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9)
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
健曰:此節同上文之意,復申明之,以慎誤下也。欲水而水入反噦者,知其假熱,不為實也,後熱實便硬乃可與小承氣微下之。)

夫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。鄭聲重語也。(《內經》曰:邪氣盛則實;精氣奪則虛。譫語由邪氣盛,而神識昏也。鄭聲由精氣奪而聲不全也。譫語者,言語不次也;鄭聲者,鄭音不正也。《論語》:惡鄭聲亂雅樂,如新差氣虛人,聲轉者是,所謂重語者也。宇泰:譫語謂亂言無次,數更端也。

鄭聲謂鄭重頻頻也,只將一事一句,重疊言之,數日不換他聲也。蓋神有餘,則能機變亂語;神不足,則無機變,而只守一聲也。全善:譫語者,氣虛獨語也。《素問》云:脫陽者,見鬼。余用參耆溫補,活者數十人,不可概以譫語為實。健曰:婁氏言譫語為氣虛脫陽,未可盡信。

譫而舌焦黑,腹滿堅者,是陽明腑證,當下。譫而身熱舌乾白,是陽明經邪,必發斑,當解肌。若虛熱神衰,乃是呢喃獨語,舌無胎色,神氣恍惚,脈虛微,庶可補也。)直視譫語喘滿者,死。下利者,亦死。(直視譫語,邪勝也。喘滿,為氣上脫;下利者,為氣下脫,皆死候也。

)發汗多,若重發汗者,亡其陽,譫語脈短者,死。脈自和者,不死。(亡陽胃燥,譫語者脈短,津液己絕,不可復治。脈自和,為正未衰而猶可生也。觀子:按發狂、衄血、譫語、鄭聲、盜汗、無汗類,皆陽明緊要之證,今但略具一二語,而未詳言之,且治法亦不之及,則是書散亡之多,蓋可見矣。健曰:觀子知書之散亡,而為道破,非有得於中者,不能言也。

傷寒若吐若下後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,日晡所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。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微者但發熱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利,止後服。(若吐若下,皆傷胃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者,亡津液,胃氣虛,邪熱內結也。

陽明旺於申酉時,日晡所發潮熱者,陽明熱甚也。不惡寒者,表證罷也。獨語如見鬼狀者,陽明實熱,以為熱氣有餘。若劇者,是熱氣甚也,熱大甚於內,昏冒正氣,使不識人,至於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。傷寒陽勝而陰絕者死,陰勝而陽絕者亦死。熱劇者,為陽勝。

脈弦為陰有餘,澀為陰不足。陽熱雖劇,脈弦,知陰未絕,而猶可生。脈澀則絕陰,故不可治。其邪熱微而未至於劇者,但發熱譫語,可與大承氣湯以下胃中熱。經曰:凡服下藥,中病即止,不必盡劑。此以熱未劇,故云若一服利,則止後服。嗣真:此段當分三截看,自傷寒若吐,至如見鬼狀為一截,是將潮熱譫語,不惡寒不大便對為現證。下文又分二截,以辨劇者微者之殊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的重點在於辨別陽明病(一種常見的發熱性疾病)的脈象和症狀,並據此決定治療方法。

文章一開始提到,如果病人想喝水,但喝水後反而出現嘔吐,這表示是假熱,並不是真的有熱。這種情況不能急著用瀉下的藥物,要等到熱證真的變得嚴重、腹部也變硬時,才能用小承氣湯稍微瀉下。

接著解釋「譫語」和「鄭聲」的不同。「譫語」是胡言亂語,說話沒有邏輯,是因為邪氣過盛導致神智不清。「鄭聲」是重複說話,是因為精氣不足導致聲音不完整。就像新病或氣虛的人,說話聲音會轉變一樣,這就是「重語」的意思。總結來說,「譫語」是胡言亂語,而且會一直換話題;「鄭聲」則是重複說同一件事,連續幾天都這樣說。這是因為神智充足,說話才會靈活多變;神智不足,就只能重複一句話。有人認為「譫語」是氣虛,但我認為不能完全相信這種說法。

如果病人說胡話、舌頭焦黑、腹部脹滿堅硬,這是陽明腑證,應該用瀉藥。如果說胡話、身體發熱、舌頭乾燥發白,這是陽明經邪,可能會出斑疹,應該用解肌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病人是虛熱、精神衰弱、喃喃自語、舌頭沒有顏色、精神恍惚、脈象虛弱,這時才可以用補益的方法治療。但如果病人直視前方、說胡話、喘氣急促、腹部脹滿,就會死亡。如果病人腹瀉,也會死亡。這些都是因為邪氣太盛、氣機脫落的危險症狀。

發汗過多,或是重複發汗,會耗損陽氣,如果這時又出現說胡話、脈象短促,就會死亡。如果脈象平和,就不會死亡。這是因為耗損陽氣導致胃腸乾燥,說胡話、脈象短促代表津液已經耗盡,無法救治。而脈象平和代表正氣還沒有衰弱,還有生機。

接著文章提到,發狂、流鼻血、說胡話、重複說話、盜汗、無汗等都是陽明病的嚴重症狀,但這本書只是簡單提了一下,沒有詳細說明,也沒有提到治療方法,可見這本書已經散失了很多內容。

最後,文章提到傷寒病人在吐或瀉後,病情沒有好轉,五六天甚至十幾天都沒有大便,每天下午會出現潮熱,但不怕冷,自言自語好像見到鬼一樣。如果病情嚴重,會胡言亂語,不認識人,在床上亂摸,焦躁不安,喘氣微弱,眼睛直視。如果脈象弦,就還有生機;如果脈象澀,就表示沒有生機。如果病情輕微,只是發熱、說胡話,就可以用大承氣湯瀉下。如果吃一次藥後排便了,就不要再吃。這是因為吐瀉傷了胃氣,沒有大便是因為津液耗盡、胃氣虛弱,邪熱在體內積聚。陽明經在申時和酉時(下午三點到七點)最旺盛,所以這時會出現潮熱。不怕冷代表表證已經解除,獨語如見鬼狀代表陽明實熱。病情嚴重代表熱邪更盛,熱邪會擾亂神智,使人不認識人,甚至會出現亂摸床鋪、焦躁不安、喘氣、直視等症狀。傷寒病陽氣過盛而陰氣耗盡會死亡,陰氣過盛而陽氣耗盡也會死亡。熱邪太盛是陽氣過盛的表現。脈弦代表陰氣還沒有耗盡,還有生機;脈澀代表陰氣已經耗盡,無法救治。如果只是輕微發熱、說胡話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瀉下胃腸的熱邪。服用瀉藥時,病好了就要停止,不用吃完所有的藥。這一段可以分成三部分來看:第一部分是描述潮熱、說胡話、不怕冷、沒有大便這些症狀;第二部分是區分病情嚴重和輕微的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