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3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3)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經曰:陽明病,法多汗。)傷寒三日,陽明脈大。(三日,邪傳陽明之時。經曰:尺寸俱長,陽明受病,當二三發,陽明氣血俱多,又邪並於經,是以脈大,為陽明證。)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,身當發黃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
(浮為陽邪,緩為脾脈。傷寒脈浮緩,太陰客熱,邪在三陽則手足熱;邪在三陰則手足寒。今手足自溫,知系在太陰也。太陰,土也,為邪蒸之,則色現於外,當發身黃。小便自利者,熱不內畜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即太陰之邪入腑,轉屬陽明也。觀子:三陰各有本經受邪,但病經絡者,如此條類也,雖不從三陽來,其感邪同,在經又同,故皆化熱,皆傳入腑,如復庵所云是矣。浮者,表邪;緩者,脾診;手足溫者,脾證。
曰是為系在者,政見病止本經,與傳自他經者不同也。邪熱蒸陰之濕,多見身黃。不發黃,小便利者,脾濕猶行也。濕去,熱獨留,胃汁必干,而便結矣。三陽云:傳邪既無入腑,三陰經邪,又皆入腑者,胃為水穀之海,土之位,萬物始於土,終於土,故皆以入腑為極。又須知熱必入腑,寒但入臟也。
健曰:脾主四肢,熱客於太陰脾經,則脈浮緩,是為系在。脾主肌肉,色按中央,熱鬱發黃小便利者,熱邪已泄,不作黃已。至大便硬,屬陽明腑證,當下矣。但此言太陰本經受邪,不因太陽之邪傳入,故列於陽明篇中。若太陽傳入之證,經言尺寸俱沉,腹滿嗌乾,而為裡熱矣。
此脈浮,為太陰表脈。緩為太陰本象,《脈經》言脾脈緩,是也,豈同太陽傳入之邪乎。林氏謂不同三陽來,其感邪民二句甚當。)傷寒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濈然汗出也。(傷寒則無汗,陽明法多汗,此傷寒之邪轉系陽明,故濈濈然微汗出。觀子:夫陽明有入胃在經之殊,此所言,止入腑之證耳。
若經病,則序例言之,本篇未之及也。又葛根白虎,俱陽明要劑,本篇亦不之列,則知仲景書,不傳者多矣。)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而緊;若下之,則腹滿,小便難也。(脈浮在表,緊為在裡,此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者,熱傳於裡也。發熱惡寒者,表仍未解也。若下之,里邪雖去,表邪復入於裡,又亡津液,故使腹滿而小便難也。婁氏:陽明宜下,先列在經與裡虛,不宜下者於前,仲景慎重之意可見。
宇泰:誤下,則亡陰,無陰則陽無以化,故腹滿小便難。許學士云:此小柴胡湯。觀子:既為陽明中風,當如前法與桂枝,失與而至風邪日熾,與陽明之經邪相壅結,是以內有口咽之熱證,外復發熱惡寒,表仍未解也。然此中風之邪,與陽明經氣交病耳,豈陽明內實之比。其腹滿喘者,熱蘊於裡,裡氣不通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病脈象與治療的辨識
經文說:陽明病的主要特徵是容易出汗。如果傷寒病過了三天,出現陽明脈象洪大,是因為病邪傳到陽明經絡。經文說,如果寸關尺三處的脈象都呈現洪大,就是陽明經受病,通常會發作兩三次,因為陽明經氣血旺盛,加上病邪侵入,所以脈象會變得洪大,這是陽明病的徵象。如果傷寒病脈象浮緩,而且手腳溫暖,這表示病邪還停留在太陰經。太陰經受病,身體應該會發黃,如果小便順暢,就不會發黃。如果到七八天時,大便變得堅硬,那就是轉為陽明病了。
脈象浮代表病邪在表,緩代表脾脈的徵象。如果傷寒病脈象浮緩,代表太陰經有客熱,如果病邪在三陽經,手腳會發熱;如果在三陰經,手腳會發冷。現在手腳溫暖,表示病邪還停留在太陰經。太陰經屬土,如果被邪熱薰蒸,就會反映在身體外表,應該會出現黃疸。如果小便順暢,表示熱邪沒有內蓄,所以不會發黃。如果到七八天時,大便變得堅硬,表示太陰的病邪已經進入腑,轉為陽明病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三陰經各自有受邪的途徑,但如果病在經絡,就像這條條文所描述的情況,雖然不是從三陽經傳來,但感受的病邪相同,病在經絡的走向也相同,所以都會化熱,最終都會傳入腑,就像復庵所說的那樣。脈象浮代表表邪,緩代表脾脈的徵象,手足溫暖代表脾的徵象。
這裡說的“是為系在”,意思是說病邪只是停留在本經,和從其他經脈傳來的病邪不同。邪熱薰蒸太陰的濕氣,常常會出現黃疸。如果沒有發黃,表示小便順暢,脾濕還在運行。如果濕氣排除,只剩下熱邪,胃液一定會乾枯,導致大便乾結。三陽經的病邪傳變,很少直接進入腑,而三陰經的病邪,最終都會進入腑,是因為胃是水穀之海,屬土的位置,萬物始於土,終於土,所以最終都會以入腑為終點。另外要知道,熱邪一定會入腑,而寒邪只會入臟。
有人認為,脾主管四肢,熱邪侵犯太陰脾經,就會出現脈浮緩,這表示病邪停留在太陰經。脾主管肌肉,如果身體中央按壓有黃色,代表熱邪鬱積導致黃疸。如果小便順暢,表示熱邪已經宣洩,就不會出現黃疸。如果大便堅硬,就屬於陽明腑證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但這裡說的是太陰經本身受邪,而不是從太陽經傳入,所以放在陽明篇中討論。如果太陽經傳入,經文會描述為脈象沉,腹部脹滿,咽喉乾燥,這是裡熱的表現。
這種脈象浮,是太陰表脈的徵象。緩是太陰的本來脈象。《脈經》也說脾脈緩,確實如此,這和太陽經傳入的病邪不同。有人認為不同於從三陽經傳來的病邪,這種說法非常正確。如果傷寒病邪轉為陽明病,病人會微微出汗。傷寒病本來不會出汗,而陽明病的主要特徵是容易出汗。這是傷寒病邪轉為陽明病,所以才會微微出汗。可以看出,陽明病有病邪入胃和在經絡的區別,這裡說的,只是病邪入腑的情況。
如果是經絡的病變,在前面的章節已經說過,本篇沒有提到。像葛根和白虎湯都是治療陽明病的重要方劑,本篇也沒有列出來,可見張仲景的醫書有很多內容沒有傳下來。
陽明中風,會出現口苦咽乾,腹部脹滿,呼吸稍微急促,發熱怕冷,脈象浮而緊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會導致腹部更加脹滿,小便困難。脈浮代表病邪在表,緊代表病邪在裡,這表示陽明中風,出現口苦咽乾、腹脹微喘等症狀,是因為熱邪傳入體內。發熱惡寒,代表表證還沒有解除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雖然能去除裡邪,但會使表邪重新進入體內,也會損傷津液,所以導致腹脹和小便困難。有人認為,陽明病適合用瀉下法治療,但前面已經列出在經絡和裡虛的情況下,不應該用瀉下法,可見張仲景用藥非常謹慎。
有人說,誤用瀉下法會損傷陰液,沒有陰液陽氣就無法化生,所以導致腹脹小便困難。有人認為,這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可以看出,既然是陽明中風,就應該像之前說的那樣用桂枝湯治療,如果不這樣做,就會導致風邪更加旺盛,和陽明經邪壅塞在一起,所以內有口苦咽乾的熱證,外有發熱惡寒,表證仍然存在。然而,這種中風的邪氣,只是和陽明經氣相互作用,和陽明腑實證不同。腹脹喘息,是因為熱邪蘊積在裡,導致裡氣不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