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8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8)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縱有大滿,大腑不通,亦不過小承氣微下之。入胃在經,宜兩審也。觀子:此節辨脈遲內結之證,或宜大承氣攻之,或但小承氣微和也。陽明病,其脈遲,為邪已營於裡,證復兼汗出,雖不惡寒,必身重,必腹滿,且短氣而喘,何也?熱氣內甚者,身始重,結而不通者,腹始滿短喘,是證屬可攻矣,然必再以他證決之。
如有潮熱者,為外證已解,里證已具,手足濈然汗者,為津液不足,大便已硬,主大承氣攻之奚疑。若汗出雖多,猶微發熱惡寒,則表尚在也。其熱既非潮熱,汗亦非手足濈然之汗,安可與承氣以攻乎?夫汗出身重,腹滿短氣之證,大滿不通者,亦有之。然雖腹大滿不通,亦但可與小承氣微和,非大承氣大泄之證也。
何以故?脈遲,非必下之脈,雖內結,豈大承氣所宜哉?健按:陽明病,脈遲,汗出不惡寒,腹滿喘,而身重者,蓋表已解,而俱里證矣。然尚未入腑,猶當作在經之裡證者,故未可下。待手足汗,大便硬,乃可與大承氣。若汗多微惡寒,此表邪未解,而更不可下,直至腹大滿不通,方與小承氣微利之。
總歸一脈遲,邪雖結而熱尚輕,無燥實堅三字。故黃氏叮嚀在經之象多,入腑之證少,須細審之。觀子亦曰:非必下之證,二公辨之熟矣。夫脈遲,似澀滯之象,汗出不惡寒,似濕熱內蒸之象,故身重腹滿而喘。以南方人較之,此非太陽傷寒傳經所來,乃陽明本經濕熱為病,每多是證,以仲景半夏茯苓湯施之,其效亦捷。)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;不硬者,不與之。
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失氣者,此有燥屎,乃可攻之。若不轉失氣者,此但初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,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。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硬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,不轉失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
(潮熱者,實也。得大便微硬者,便可攻之。若便不硬者,熱未成實,微有潮熱,亦未可攻。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當先與小承氣湯漬之。如有燥屎,小承氣湯藥勢緩,不能宣泄,必轉失氣下。若不轉失氣,是胃中無燥屎,但腸間少硬,前止初硬,後必溏。攻之則虛其胃氣,致腹脹滿不能食也。
胃中乾燥,則欲飲水,水入胃中,虛寒相搏,氣逆則噦。其後卻發熱者,則熱氣乘虛,還復聚於胃中,胃燥得熱,必大便復硬而少,與小承氣湯,微利以和之。故重云不轉失氣,不可攻,慎之至也。《活人》:大便溏者,古人云:歲火不及,寒乃大行,民病鶩溏。蓋溏者,胃中冷,水穀不別也。
華佗云:寒即溏,熱即垢。仲景:初硬後溏者二證,一言小便不利,一言小便少,皆水穀不分耳。觀子:此辨潮熱之,或大便硬有燥屎,或止初硬後溏者有之,故必與小承氣。轉失氣者,方與大承氣,毋致誤下,成脹滿不食也。飲水噦以下,皆是誤下後之證,和以小承氣,又所以救噦後之大便復硬也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即使病情非常嚴重,腹部脹滿,大便不通,也只能用小承氣湯稍微通便。當病邪進入胃部,影響到經絡時,應該仔細地判斷。觀察可知:這一段是在辨別脈象遲緩,體內有結滯的症狀,有的情況適合用大承氣湯攻下,有的情況則只要用小承氣湯調和即可。
陽明病,如果脈象遲緩,表示病邪已經深入到體內,加上有出汗,雖然不覺得怕冷,但一定會感到身體沉重,腹部脹滿,而且呼吸短促急喘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體內的熱氣過於旺盛,所以身體才會感到沉重;結滯而不通暢,腹部才會開始脹滿,並出現呼吸短促的症狀,這種情況可以考慮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但必須再用其他症狀來確認。
如果有潮熱(定時發熱)的現象,表示體表的病邪已經解除,體內的病邪已經形成,如果手腳都濕漉漉地出汗,表示津液不足,大便已經變硬,這時候使用大承氣湯攻下就沒有什麼好懷疑的。如果出汗雖然多,但仍然稍微發熱怕冷,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。這種情況的發熱不是潮熱,汗也不是手腳濕漉漉的汗,怎麼可以用承氣湯來攻下呢?雖然有出汗、身體沉重、腹部脹滿、呼吸短促的症狀,也有腹部脹滿不通的情況,但即使腹部脹滿不通,也只能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,並不是可以使用大承氣湯猛烈瀉下的情況。
為什麼呢?因為脈象遲緩,不一定是需要攻下的脈象,即使體內有結滯,也不適合用大承氣湯。仔細分析:陽明病,脈象遲緩,有出汗但不怕冷,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,而且身體沉重,表示表證已經解除,全都屬於裡證。但病邪還沒有深入到腑,仍然屬於在經絡的裡證,所以不能攻下。必須等到手腳出汗,大便變硬時,才能使用大承氣湯。如果汗出得多而且稍微怕冷,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,更不能攻下。一直到腹部脹滿不通時,才能用小承氣湯稍微疏通。
總結來說,脈象遲緩,雖然體內有結滯,但熱勢還比較輕微,沒有乾燥、堅硬、實熱這三個字所描述的情況。因此,黃氏(可能是指黃元御)再三強調在經絡的症狀多,進入到腑的症狀少,必須仔細地辨別。觀察可知,也說過:不是必須攻下的情況,兩位醫家(黃氏和觀子)對此辨別得很清楚了。脈象遲緩,像是澀滯的表現;出汗但不怕冷,像是濕熱內蘊的表現,所以會出現身體沉重、腹部脹滿、呼吸急促的症狀。如果與南方人相比,這種情況並不是太陽傷寒傳經造成的,而是陽明本經濕熱導致的疾病,這種情況很常見,使用仲景的半夏茯苓湯治療,效果也很快。陽明病,如果有潮熱,大便稍微變硬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;如果大便不硬,就不能使用。
如果好幾天(六七天)不大便,可能是因為有燥屎,要知道有沒有燥屎的方法是,稍微用一點小承氣湯,如果喝下藥湯後,腸胃蠕動會產生排氣(放屁),表示有燥屎,才可以攻下。如果沒有排氣,表示只是大便剛開始變硬,之後一定會變稀,不能攻下,如果攻下,一定會導致腹部脹滿,無法進食。如果想喝水,喝水後會打嗝,之後如果發熱,一定是大便又變硬且量少,可以用小承氣湯調和,如果沒有排氣,千萬不能攻下。
潮熱是實熱的表現。如果大便稍微變硬,就可以攻下。如果大便不硬,表示熱邪沒有形成實證,即使有輕微的潮熱,也不能攻下。如果好幾天(六七天)不大便,可能是因為有燥屎,應該先用小承氣湯來潤澤腸道。如果有燥屎,小承氣湯藥力比較緩和,不能徹底宣泄,一定會產生排氣。如果沒有排氣,表示胃中沒有燥屎,只是腸道稍微變硬,之前只是剛開始變硬,之後一定會變稀。如果攻下,會損傷胃氣,導致腹部脹滿無法進食。
胃中乾燥,就會想喝水,水進入胃中,虛寒之氣相互搏擊,導致氣逆而打嗝。之後如果又發熱,是因為熱氣趁著虛弱侵入,又聚集在胃中,胃燥得到熱,一定會導致大便又變硬且量少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,稍微疏通來調和。所以再次強調如果沒有排氣,就不能攻下,必須非常謹慎。《活人》這本書說:如果大便稀溏,古人說:是因為火氣不足,寒氣盛行,百姓就會因為疾病而腹瀉不止。意思是說,大便稀溏是因為胃中寒冷,水穀無法分辨。
華佗說:寒氣會導致大便稀溏,熱氣會導致大便乾結。張仲景認為,大便先硬後稀的情況有兩種原因,一種是小便不利,一種是小便量少,都是因為水穀無法分辨。觀察可知:這一段辨別潮熱,有的情況是大便變硬有燥屎,有的情況是剛開始變硬,之後會變稀,所以必須用小承氣湯。如果產生排氣,才可以用大承氣湯,不要誤用瀉下,導致腹脹滿無法進食。喝水後打嗝以下說的,都是誤用瀉下後的症狀,用小承氣湯來調和,也是為了緩解打嗝後大便又變硬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