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7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7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《內經》曰:從外之內,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,而後調其內。《活人》:大抵結胸與痞,皆應下,然表未解者,不可攻也。觀子:病在表反下之,邪陷下則痞,然有雖經大下成痞,而表邪仍在者,亦須先解表,乃治痞也。惡寒者,表也,夫既屬表邪,發汗,治不為逆,是以雖經發汗,表邪不為之衰也。
治痞,用大黃黃連者,外證未除,其痞結者,熱邪耳,又無下利完穀、裡虛諸證,故惟以苦寒之品,入心除熱也。)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(傷寒發熱,寒已成熱也。汗出不解,表和而里病也。吐利心腹濡軟為虛,嘔吐而下利,心腹痞硬者,是裡實也,與大柴胡湯以下里熱。
觀子:傷寒發熱,得汗當解。不解者,非表病,而里病,熱氣內蒸,津液外走也。熱越汗出,不當吐利,津液內外亡損,證得心下痞硬,下除裡實為急。陽明病,發熱汗出多者,急下之,即此類矣。然發熱為邪在表,下利為邪在裡,嘔吐自汗痞硬,為邪在半表半裡,則柴胡湯,仍不可少,故亦以大柴胡湯,兼而行之。
)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,不得息者,此為腰有寒也。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(病如桂枝證,謂發熱汗出惡風,言邪在表也。頭痛項強,為桂枝證具。若頭不痛,項不強,則邪不在表,而傳裡也。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今寸脈微浮,則邪不在表,亦不在裡,而在胸中也。
胸中與表相應,故知邪在胸中,猶如桂枝證,而寸脈微浮也。因胸中痞硬,上衝咽喉不得息,知寒邪客於胸中,而不在表也。《千金》曰:氣浮上部,填塞心胸,胸中滿者,吐之則愈,與瓜蒂散,以吐胸中之邪。觀子:因是太陽中風,故發熱自汗,如桂枝證,病不在經,故頭不痛,項不強,痞硬至沖咽喉不得息者,寒邪全窒塞於膈以上也。胸中去表不遠,故寸脈應以微浮,瓜蒂散引而越之之義也。
華元化曰:傷寒四日在胸,宜藜蘆丸、瓜蒂散吐之,其即此類乎。健曰:此言寸微浮,為邪在胸中,只應痞滿,乃無形之氣,按之不痛也。痞而硬者,必拒按。如拒按者,又當究其關脈沉實與否。倘關脈沉實而數,舌現黃胎,是不但表邪入里成痞,且有形之物停滯,非特吐之,並可消之,亦不可不辨也。)病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,入陰筋者,此名臟結,死。
(素有宿昔之積,結於脅下為痞。今因傷寒邪氣入里,與宿積相助,使臟之真氣,結而不通,致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,入陰筋者,死。觀子:臟結曰難治,本危證也。若去太陰,而且入少腹陰筋,肝腎之地,如斯之臟結,安得不死乎。然以脅痞連臍旁,其邪遂深,則舊疾安可輕視哉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疾病從外向內發展,當體內病邪盛時,要先治療體表,然後再調理體內。《活人》書中提到:大體來說,結胸和痞證都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但是如果體表病邪還沒解除,就不能用瀉下法。我認為,如果病在體表卻反而使用瀉下法,邪氣就會陷入體內而形成痞證。然而,也有即使經過瀉下而形成痞證,但體表病邪仍然存在的情況,這種情況也必須先解除體表病邪,然後再治療痞證。如果出現怕冷的症狀,這表示病邪在體表。既然是體表的病邪,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就不是錯誤的。因此,即使經過發汗,體表的病邪也不會因此而減弱。
治療痞證使用大黃黃連,是因為體表症狀還沒解除,而痞證屬於熱邪所致,而且也沒有出現腹瀉不止、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等裡虛的症狀。所以,只能使用苦寒的藥物,來清除心下的熱邪。如果傷寒發熱,出汗後仍然不退燒,而且心下痞硬,嘔吐又腹瀉,這時候就應該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(傷寒發熱,說明寒邪已經轉化為熱邪;出汗卻不能退燒,說明體表已經和解,但體內卻生病了。嘔吐腹瀉,如果心腹是柔軟的,那是虛證;嘔吐腹瀉,但心腹卻痞硬,這是裡實證,要用大柴胡湯來瀉下體內的熱邪。)
我認為,傷寒發熱,如果出汗就應該痊癒。如果出汗後沒好,就不是體表的病,而是體內的病。這是因為熱氣內蒸,導致津液向外流失。熱邪往外走,以汗的形式排出,正常情況下不應該有嘔吐或腹瀉。如果津液內外都損失,就會出現心下痞硬的症狀,這時候要趕緊瀉下,排除體內的實邪。陽明病發熱並且大量出汗的,要趕緊用瀉下法治療,就是屬於這種情況。然而,發熱表示病邪在體表,腹瀉表示病邪在體內,嘔吐、自汗和痞硬,表示病邪在半表半裡,這時候柴胡湯還是不可或缺的,所以也要用大柴胡湯來兼顧治療。
如果病像桂枝證,有發熱、出汗、怕風等症狀,但是頭不痛、脖子不僵硬,而且寸脈只是稍微浮一點,胸中卻痞硬,氣向上衝到咽喉,導致呼吸困難,這是因為腰部有寒邪。應該用吐法來治療,可以使用瓜蒂散。(病像桂枝證,指的是發熱、出汗、怕風,說明病邪在體表。頭痛、脖子僵硬是桂枝證的典型症狀。如果頭不痛、脖子不僵硬,說明病邪不在體表,而是傳入體內。脈浮表示病邪在體表,脈沉表示病邪在體內,現在寸脈只是稍微浮一點,說明病邪不在體表,也不在體內,而是在胸中。
胸中與體表相應,所以知道病邪在胸中,就像得了桂枝證一樣,但是寸脈只是稍微浮一點。因為胸中痞硬,氣向上衝到咽喉,導致呼吸困難,知道寒邪停留在胸中,而不是在體表。《千金方》說:氣浮於上部,堵塞心胸,胸中滿悶的,用吐法就能痊癒,可以使用瓜蒂散,把胸中的邪氣吐出去。我認為,因為是太陽中風,所以會發熱自汗,像桂枝證一樣。但病不在經絡,所以頭不痛,脖子也不僵硬,痞硬到衝到咽喉,導致呼吸困難,是因為寒邪完全堵塞在膈膜以上。胸中離體表不遠,所以寸脈才會有輕微的浮,瓜蒂散是用來引導邪氣向上排出的。
華元化說:傷寒四天病邪停留在胸中,應該用藜蘆丸、瓜蒂散吐出,大概就是指這種情況。我認為,這裡說的寸脈輕微浮,是因為病邪在胸中,應該只有痞滿的感覺,這是無形之氣,按壓不會疼痛。如果痞硬而且按壓拒絕,就一定要探究關脈是沉實還是不沉實。如果關脈沉實而且跳動很快,舌頭出現黃色的舌苔,這不僅是體表邪氣進入體內形成的痞證,而且還有有形之物停滯在體內,不僅要用吐法,還可以消散。這些情況也要辨別清楚。如果肋骨下原本就有痞塊,連到肚臍旁邊,疼痛牽引到小腹,甚至進入陰部,這就叫做臟結,是會死人的。
(原本就積存的病邪,結在肋骨下形成痞塊。現在因為傷寒的邪氣進入體內,與舊疾互相作用,使臟腑的真氣凝結不通暢,導致連在肚臍旁邊,疼痛牽引到小腹,甚至進入陰部,這是會死人的。我認為,臟結是很難治療的,本來就是危險的病症。如果邪氣從太陰進入,而且進入小腹和陰部,這是肝腎的部位,這樣的臟結,怎麼可能不死呢?而且肋骨下的痞塊連到肚臍旁邊,說明病邪已經深入了,那麼舊疾是不可輕視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