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20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20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健曰:就此論治方中,應除參桂為穩,以其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,胃與胸相接,此邪未必為寒,況腹中痛,欲嘔吐者,豈宜溫補之品歟。)
傷寒八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不嘔不渴,脈浮虛而澀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(傷寒與中風,至七八日再經之時,則邪氣多在裡,身必不苦疼痛。今日數多,復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者,風濕相搏也。煩者,風也。身疼不能轉側者,濕也。經曰:風則虛浮。
《脈經》曰:脈來澀者,為病寒濕也。不嘔不渴,里無邪也。脈得虛浮而澀,身有疼煩,知風濕但在經也。與桂枝附子湯,以散表中風濕。健曰:傷寒八九日,不嘔不渴,脈虛浮而澀,想因無汗,故風寒濕之氣,皆未能散。桂枝附子湯雖能祛風逐寒,而不能除濕,何不用桂麻各半湯,加蒼朮以除濕,當歸以和營衛為當。)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。
(桂枝發汗走津液。此小便利,大便硬為津液不足,故去桂枝加朮。)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(風則傷衛,濕流關節,風濕相轉,兩邪亂經,故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也。
風勝則衛氣不固,汗出短氣,惡風不欲去衣,為風在表;濕勝則水氣不行,小便不利,此身微腫,為濕外薄也。與甘草附子湯,散濕固衛。《活人》:杏仁湯。健曰:此有似雜證之周痹,風寒濕三氣合致。甘草附子湯,恐未對病,而反助熱。不如海藏神術,加羌獨二活、木瓜、木通、靈仙之妙。
)
傷寒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(浮為在表,滑為在裡。表有熱,外有熱也;里有寒,邪氣傳裡也。以邪未入腑,故止言寒。如瓜蒂散證云:胸中有寒是矣,與白虎湯以解內外之邪。亮宸:浮者,表脈也。肺最為表,與太陽氣合,表熱炎於肺,脈所以滑,滑為陽邪也。
里有寒,胃腑屬裡,胃腑之裡無熱也。不渴為液未竭,故止用白虎清熱而不加參耳。健曰:此條若非註解有理,否則里有寒,而可用白虎者乎。然裡寒二字,必是誤文。脈訣云:浮滑風痰,古人以滑為寒,究非通論,而白虎亦非治痰之劑。)傷寒脈結代,心動悸,炙甘草湯主之。
(結代之脈,動而中止能自還者,名曰結;不能自還者,名曰代。由氣血虛寒,不能相續也。心中悸動,知真氣內虛也。與炙甘草湯,益虛補血氣,而復脈。健曰:脈以血為榮。此證似傷寒汗出將解之象,蓋因汗多,消耗心液而然,則炙甘草湯可與之。若初起未經汗,而現此象,必寒甚傷營,血泣不行於脈,故結且代也。
心悸動,似畏寒惕惕,陽氣內怯,營衛不能發越之狀,當以桂麻合當歸四逆散通之。)
白話文:
關於這個篇章所討論的治療方法,應該將方劑中的人參和桂枝去除比較穩妥,因為病人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胃與胸部相連,這種邪氣未必是寒邪,況且病人腹痛,想嘔吐,怎麼適合使用溫補的藥物呢?
如果傷寒已經過了八九天,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,導致身體疼痛煩躁,不能自己轉動身體,不嘔吐也不口渴,脈象浮虛而澀,這時應該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。(如果傷寒或中風到了七八天之後再次發作,邪氣多半已經進入體內,身體應該不會感到疼痛。今天又出現很多次這種情況,並且身體疼痛煩躁,不能自己轉動身體,這是因為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所致。煩躁是風邪引起的,身體疼痛不能轉動是濕邪引起的。古籍說:風邪會使脈象虛浮。《脈經》也說:脈象澀是寒濕病的表現。病人不嘔吐也不口渴,說明體內沒有邪氣。脈象虛浮而澀,身體疼痛煩躁,可以判斷風濕邪氣只是停留在經絡。使用桂枝附子湯可以驅散體表的風濕邪氣。有人認為,傷寒八九天,病人不嘔吐也不口渴,脈象虛浮而澀,可能是因為沒有出汗,所以風寒濕邪都無法散去。桂枝附子湯雖然可以祛風驅寒,但不能除濕,為什麼不用桂麻各半湯,再加入蒼朮來除濕,並用當歸來調和營衛呢?)。如果病人大便硬結,小便正常,就應該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來治療。 (桂枝會發汗,使體液流失。這裡小便正常,大便硬結,說明津液不足,所以要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。)
如果風濕搏擊,導致關節煩躁疼痛,抽痛不能伸屈,靠近時疼痛加劇,出汗,呼吸短促,小便不利,怕風不想脫衣服,或者身體輕微浮腫,就應該使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(風邪會損傷衛氣,濕邪流竄到關節,風濕互相轉化,兩種邪氣擾亂經絡,所以關節才會煩躁疼痛,抽痛不能伸屈,靠近時疼痛加劇。風邪勝過濕邪,就會導致衛氣不固,出汗,呼吸短促,怕風不想脫衣服,這是風邪在體表的表現;濕邪勝過風邪,就會導致體內水液運行不暢,小便不利,身體輕微浮腫,這是濕邪侵犯體表的表現。使用甘草附子湯可以驅散濕邪,鞏固衛氣。有人認為,這個情況很像是多種疾病合併引起的周痹,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。甘草附子湯可能不對症,反而會助長熱邪。不如使用海藏神術,再加入羌活、獨活、木瓜、木通、靈仙等藥物更好。)
如果傷寒脈象浮滑,說明體表有熱,體內有寒,這時應該使用白虎湯來治療。(脈浮說明邪氣在體表,脈滑說明邪氣在體內。體表有熱,是指體外有熱;體內有寒,是指邪氣傳入體內。因為邪氣還沒有進入臟腑,所以只說是寒。就像瓜蒂散證中所說的「胸中有寒」。使用白虎湯可以解除內外的邪氣。有人認為:脈浮是體表的脈象。肺部最靠體表,和太陽經氣相合,體表熱邪在肺部發炎,所以脈象才滑,滑是陽邪的表現。體內有寒,是指胃腑在體內,胃腑的內部沒有熱。不口渴說明體液沒有耗竭,所以只用白虎湯清熱而不加入人參。有人認為:如果沒有解釋,就很難理解體內有寒,卻可以使用白虎湯的道理。這裡的「裡寒」兩個字一定是誤寫。脈訣說:脈浮滑是風痰的表現,古人認為滑是寒的表現,但這並不是普遍的說法,而且白虎湯也不是治療痰的藥物。)
如果傷寒脈象結代,並且心悸,就應該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。(脈象動而中止,但可以自己恢復的叫結脈,不能自己恢復的叫代脈。這是因為氣血虛寒,不能夠連續運行。心中悸動,說明真氣內虛。使用炙甘草湯可以補益虛弱的氣血,恢復脈象。有人認為:脈是靠血來滋養的。這種情況像是傷寒汗出即將痊癒的表現,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,消耗了心液所導致的,所以可以使用炙甘草湯來治療。如果是剛剛開始發病,還沒有出汗就出現這種情況,一定是寒邪非常嚴重,損傷了營血,血液不能在脈中運行,所以才會出現結脈和代脈。心悸,像怕冷發抖,是陽氣內虛,營衛之氣不能發散的表現,應該使用桂麻合當歸四逆散來疏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