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2)
1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健曰:陽明為半里,汗出不惡寒,必辨其經腑。經宜解,而腑宜下,若治差,必有下陷之禍矣。)問曰:病有得之一日,不發熱而惡寒者,何也?答曰:雖得之一日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(邪客陽明,當發熱而不惡寒,今得之一日,不發熱而惡寒者,邪未全入腑,尚帶表邪;若表邪全入,則更無惡寒,必自汗出而惡熱也。健按:病得一日,不發熱而惡寒,是未歸定經。
惡寒已而自汗惡熱,乃屬陽明初起證,將自罷者有之,成氏稱邪全入,是在腑矣,誤甚。)問曰: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:陽明居中,土也。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(胃為水穀之海,主養四旁。四旁病,皆能傳入於胃,入胃,則不復傳。
如太陽傳之入胃則更不傳陽明;陽明傳之入胃,則更不傳少陽;少陽病傳之入胃,則更不傳三陰,復庵:陽明居中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如太陽入胃,則不傳陽明云云。其三陰,又有自受邪,變熱入胃者。如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太陰,此太陰之邪入陽明也。少陰病六七日,腹脹,不大便者,急下之,此少陰之邪入腑也。
下利有譫語者,燥矢也,小承氣湯,此厥陰之邪入腑也。三陰變熱入腑者,往往有之,是六經皆入腑,為止極也。觀子:厥應下之,厥深熱深,大承氣。政厥入腑者,又腹滿、咽乾、舌卷囊縮,亦系入腑證。下不嫌遲,何以二日隨屬陽明,急下之證,亦多。雖病方起,而陽明熱邪已深,非下奪之不可,然在得之一日,或帶太陽證者,良有之。
不知其邪已全在腑,惡寒即自罷,而裡熱證大作矣。陽明居中以下,又發明入腑,無復他傳之理。既見已入腑,安得復有他經之證哉。舉一太陽之證,而諸經俱在言表矣。健按:成注傳之入胃句,即萬物所歸之義也。入胃,是入腑也。不然,何太陽傳陽明,而復有陽明傳之入胃句,令人似有疑竇。
蓋傳者,傳陽明之經;入胃者,入陽明之腑。知此,則經腑自明,而表裡俱均判矣。經邪應解,而腑邪應下。又各顯然,不獨三陽之邪實入腑,三陰之邪亦終入腑,故曰萬物所歸。因陽明居中,為水穀之海,氣血之總司爾。但入腑之邪,輕重不一當察脈舌,而以三承氣酌下則愈。
故曰無所復傳。)
本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,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(傷寒傳經,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此太陽傳及,故曰轉屬陽明。觀子:上發汗,是汗之太過,故液亡胃燥,而穀食結聚。及未當下,而誤下之,不當利小便,而妄利之,皆是矣。此發汗,是汗之不及,全在不徹字面。
既不徹,則邪仍在,故為傳經。是二者入腑雖同,而致病之由不同。健曰:汗不徹,則太陽之邪未解,而傳陽明,當與柴葛解肌為事。)傷寒發熱無汗,嘔,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(音七)然者,是轉屬陽明也。(傷寒發熱無汗,嘔,不能食者,太陽受病也。若反汗出濈濈然者,太陽之邪,轉屬陽明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病就像半個里路,病患會出汗但不怕冷,一定要分辨是經絡的問題還是臟腑的問題。經絡的問題應該用發汗解表的方式治療,而臟腑的問題則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。如果治療錯了,一定會有邪氣下陷的禍患。
有人問:有的病患得病一天,沒有發熱反而怕冷,這是為什麼呢? 答案是:即使得病才一天,怕冷的情況也會自己停止,接著就會自己出汗並開始怕熱。這是因為邪氣侵入陽明經,應該發熱而不怕冷,現在得病一天,沒有發熱反而怕冷,是因為邪氣還沒有完全進入臟腑,還帶著表證的邪氣。如果表證的邪氣完全進入臟腑,就不會再怕冷,一定會自己出汗並開始怕熱。
按照這個說法,得病一天,沒有發熱反而怕冷,這是邪氣還沒有歸入固定的經絡。怕冷的情況停止後,自己出汗並開始怕熱,這屬於陽明病初期的症狀,這種情況有時會自行好轉。有人認為邪氣完全進入臟腑,這就大錯特錯了。
有人問:為什麼怕冷的情況會自己停止呢?答案是:陽明位於中間,屬土。各種東西都歸於它,不會再往其他地方傳遞。剛開始雖然怕冷,但兩天後就會自己停止,這就是陽明病。胃是水穀之海,主要供給四肢百骸營養。四肢百骸的病都可能傳入胃,一旦進入胃,就不會再往其他地方傳遞。例如太陽經的病傳入胃,就不會再傳到陽明;陽明經的病傳入胃,就不會再傳到少陽;少陽的病傳入胃,就不會再傳到三陰經。
陽明居中,萬物都歸於它,不會再往其他地方傳遞,就像太陽經的病進入胃,就不會再傳到陽明經一樣。至於三陰經,也有自己受到邪氣,轉化為熱而進入胃的情況。例如傷寒病,脈象浮而緩,手腳自己溫熱,這是太陰經的病,這是太陰經的邪氣進入陽明經。少陰病六七天,腹部脹滿,大便不通,應該趕快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這是少陰經的邪氣進入腑。下利並且說胡話的,是因為大便乾燥,應該用小承氣湯來治療,這是厥陰經的邪氣進入腑。三陰經轉化為熱進入腑的情況,經常會發生,這是六經都進入腑,是病邪的終點。
從這些情況來看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病邪深入,熱邪也深入,應該用大承氣湯。有些厥證是邪氣進入腑的表現,像是腹部脹滿、咽喉乾燥、舌頭捲曲、陰囊收縮,也屬於邪氣入腑的症狀。雖然瀉下不宜遲,但為什麼兩天就歸屬於陽明經呢?這是因為需要急用瀉下藥的情況也很多。即使病剛開始,陽明的熱邪已經很深,非用瀉下的方法不可,但在得病一天,或者還帶有太陽經症狀的時候,確實也有這種情況。他們不知道邪氣已經完全在腑,怕冷的情況會自己停止,而內熱的症狀會更加嚴重。陽明居中,可以明確說明邪氣入腑,不會再往其他地方傳遞的道理。既然已經看到邪氣入腑,怎麼還會有其他經絡的症狀呢?舉一個太陽經的例子,其他經絡的情況就都可以理解了。
有人說,邪氣傳入胃的說法,就是萬物都歸於它的意思。入胃,就是入腑。不然,為什麼太陽經傳入陽明經,又會有陽明經傳入胃的說法,令人產生疑問?實際上,傳,是指邪氣在陽明經絡的傳遞;而入胃,是指邪氣進入陽明臟腑。明白這一點,經絡和臟腑的區別就清楚了,表裡的問題也就容易判斷了。經絡的邪氣應該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,而臟腑的邪氣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這是非常明確的。不僅僅是三陽經的邪氣會進入腑,三陰經的邪氣最終也會進入腑,所以說萬物都歸於它。因為陽明居中,是水穀之海,是氣血的總管。但是進入腑的邪氣,輕重不一樣,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舌苔,根據情況選用三承氣湯來瀉下,這樣病就能好。所以說,不會再往其他地方傳遞。
原本屬於太陽經的病,剛開始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但汗出得不徹底,因此轉為陽明經的病。傷寒病傳經,第一天是太陽經,第二天是陽明經。這是太陽經的病邪傳到了陽明經,所以說是轉為陽明經。之前發汗,是因為發汗過度,所以導致津液耗損,胃部乾燥,食物積聚。或者不應該用瀉下的方法,卻誤用了,不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,卻妄用了,都是不對的。這裡說的發汗,是汗出得不夠,關鍵在於“不徹底”這三個字。既然不徹底,邪氣仍然存在,所以會傳經。這兩種情況雖然都是進入腑,但致病的原因不同。
汗出得不徹底,太陽經的邪氣沒有解除,所以會傳到陽明經,應該用柴葛解肌湯來治療。傷寒病發熱沒有汗,噁心嘔吐,不能吃東西,反而汗出很多,這也是轉為陽明經的病。傷寒病發熱沒有汗,噁心嘔吐,不能吃東西,這是太陽經受病。如果反而汗出很多,就是太陽經的邪氣轉到陽明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