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5)
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
方內須重加石膏,以涼散之,於狂庶有當而易已。)陽明病欲解時,從申至戌上。(四月為陽,土旺於申、酉、戌向旺時,是為欲解。)陽明病,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。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。以其人本虛,故攻熱必噦。(不能食,胃中本寒,攻其熱,復虛其胃,虛寒相搏,故令噦也。

經曰:關脈弱,胃氣虛,有熱不可大攻之,熱去寒起。此之謂也。觀子:陽明譫語潮熱,不能食者,須詳別之,未可便以不能食為實證也。若誤攻之,熱去噦作矣。噦者,呢逆也。妄下後,胃中虛冷,即致之。然則烏可以陽明,概為宜下哉。健曰:陽明病不欲食,當按其胃中虛實,察其舌色有無,則表裡寒熱自見。

虛則舌淡無胎,實則舌燥黃焦。虛者經邪,實者腑熱。虛宜溫經以鼓胃,實宜瀉熱以回津,惜文之殘缺未備耳。)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,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,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(陽明脈遲,則邪方入里,未為實也。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。

胃中有熱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,而頭眩者,穀氣與熱氣相持也。兩熱相合,消摶津液,必小便難。利者不能發黃,言熱得泄也。小便不利,則熱不得泄,身必發黃。疸者,黃也。以其發於穀氣之熱,故曰谷疸。熱實者,下之則愈。脈遲為熱氣未實,雖下之,腹滿亦不減也。

經曰:脈遲尚未可攻。卿子:此條同愈後損谷則愈證,由胃虛食鬱致熱,故曰谷疸。成注先云胃中有熱,食難用飽,脈遲故也,句似失之。觀子:脈遲則陽明之氣虛,虛則下而不運,所以食入反助邪而煩且眩也。小便難者,濕熱之氣下瘀也,是穀氣與疸氣交病矣。攻可去實,豈腹滿脈遲之所宜乎。

健曰:此因陽明冒有濕熱停畜,故脈遲而食不宜飽。濕氣之脈濡滯,近乎遲象,食氣與濕熱相摶,反煩而眩矣。小便利,則濕氣下化而不為疸;小便不利,則濕熱畜聚,與所食之穀氣,並而為疸矣。宜胃苓合茵陳湯治之。)

陽明病法多汗,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以久虛故也。(胃為津液之腑。氣虛者,津液少,病則反無汗。胃候身之肌肉,其身如蟲行皮中者,知胃久虛也。健曰:陽明病應有汗,此反無汗,身如蟲行皮中,乃邪氣在經,經氣虛,不能作汗,故留連攻刺於皮肉之間也。當與升陽益胃湯,以解其肌,令汗可泄而愈。

)陽明病,反無汗,而小便利,二三日,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;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(陽明病法多汗,反無汗,而小便利者,陽明傷寒而寒氣內攻也。至二三日,嘔咳而支厥者,寒邪發於外也,苦頭痛;不咳不嘔,手足厥者,是寒邪但攻裡而不外發,其頭亦不痛也。叔微:小便利者,寒邪內攻;肢厥頭痛者,寒邪外攻也。

白話文:

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
方劑中必須大量加入石膏,用來清涼散熱,這樣對於發狂的症狀,或許能有所幫助而容易痊癒。陽明病想要好轉的時候,會從申時到戌時這段時間(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)。(四月屬於陽,土在申時、酉時、戌時最旺盛,這個時間點是病情想要好轉的徵兆。)陽明病如果不能進食,若用攻伐熱邪的方法,一定會發生嘔吐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胃中虛弱寒冷。因為病人本來就虛弱,所以攻伐熱邪,一定會導致嘔吐。(不能進食,是因為胃中本來就寒冷,攻伐熱邪,又會讓胃更虛弱,虛寒交戰,所以導致嘔吐。)

經典說:關脈虛弱,代表胃氣虛弱,有熱不能過度攻伐,熱邪退去反而會出現寒症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觀察: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、發潮熱,又不能進食的情況,必須仔細分辨,不能單純認為不能進食就是實證。如果誤用攻伐方法,熱邪雖然退去,但嘔吐就會出現。嘔吐,就是噁心想吐。妄用瀉下後,胃中虛寒,就會導致嘔吐。既然這樣,怎麼可以把所有陽明病都認為適合用瀉下方法呢?認為:陽明病不想吃飯,應當仔細觀察胃的虛實情況,查看舌苔的顏色,表裡寒熱自然就能顯現。

虛證的舌頭會淡白無苔,實證的舌頭會乾燥焦黃。虛證是經絡有邪氣,實證是腑臟有熱。虛證適合溫補經絡,鼓舞胃氣;實證適合瀉熱,使津液恢復。可惜文字殘缺不全,沒有詳細描述。陽明病,脈搏遲緩,難以吃飽,吃飽就會稍微煩躁、頭暈,一定會小便困難,這是要形成谷疸的徵兆,即使使用瀉下方法,腹脹的情況也和原來一樣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脈搏遲緩的緣故。(陽明脈遲緩,代表邪氣剛進入體內,還沒有變成實證。食物屬於陰,養氣屬於陽。

胃中有熱,難以吃飽,吃飽就會稍微煩躁,頭暈,是因為穀氣和熱氣互相抗衡。兩種熱邪相合,耗損津液,一定會小便困難。小便順暢就不會發黃,這說明熱邪得到了宣洩。小便不順暢,熱邪就不能排出,身體一定會發黃。疸,就是黃的意思。因為是由於穀氣的熱引起的,所以叫谷疸。熱邪屬於實證,用瀉下方法就會痊癒。脈搏遲緩代表熱邪還沒有形成實證,即使使用瀉下方法,腹脹也不會減輕。

經典說:脈搏遲緩,還不可以攻伐。認為:這條和痊癒後因為損傷脾胃而導致谷疸的症狀相似,都是因為胃虛弱,食物積滯化熱導致。所以說叫谷疸。注釋中先說胃中有熱,難以吃飽,是因為脈搏遲緩,這句話似乎有些失誤。觀察:脈搏遲緩,是陽明之氣虛弱,虛弱就會導致瀉下之後無法正常運化,所以食物進入反而會加重邪氣,讓人煩躁頭暈。小便困難,是濕熱之氣向下淤積,是穀氣和疸氣一起發病。攻伐可以去除實證,但對於腹脹、脈搏遲緩的情況,怎麼能用攻伐呢?

認為:這是因為陽明經脈受到濕熱停留淤積,所以脈搏遲緩,不適合吃飽。濕氣的脈象濡滯,接近遲緩的脈象,食物和濕熱互相作用,反而會煩躁頭暈。小便順暢,濕氣就會向下化解,就不會形成黃疸;小便不順暢,濕熱就會蓄積,和所吃的食物的穀氣,一起形成黃疸。應該用胃苓湯合茵陳湯來治療。

陽明病本來應該多汗,反而沒有汗,而且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面爬行一樣,這是因為久病體虛的緣故。(胃是津液的所在。氣虛的人,津液就少,生病就會反而沒有汗。胃主管身體的肌肉,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面爬行一樣,說明胃已經虛弱很久了。認為:陽明病應該有汗,這裡反而沒有汗,身體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面爬行,是邪氣在經絡,經絡之氣虛弱,不能產生汗液,所以邪氣停留在皮肉之間攻刺。應該用升陽益胃湯,來解除肌肉的病邪,使汗液可以正常排出而痊癒。)

陽明病,反而沒有汗,但是小便順暢,過了兩三天,開始嘔吐、咳嗽、手腳冰冷,一定會頭痛;如果沒有咳嗽、嘔吐、手腳不冰冷,就不會頭痛。(陽明病本來應該多汗,反而沒有汗,而且小便順暢,是陽明經受到風寒侵襲,寒氣向內侵犯的緣故。過了兩三天,開始嘔吐、咳嗽、手腳冰冷,是寒邪發散到體表,所以頭痛;如果沒有咳嗽、嘔吐、手腳冰冷,是寒邪只是侵犯內部而沒有向外發散,所以頭也不痛。認為:小便順暢,是寒邪向內侵犯;四肢冰冷,頭痛,是寒邪向外發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