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8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8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)
傷寒病,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則當解,復不解,而熱結在裡。表熱者,身熱也;裡熱者,內熱也。本因吐下後,邪氣乘虛內陷,為結熱,若無表熱而純為裡熱,則邪熱結而為實;此以表熱未罷,時時惡風。若邪氣純在表,則惡風無時;純在裡,則更不惡風。
以時時惡風,知表裡俱有熱也。邪熱結而為實者,則無大渴,邪熱散漫則渴。今雖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未為結實,邪氣散漫,熏蒸焦膈,故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。與白虎加人參湯,散熱生津。)
(亮宸:熱結在裡,熱在肺胃也。表者,經熱也;里者,胃熱也。時時惡風,熱極反見寒化,熱傷肺氣故也。引飲之為渴,舌乾燥,謂無津液也。煩者,熱甚也,欲飲水至數升,渴之極矣,非人參石膏焉能救之。健曰:若吐下後,大渴,時時惡風,欲水,裡熱之證悉具,方與人參白虎是也。
然但治其渴煩,而未治其惡風,亮宸謂熱極反見寒化,此只可與雜證論,不可與傷寒言也。況惡風不同惡寒,此雖吐下後,而未得汗,則表邪未解,不能全歸裡熱。故時時惡風,方中宜加蘇葉、杏仁為妥。)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無大熱,謂身無大熱也。
口燥渴心煩者,當作陽明病。然以背微惡寒,為表未全罷,所以屬太陽也。背為陽,背惡寒,口中和者,少陰病也,當與附子湯。今口燥渴,背雖惡寒,此里也,則惡寒亦不至甚,故云微惡寒。與白虎湯和表散熱,加人參,止渴生津。吳氏:或問白虎湯,仲景以表不解,不可與。
今時時惡風,背微惡寒,此有表,而以白虎主之,何也?蓋石膏辛寒,解足陽明本經之熱,蒸蒸發熱,潮熱,表裡皆熱,舌燥煩渴之聖藥也。且時時者,時或惡風,而不常也。背微惡者,但覺微寒,而不甚也。所有熱甚燥渴,用之無礙。若失表證,惡寒常在,背上惡寒,而不燥渴者,不可用也。
又太陽經發熱,渴無汗者,不可與之;但汗後脈洪大,而渴者,則可與也。如陰經傷寒,面赤煩躁,身熱與冒虛噁心,大便不實,脈弱食少,無大熱者,切不可用也。如誤用之,傾危可立而待。亮宸:上言表裡熱,此何以言無大熱,謂身不甚熱,而肺胃熱也,視前證為稍深矣。
背微惡寒者,亦熱傷肺氣,故也。)傷寒脈浮發熱,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自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脈浮,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。不渴者,宜麻黃湯;渴者宜五苓散,非白虎所宜。大渴欲水,無表證者,乃可與白虎加人參湯,以散表熱。臨病之工,大宜精別。
白話文:
傷寒病,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後,七八天還沒好,熱邪就結在身體內部,導致表裡都有熱,時常感到怕風,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而且煩躁,想要喝好幾升的水,這種情況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(如果嘔吐或腹瀉後,七八天應該會好轉,但如果沒好,就是熱邪結在體內。表熱指的是身體發熱,裡熱指的是內在發熱。本來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後,邪氣趁虛侵入體內,形成熱結。如果沒有表熱而純粹是裡熱,那就是邪熱結聚而變得實在;這裡說有表熱沒退,所以才會時時怕風。如果邪氣單純在表,就會一直怕風;如果純粹在裡,就不會怕風。
從時時怕風可以知道,表裡都有熱。邪熱結聚而變得實在,就不會非常口渴,邪熱散漫才會口渴。現在雖然熱邪結在體內,但表裡都有熱,還沒有結成實在的狀態,邪氣散漫,熏蒸到橫膈膜,所以才會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而且煩躁,想喝很多水。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,可以散熱並產生津液。)
(亮宸認為:熱邪結在體內,熱在肺和胃。表是指經絡的熱,裡是指胃的熱。時時怕風,是熱到極點反而出現寒冷的表現,是熱傷肺氣的緣故。引水是因為口渴,舌頭乾燥表示沒有津液。煩躁是因為熱邪太盛,想喝好幾升的水,是口渴到了極點,除了人參和石膏,沒有其他藥能救治。健說:如果吐瀉後,出現非常口渴、時時怕風、想喝水等症狀,都是裡熱的表現,就應該用人參白虎湯。
但是,這樣只是治療口渴和煩躁,沒有治療怕風的症狀,亮宸說熱到極點反而出現寒冷表現,這種說法只能用在雜病,不適用於傷寒。而且怕風和怕冷不一樣,雖然經過嘔吐和腹瀉,但還沒有發汗,所以表邪還沒解除,不能完全歸為裡熱。所以出現時時怕風,藥方中應該加入蘇葉、杏仁才比較妥當。)
傷寒病,沒有發高燒,只是口乾舌燥、心煩,背部稍微怕冷,這種情況也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(沒有發高燒,指的是身體沒有發高燒。
口乾舌燥、心煩,應該屬於陽明病。但因為背部稍微怕冷,表示表邪還沒完全解除,所以屬於太陽病。背部是陽,背部怕冷,而且口中不渴,那是少陰病,應該用附子湯。現在口乾舌燥,雖然背部怕冷,但這是裡熱引起的,所以怕冷的程度不會太嚴重,所以說「稍微怕冷」。用白虎湯可以調和表邪並散熱,加上人參,可以止渴並產生津液。吳氏說:有人問白虎湯,仲景認為表邪沒解除,不能使用。
現在時時怕風,背部稍微怕冷,這表示有表邪,為什麼要用白虎湯呢?因為石膏味辛性寒,可以解除足陽明經的熱,對於發熱、潮熱,表裡都有熱,舌頭乾燥、煩躁、口渴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。而且「時時」表示偶爾怕風,不是一直怕風。「稍微怕冷」表示只是感覺稍微怕冷,不是很嚴重。只要有熱邪、乾燥、口渴等症狀,使用白虎湯就沒有問題。如果沒有表證,一直怕冷,背部怕冷而且不口渴,就不能用白虎湯。
還有,太陽經發熱,口渴而且沒有汗,不能用白虎湯;但如果發汗後脈象洪大而且口渴,就可以用。如果是陰經傷寒,面色發紅、煩躁、身體發熱而且頭暈噁心,大便不成形,脈象虛弱、食慾不振,沒有發高燒,就絕對不能用白虎湯。如果誤用,病情可能會立即惡化。亮宸說:前面說表裡都有熱,這裡為什麼說沒有發高燒呢?指的是身體沒有發高燒,但肺和胃有熱,比起之前的症狀稍微嚴重一些。
背部稍微怕冷,也是因為熱傷肺氣的緣故。)
傷寒病,脈象浮動、發熱而且沒有汗,表邪沒有解除,不能用白虎湯。如果口渴想喝水,而且沒有表證,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(脈象浮動、發熱而且沒有汗,表示表邪沒有解除。不口渴的話,應該用麻黃湯;口渴的話,應該用五苓散,不適合用白虎湯。非常口渴而且沒有表證,才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,來散表熱。醫生在診斷時,一定要仔細分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