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9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
兼善:用藥有遲速之誤,故設法以防備也。法有防備不盡者,則著方以拯救也。如此條,乃仲景設法以防備也。前二條,及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則著方以拯救也。夫白虎專治大煩大渴,古人設法之意,惟恐表證未罷,而輒用之,治有太速之弊。若背惡寒,及時時惡風二證,其煩渴已甚,非白虎不能遏也。

必俟表邪俱盡,未免太遲之愆,此乃法之防備不盡者,故著方以拯救也。不著方,必然違法,此方法之妙,所以不可偏廢也。健曰:脈浮發熱無汗,表不解,不渴者,宜麻黃湯,而不可與白虎,人所知也。成注云:渴者,宜五苓散。人所不解也,熱而無汗,若渴,是表邪已入陽明,津液為熱所迫,故渴也。

何可用五苓之辛溫,以燥之,必致更渴增劇。文無是句,而成氏臆見加此,若後人信之,必誤蒼生矣。不得不為指出。)

太陽少陽並病,心下硬,頸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肺俞,慎勿下之。(心下硬而眩者,少陽也。頸項強者,太陽也。刺大椎肺俞,以瀉太陽之邪,以太陽之脈挾脊故爾。太陽為在表,少陽為在裡,明是半表半裡。前第六證云不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是發汗攻太陽,則少陽之邪益甚,干胃,故發譫也。

此云慎勿下之,攻少陽,則太陽之邪乘虛入里,必作結胸。經曰:太陽少陽並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。宇泰:小柴胡加桂湯。觀子:此與前證相似,而無冒無時如結胸,邪既稍輕,故刺肺俞,瀉太陽之經也。然前曰不可發汗,此曰慎勿下,皆互言以見意,而前之不可下,此之不可汗,瞭然言外矣。

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(太陽陽明合病,自下利,為在表,當與葛根湯發汗。陽明少陽合病,自下利,為在裡,可與承氣湯。此太陽少陽合病,自下利,為在半表半裡,非汗下所宜,故與黃芩湯以和解半表半裡之邪。嘔者,胃氣逆也,故加半夏生薑以散逆氣。

宇泰:下利而頭痛胸滿,或口苦咽乾,或往來寒熱,其脈大而弦,是也。此表實裡虛,熱漸攻裡,故自利,若兼痰飲,則嘔。)

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(濕家下後,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是邪氣入里,而為下熱上寒也。此傷寒邪氣傳裡,而為下寒上熱也。胃中有邪氣,使陰陽不交,陰不得升而獨治於下,為下寒,腹中痛,陽不得降而獨治於上,為胸中熱,欲嘔吐,與黃連湯,升降陰陽之氣。觀子:胸中熱者,陽邪也;胃中邪氣者,陰邪也。

腹中痛,且嘔吐者,陽欲降而不得降,陰欲升而不得升也。此邪正不得交通,陰陽互格可知矣。與黃連分理其寒熱,而陰陽靡不和同矣。太陽病,從表,則不當有腹痛證。然有里挾虛寒者,有邪己傳之裡者,有寒熱相摶於中者,以其病處方起,而非專屬他經之可比也,故遂出太陽篇中耳。

白話文:

關於用藥的時機和方法

用藥有快慢的錯誤,所以設立方法來預防。方法有不能完全預防的情況,就制定藥方來補救。就像這條文,是張仲景設立方法來預防的。前面兩條文說,如果吐或瀉後,七八天病都沒好,就制定藥方來補救。白虎湯專門治療嚴重煩躁口渴的症狀,古人設立方法的意思,是擔心表證還沒解除就貿然使用,導致治療太快的弊端。如果背部怕冷,或是時常怕風這兩種症狀出現,即使煩躁口渴很嚴重,也只有白虎湯能抑制。

一定要等到表邪完全解除才用藥,又恐怕太慢了,這就是方法不能完全預防的情況,所以制定藥方來補救。如果不制定藥方,就一定會違背用藥原則,這個方法的巧妙之處,就是不能偏廢任何一方。有人說:脈象浮,發熱無汗,表證還沒解除,不口渴的,應該用麻黃湯,而不能用白虎湯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。有人註解說:口渴的,應該用五苓散。這是人們不理解的。發熱無汗,如果口渴,是表邪已經進入陽明經,津液被熱逼迫,所以口渴。

怎麼可以用五苓散這種辛溫的藥來燥乾它呢?這樣必定會導致口渴更加嚴重。原文沒有這句話,而是註解的人自己臆測加上去的,如果後人相信它,必定會誤害百姓。不得不指出來。

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

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出現,心下(胃脘部)覺得硬,脖子僵硬,而且頭暈,應該針刺大椎穴和肺俞穴,千萬不能用瀉下的方法。(心下硬而且頭暈,是少陽病的症狀。脖子僵硬,是太陽病的症狀。針刺大椎穴和肺俞穴,是為了洩太陽經的邪氣,因為太陽經的脈絡沿著脊椎兩側走。太陽病在表,少陽病在裡,明顯是半表半裡的病證。前面第六條說不要發汗,發汗就會說胡話。說明用發汗的方法來攻擊太陽病,少陽經的邪氣就會更加嚴重,侵犯胃,所以會說胡話。

這裡說千萬不要用瀉下的方法,是說如果用瀉下的方法來攻擊少陽經,太陽經的邪氣就會乘虛進入體內,必定會形成結胸。經典上說:太陽和少陽同時生病,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法,就會形成結胸。有醫師認為,應該用小柴胡湯加桂枝湯。有醫師認為,這個症狀和前面的症狀相似,但沒有結胸那樣嚴重,邪氣稍微輕微,所以針刺肺俞穴,洩太陽經的邪氣。前面說不能發汗,這裡說千萬不能瀉下,都是互相補充說明,前面的症狀不能用瀉下的方法,這個症狀不能用發汗的方法,意思很明顯。

太陽和少陽合併,出現腹瀉或嘔吐

太陽病和少陽病合併出現,自己出現腹瀉,用黃芩湯治療;如果出現嘔吐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。(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,出現腹瀉,是病邪在表,應該用葛根湯發汗。陽明病和少陽病合併,出現腹瀉,是病邪在裡,可以用承氣湯瀉下。這裡說的太陽和少陽合併,出現腹瀉,是病邪在半表半裡,不適合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,所以用黃芩湯來調和半表半裡的邪氣。出現嘔吐,是胃氣上逆,所以加半夏生薑來散逆氣。

有醫師認為:如果腹瀉而且頭痛、胸悶,或口苦咽乾,或時冷時熱,脈象大而弦,就是這個症狀。這是表實裡虛,熱邪漸漸侵入體內,所以出現腹瀉,如果兼有痰飲,就會出現嘔吐。

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,腹痛嘔吐

傷寒病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疼痛,想要嘔吐,用黃連湯治療。(濕病用瀉下的方法後,舌苔像胎垢一樣,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這是邪氣進入體內,導致下熱上寒。這個傷寒病是邪氣傳入體內,導致下寒上熱。胃中有邪氣,導致陰陽不交,陰氣不能上升,只在下面,所以是下寒,腹中疼痛。陽氣不能下降,只在上面,所以胸中有熱,想要嘔吐。用黃連湯,可以升降陰陽之氣。有醫師認為:胸中熱是陽邪,胃中邪氣是陰邪。

腹中疼痛而且嘔吐,是陽氣想要下降卻不能下降,陰氣想要上升卻不能上升。這是邪氣和正氣不能正常交流,陰陽互相阻隔。用黃連湯來分理寒熱,陰陽就能夠調和。太陽病,病位在表,不應該有腹痛的症狀。但是有的情況是裡面挾雜虛寒,有的是邪氣已經傳入體內,有的是寒熱在中間互相搏鬥,因為這個病症的出現和方子的應用有關,不能單純地歸類到其他經絡,所以就放在太陽病的篇章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