不安、沒有胃氣,這種情況比脈象是澀脈的死亡更快。

陽明病患者常常出汗,這是因為津液外泄,導致胃中乾燥,大便一定會變硬,大便硬就會說胡話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小承氣湯。如果服用一次後,說胡話的情況停止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這是因為津液不足導致胃部乾燥,大便變硬而說胡話,即使沒有嚴重的熱邪積聚,也應該用小承氣湯來調和胃氣。如果服用一次藥,說胡話的情況停止,表示胃部乾燥已經得到潤澤,不應該再服用承氣湯,因為胃部本身並沒有熱邪。

有人認為,說胡話應該用下藥治療,但如果病人多汗,津液已經耗盡,如果再用下藥,藥效稍有過度就會再次損傷陰氣,那身體內外還能剩下多少?所以要謹慎使用,服用一次就應該停止。

有人認為,如果服藥後大便沒有排出,說胡話的情況也沒有停止,而且舌苔焦黑,表示腸道內的燥屎已經結實,必須使用大承氣湯。

陽明病,如果患者說胡話,並且發潮熱,脈象是滑而快的,應該服用小承氣湯。如果服用承氣湯一升後,腹中排氣,可以再服一升;如果沒有排氣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如果第二天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,表示體內虛弱,很難治療,不應該再服用承氣湯。

陽明病,如果患者說胡話、發潮熱,脈象是沉而實的,表示體內有實邪,可以用下藥。如果脈象是滑而快的,表示體內還沒有實邪,不適合用下藥,應該先用小承氣湯來調和。如果服用後有排氣,表示腸道內有燥屎,可以再服用一升來清除。如果沒有排氣,表示沒有燥屎,就不應該再服用了。如果第二天病邪發生變化,脈象變為沉實堅牢,表示體內有實邪,如果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,表示體內氣虛嚴重。如果大便通暢後脈象微弱而澀,只是表示體內虛弱還可以治療。但如果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,表示正氣內衰,被邪氣所勝,所以說很難治療。

有人認為,說胡話而且發潮熱,是體內熱邪積聚的症狀,必須出現熱邪積聚的脈象,但如果脈象反而滑而快,就不是大承氣湯證。所以應該用小承氣湯來稍微調和,如果服藥後有排氣,表示燥屎尚未排出,再服藥就會排出。如果沒有大便,脈象反而變得微弱而澀,表示正氣已經脫失,即使服用承氣湯也沒有用處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開始脈象是滑而快,是因為體內虛弱,脈象與病情不相符,所以最終會有這種難以治療的情況。

有人認為,服用小承氣湯後,不但沒有大便排出,也沒有排氣,表示這不是應該用下藥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