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7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7)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陽明病,本自汗出,醫更重發汗,病已差,尚微煩不了了者,此大便必硬故也。以亡津液,胃中乾燥,故令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為小便數少,以津液當還人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(先亡津液,使大便硬,小便數少,津液分別,大便必自下。
觀子:不必汗下利小便,亡損津液,因轉屬陽明,即如病已差。先曾亡津液者,尚微煩不了了,能作大便硬也。然此非病邪不解之故,故當測其小便,以俟津液還入自通耳。)傷寒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(嘔多者,熱猶在上焦,未全入腑,故不可下。健曰:嘔多,是半表裡證,防其發斑,須柴葛解肌。
如舌胎粉白,加石膏豆豉,兼托兼化,而嘔可止,非攻證也。)陽明病,心下硬滿者,不可攻之。攻之,利遂不止者死,利止者愈。(陽明病腹滿者,為邪氣入腑,可下之。心下硬滿,則邪氣尚淺,未全入腑,不可便下之,下之得利止者,為邪氣去,正氣安,則愈,若因下利不止者,為正氣脫而死。健曰:心下硬,非腹滿硬之比,故不可攻,攻之,則利不止,死。
)陽明病,面合赤色,不可攻之,必發熱色黃,小便不利也。(合,通也。陽明病面色通赤者,熱在經也,不可下。下之,虛其胃氣,耗其津液,經中之熱,乘虛入胃,必髮色黃,小便不利也。兼善:陽明病多近於下,但以面赤,其熱猶在經,故云不可攻。若攻之,則經中必熱,悉入於胃,郁畜而發黃色,譬如下之早成結胸之類。
)
陽明病,不吐不下,心煩者,可與調胃承氣湯。(吐後心煩,謂之內煩;下後心煩,謂之虛煩。今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,是胃有鬱熱也。與調胃承氣,以下鬱熱。觀子:不吐不下而心煩,固為邪實。然心煩而腹不脹滿,亦非大實之比,與調胃承氣宜矣。)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,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氣湯主之。
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(陽明病脈遲,若汗出久微發熱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若脈遲,雖汗出而不惡寒者,表證罷也。身重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熱入腑也。四肢諸陽之本,津液足,為熱蒸之,則周身汗出。
津液不足,為熱蒸之,其手足濈然而汗出,知大便已硬也,與大承氣湯以下胃熱。經曰:潮熱者,實也。其熱不潮,是未成實,故不可與大承氣。雖云腹大滿不通之急,亦不可與大承氣。與小承氣,微和胃氣。黃氏:若汗多微發熱以下,蓋謂陽明亦有在經者,未全入胃,猶宜解外。
白話文:
陽明病原本就會自然出汗,如果醫生又加重發汗,即使病情有所好轉,但如果還有些微煩躁不安的感覺,這代表大便一定會變硬。這是因為體液流失,導致胃部乾燥,所以大便才會變硬。這時應該問病人一天小便幾次。如果病人本來一天小便三、四次,今天卻只小便兩次,就知道大便很快就會排不出來。現在小便次數減少,是因為體液應該回到胃中,所以知道不久後一定會大便。 (體液先流失,導致大便變硬,小便次數減少,體液重新分配,大便自然就會排出。)
觀察重點:不必使用發汗、瀉下或利小便的方式,這些都會損傷體液,使病情轉為陽明病,就像病已經好了一樣。如果先前曾經流失體液的人,還有些微煩躁不安的感覺,可能會導致大便變硬。然而,這並不是因為病邪沒有解除的緣故,所以應該觀察小便的情況,等待體液回到胃中,自然就會通暢。傷寒病如果嘔吐嚴重,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(嘔吐嚴重,表示熱還在上焦,沒有完全進入腑,所以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。有人說:嘔吐嚴重是半表半裡的症狀,要注意可能發斑,應該用柴葛解肌湯來治療。如果舌苔呈現粉白色,可以加入石膏和豆豉,同時托舉和化解,就可以止住嘔吐,這不是可以用攻下的症狀。)陽明病如果心下感覺硬滿,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用攻下方法,導致腹瀉不止就會死亡,腹瀉停止就會好轉。(陽明病如果腹部脹滿,表示邪氣已經進入腑,可以用攻下法。如果心下感覺硬滿,表示邪氣還在淺層,沒有完全進入腑,不可以立刻用攻下法,如果用攻下法,腹瀉停止,表示邪氣已經去除,正氣恢復,就會好轉。如果因為攻下法導致腹瀉不止,表示正氣虛脫就會死亡。有人說:心下硬滿和腹部脹滿的硬不一樣,所以不可以用攻下法,如果用攻下法,就會腹瀉不止,導致死亡。)
陽明病如果臉色發紅,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,一定會發熱、臉色變黃、小便不順暢。(臉色通紅,表示熱在經絡,不可以用攻下法。如果用攻下法,會虛弱胃氣,耗損體液,經絡中的熱會趁虛進入胃,一定會發黃,小便不順暢。有人說:陽明病多半接近下部,但是如果臉色發紅,表示熱還在經絡,所以說不可以用攻下法。如果用攻下法,經絡中的熱一定會全部進入胃,積聚而發黃色,就像過早攻下導致結胸一樣。)
陽明病如果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,但是感到心煩,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。(嘔吐後感到心煩,叫做內煩;腹瀉後感到心煩,叫做虛煩。現在陽明病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,但是感到心煩,表示胃中有鬱積的熱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鬱積的熱。觀察重點: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卻感到心煩,確實是邪氣實盛。但是心煩卻沒有腹部脹滿,也不是大實證,使用調胃承氣湯是合適的。)陽明病脈搏遲緩,即使有出汗,但不怕冷,身體一定會感到沉重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而且喘息,有潮熱現象,這是病邪將要解除的跡象,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手腳濕黏出汗,表示大便已經變硬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出汗多而且稍微發熱怕冷,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,這種熱不是潮熱,不可以使用承氣湯。如果腹部極度脹滿且大便不通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,稍微調和胃氣,不要過度瀉下。(陽明病脈搏遲緩,如果出汗很久而且稍微發熱怕冷,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。如果脈搏遲緩,雖然出汗但不怕冷,表示表證已經解除。身體沉重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而且喘息,有潮熱現象,表示熱已經進入腑。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如果體液充足,被熱蒸發,就會全身出汗。如果體液不足,被熱蒸發,手腳就會濕黏出汗,知道大便已經變硬,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來瀉下胃熱。經典說:潮熱是實證。如果沒有潮熱,表示還沒有形成實證,所以不可以使用大承氣湯。雖然說腹部極度脹滿且大便不通很緊急,也不可以使用大承氣湯,可以使用小承氣湯,稍微調和胃氣。有人說:如果出汗多而且稍微發熱,表示陽明病也有在經絡的,還沒有完全進入胃,應該先解除表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