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)
《傷寒直指》卷五 (1)
1. 《傷寒直指》卷五
2. 辨陽明病脈讓治第八
問曰:病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,何謂也?答曰:太陽陽明者,脾約是也。(陽明,胃也。邪自太陽經傳之入腑者,謂之太陽陽明。經曰:太陽病,若吐,若下,若發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,即是太陽陽明脾約證也。)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是也。
(邪自陽明傳入腑者,謂之正陽陽明。經曰: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,其身必重,短氣,腹滿而喘,有微熱者,欲解,可攻裡也。手足濈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氣湯主之,即是正陽陽明,胃家實也。)少陽陽明者,發汗,利小便已,胃中燥,煩實,大便難是也。
(邪自少陽傳入腑者,謂之少陽陽明。經曰: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,則譫語,此屬胃,即是少陽陽明也。宇泰:太陽陽明,當用調胃承氣,故附證於太陽篇中。正陽陽明當用大承氣;少陽陽明當用小承氣。但少陽禁汗下,故去芒硝之峻劑,當少少與之也。
又須識太陽陽明,可脾約丸,少陽陽明,又可用大柴胡也。觀子:三陽明均為胃實便結,然所入之經不同,故分之有三。當太陽病時,脾苟能為胃行其津液,則陰陽和,營衛通,汗出邪解而病已矣。其致入腑者,脾失約制,不能無過也,故亦曰脾約,非麻仁丸之脾約耳。正陽者,病在本經入腑,而成胃實。
三陽明獨於此言冒實者,政見與經病之有殊也。三陽本為三禁,乃妄汗利以奪其津液,內熱躁煩,轉屬陽明,明矣。夫當其在各經之時,實有三者之不同,及其既已入腑,一熱實不大便而已,豈可因是而分三治。經於敘列其由之下。蓋入腑而猶有他經未盡之證。則太陽篇中,桂枝柴胡諸條,已詳言之。
若止屬入腑,而有上中下微甚之分,則當如後所列三承氣以分別施治。故不重言湯劑,政見未可以一法擬也。)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。(邪入陽明,熱毒留結則胃家為實。華佗曰:熱毒入胃,要須下之,不可留於胃中,是知邪在陽明,為胃家實也。健曰:陽明有在經在腑之分。
邪傳入經,即曰胃實,猶當解肌以泄之。元化所云要須下去者,此邪已入腑,必譫語舌焦,燥矢結聚,腹實拒按之證,方可下也。若下早多變。)
問曰:何緣得陽明病?答曰:太陽病,發汗,若下,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,不更衣,內實,大便難者,此名陽明也。(本太陽病不解,因汗、利小便,亡津液,胃中乾燥,太陽之邪入腑,轉屬陽明。古人登廁必更衣,不更衣者,謂不大便,則胃中物不得泄,故內實。
胃無津液,加之畜熱,大便則難,為陽明裡實。健曰:此在不更衣三字,為裡實屎燥,與調胃承氣湯下之,以轉其燥。)問曰:陽明病,外證云何?答曰: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(陽明病,為邪入腑也。邪在表,身熱,汗出而惡寒;邪既入腑,則表證已罷,故不惡寒,但身熱汗出而惡熱也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證治第八
問:陽明病分為太陽陽明、正陽陽明、少陽陽明,是什麼原因?
答:太陽陽明是因脾失約束所致。(陽明屬胃。邪氣從太陽經傳入胃腑,稱為太陽陽明。經典提到:太陽病若經吐、下、發汗等治療後,出現微煩、小便頻數、大便乾硬,可用小承氣湯,即太陽陽明脾約證。)
正陽陽明則是胃腑實熱。(邪氣直接由陽明經傳入胃腑,稱為正陽陽明。經典指出:陽明病脈遲,雖汗出卻不惡寒,但身體沈重、短氣、腹滿而喘,若兼輕微發熱,表示病邪欲解,可攻里;若手足不斷汗出,表明大便已硬,宜用大承氣湯,此即正陽陽明胃腑實熱。)
少陽陽明是因發汗或利小便後,胃中津液耗損,導致燥熱內結、大便困難。(邪氣從少陽經傳入胃腑,稱為少陽陽明。經典提到:傷寒脈弦細、頭痛發熱屬少陽。少陽證不可發汗,誤汗則譫語,邪入胃腑即少陽陽明。宇泰補充:太陽陽明適用調胃承氣湯,故附證於太陽篇;正陽陽明用大承氣湯;少陽陽明用小承氣湯,但因少陽忌汗下,需減去芒硝等峻藥,少量使用。另有觀點認為,太陽陽明可用脾約丸,少陽陽明也可用大柴胡湯。)
觀子分析:三陽陽明皆屬胃熱便結,但因邪氣來源不同而分三類。太陽病初期若脾能正常輸布津液,則陰陽調和、邪隨汗解;若脾失約束,邪傳入腑,即太陽陽明脾約。正陽陽明是陽明本經邪氣入腑成實;少陽陽明則因誤治耗津,轉為燥實。雖三者入腑後均表現為熱結便秘,但因兼證不同,治法需依三承氣湯區別,而非一概而論。
陽明病本質是胃腑實熱。(邪入陽明,熱毒結聚於胃腑則成實。華佗認為:熱毒入胃必須攻下,不可滯留。健指出:陽明病有經證、腑證之分,邪在經時雖稱胃實,仍宜解肌透邪;唯有見譫語、舌焦、燥屎結聚、腹硬拒按等腑實證,方可下之,過早攻下易生變證。)
問:陽明病如何形成?
答:太陽病發汗、攻下或利小便後,津液耗傷,胃中乾燥,邪轉屬陽明,致不排便(古人稱“不更衣”)、內實、大便難,即為陽明病。(太陽病未解,因誤治亡津,胃燥邪入,轉屬陽明。不更衣指不大便,胃中糟粕不得排出,故內實;津虧熱熾,大便困難,屬陽明裡實。健補充:此種“不更衣”為燥屎內結,宜用調胃承氣湯通下轉燥。)
問:陽明病的外在表現?
答:身熱、自汗出、不惡寒、反惡熱。(陽明病為邪入胃腑。邪在表時,身熱汗出伴惡寒;入腑後表證消失,故不惡寒,僅見身熱汗出、惡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