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4)
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
若誤以喘滿為可下而下之,邪轉陷入,腹滿不為解,且津液亡,而小便難矣。當照脈浮而緊者弦也句看,宜小柴胡加葛根。健曰:柴胡加葛根,但能解陽明之表熱,不能除陽明之裡熱,須加入石膏,則表裡之熱俱解矣。)陽明病,若能食,名中風;不能食,名中寒。(陽明病,以飲食別風寒者,以胃為水穀之海,風為陽邪,陽殺穀,故中風者能食;寒為陰邪,陰不殺穀,故傷寒者不能食。)陽明病,若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固瘕,必大便初硬後溏。

所以然者,以胃中冷,水穀不別故也。(陽明中寒,不能食者,寒不殺穀也,小便不利者,津液不化也。陽明病,法多汗,則周身汗出。此手足濈然汗出,而身無汗,陽明中寒也。固瘕者,寒氣結積也。胸中寒甚,欲留結而為固瘕,津液不得通行,大便必硬,若汗出小便自利者,為實也。

此小便不利,水穀不別,雖大便初硬,後必溏也。宇泰: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理中湯類。觀子:胃熱固結,胃冷亦結,所謂有熱秘冷秘也。以不能食之中寒,小便不利之津液虛少,虛陽復隨四末,而妄泄於外,大便有不幹燥者乎。然此豈是實熱在腑之比。名曰固瘕。瘕者,氣寒而有物假之結聚,皆由胃冷不能制水穀之故。

大便初雖硬,後必溏,未可妄攻也。)陽明病欲食,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,其人骨節疼,翕翕如有熱狀,奄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者,此水不勝谷,與汗共並,脈緊則愈。(陽病客熱,初傳入冒,胃熱則消穀而欲食。陽明病熱為實者,則小便當數,大便當硬,今小便反不利,大便自調者,熱氣散漫不為實也。欲食則胃中谷多,《內經》曰: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谷多則陽氣勝,熱消津液則水少。

《經》曰:水入於經,其血乃成,水少則陰血弱。《要略》曰:陰氣不通即骨疼,其人骨節疼者,陰氣不足也。熱甚於表者,翕翕發熱;熱甚於里者,蒸蒸發熱。此熱氣散漫,不專著於表裡,故翕翕如有熱狀。奄,忽也。忽然發狂者,陰不勝陽也。《內經》曰: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

陽明蘊熱為實,須下之愈。熱氣散漫,不為實者,必待汗出而愈,故云濈然汗出解也。水穀之等者,陰陽氣平也。水不勝穀氣,是陰不勝陽也。汗出則陽氣衰,脈緊則陰氣生,陰陽氣平而無偏勝則愈。故云與汗共並,脈緊則愈。宇泰:桂枝湯、羌活湯類。石山:水,陰氣;谷,陽氣。

傷寒以陽為主,水不勝谷,乃陰勝陽,病漸向安。故陰氣與汗共並而散,因見脈緊。緊者,陰寒脈也。此則變熱入腑,何以脈緊?蓋由陰氣與汗共並而然也。且緊與長相類,長為陽明本脈耳。健曰:此證乃風中陽明,熱傷陰血,故骨節失養而疼,自汗不解,故忽發狂,是風與熱並,陰不勝陽而作。宇泰設桂枝羌活二湯,此太陽表劑,雖能散風,不能除熱。

白話文:

如果把喘和腹脹誤認為是可以瀉下的症狀而進行瀉下,邪氣反而會轉而深入體內,導致腹脹不消,而且津液會喪失,小便也會變得困難。這時應參照脈象是浮而緊(即弦脈)的情況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加葛根來治療。有人說:柴胡加葛根只能解除陽明經的表面熱邪,不能解除陽明經的內在熱邪,必須加入石膏,才能同時解除表裡之熱。

陽明病,如果能吃東西,就叫做中風;如果不能吃東西,就叫做中寒。(陽明病,區分中風和中寒的依據是飲食,因為胃是容納水穀的地方,風是陽邪,陽氣會耗散水穀,所以中風的病人能吃東西;寒是陰邪,陰氣不會耗散水穀,所以中寒的病人不能吃東西。)陽明病,如果是中寒,不能吃東西,小便不順暢,手腳卻濕漉漉地出汗,這將要形成腹內硬塊(固瘕),大便最初會乾硬,後來會變得稀溏。

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胃裡寒冷,水穀不能被消化吸收的緣故。(陽明中寒,不能吃東西,是因為寒氣不耗散水穀;小便不順暢,是因為津液無法化生。陽明病,一般會大量出汗,導致全身都出汗。這裡手腳濕漉漉地出汗,而身體卻沒有汗,這是陽明中寒的表現。固瘕,是指寒氣在體內結聚。因為胸中寒邪很盛,所以想要停留在體內結成硬塊,導致津液無法正常運行,大便必然會變硬。如果出汗並且小便順暢,那就是實證。

這裡小便不順暢,水穀無法被正常消化吸收,雖然大便最初會硬,但後來必然會變得稀溏,這是不能妄自攻下的。有人說:可以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或者類似理中湯的方子來治療。有人認為:胃熱會導致硬結,胃寒也會導致硬結,也就是所謂的熱秘和冷秘。因為不能吃東西的中寒,導致小便不順暢,津液虛少,虛浮的陽氣會隨著四肢散發出去,導致體外虛汗,大便怎能不稀溏呢?然而,這並不是腑內實熱的情況,而是稱之為固瘕。瘕,是指因為氣寒而導致體內有東西結聚,都是因為胃寒而無法正常消化水穀所造成的。

大便最初雖然會硬,但後來一定會變稀溏,因此不能妄自攻下。陽明病,如果想吃東西,小便反而不順暢,大便正常,病人會感到骨節疼痛,身體發熱,忽然發狂,然後大量出汗後症狀緩解,這是因為體內水液不足以承受穀物的消化,水液與汗液一起外泄,如果脈象變緊,病情就會好轉。(陽明病外感邪熱,最初是熱邪入侵胃部,胃熱則會消化水穀而產生食慾。陽明病熱邪為實證時,小便應該頻繁,大便應該乾硬。現在小便反而不順暢,大便正常,是因為熱氣散漫不實在。因為想吃東西,所以胃裡的水穀很多。《內經》說:食物進入體內,在陰氣中成長,陽氣中增長。水穀多,則陽氣旺盛,熱邪消散,津液減少,水液也會減少。

《經》說:水液進入經脈,才能生成血液。水液減少,則陰血虛弱。《要略》說:陰氣不通暢就會導致骨頭疼痛,病人骨節疼痛,就是因為陰氣不足。熱邪在表淺時會感到微微發熱,熱邪在體內深處時會感到蒸蒸發熱。這裡的熱氣是散漫的,不集中在表裡,所以會感到微微發熱。忽然發狂,是因為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。《內經》說: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,脈象就會變得快而細,甚至發狂。

陽明熱邪結聚為實證,需要攻下才能治好。熱氣散漫而不為實證的情況,必須等待汗出才能治癒,所以說大量出汗後病就好了。水穀的平衡,是陰陽之氣平衡的表現。水液不足以承受穀物,是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的表現。出汗則陽氣衰弱,脈象變緊則陰氣生長,陰陽之氣恢復平衡,而無偏盛的狀況,病就會好轉,所以說水液與汗液一起外泄,脈象變緊則病會好轉。有人說:可以用桂枝湯、羌活湯之類的方子來治療。有人認為:水是陰氣,穀是陽氣。

傷寒以陽為主,水液不足以承受穀物,是陰氣勝過陽氣的表現,病情正逐漸向好。因此陰氣與汗液一起外泄,脈象才出現變緊的情況。脈緊是陰寒的脈象,而這裡為什麼會變緊?是因為陰氣與汗液一起外泄的緣故。而且緊脈和長脈相似,長脈是陽明經的本脈。有人認為:這個病是風邪侵犯陽明經,熱邪傷陰血,所以導致骨節失去濡養而疼痛,自汗不解,因此忽然發狂,是風邪與熱邪並存,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而引起的。有人說用桂枝湯和羌活湯,這些都是治療太陽表證的方子,雖然能驅散風邪,但不能清除熱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