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6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6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有由下焦者,腎主禁固,腎虛滑脫也。既在下焦,非崇上之可已,法淮澀劑,止而收之。)傷寒吐下後發汗,虛煩,脈甚微,八九日,心下痞硬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。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痞。(傷寒吐下後發汗,則表裡之氣俱虛,虛煩,脈甚微,為正氣內虛,邪氣獨在。
至七八日,正氣當復,邪氣當罷,而心下痞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者,正氣內虛而不復,邪氣留連而不去。經脈動惕,經絡之氣虛極,久則熱氣還經,必成痿弱。宇泰:或用真武湯,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。)傷寒發汗,若吐若下,解後,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(大邪雖解,已曾發汗吐下,胃氣弱而未和,虛氣上逆,故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,與旋覆代赭石湯,降虛氣而和胃。南陽:有是證,其人或咳逆氣虛者,先服四逆湯。胃寒者,先服理中丸,次服旋覆代赭石湯。觀子:邪氣已從汗下而解,或曰解後,但病後中氣大虛,肺金失職,肝無所畏,得以上逆,噫而痞結。然此非表邪入里之痞,乃濁痰逆氣未理之痞也。
故主旋覆代赭石湯以治。)
下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。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(前第三卷中十六證云:發汗後,不可更行桂枝湯。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為與此證治法同。汗下雖殊,既不當損正氣則一,邪氣所傳既同,遂用一法治之。經所謂若發汗,若下,若吐後,是矣。)
太陽病,外證未除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(外證未除而數下之,為重虛其里,邪熱乘虛而入,裡熱,遂利不止而心下痞。若表解而下利,心下痞者,可與瀉心湯。若不下利,表不解,而心下痞者,可先解表,而後攻痞。
以表裡不解,故與桂枝人參湯,和里解表。士材:既云桂枝證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與葛根黃芩黃連湯,此又與桂枝人參湯,二證俱以表不解而下之成利,何用藥有溫涼之異?蓋二證雖同是內虛熱入,挾熱遂利,而脈證不同,故用藥有別。且前證但曰下之,此曰數下之;前證但曰下利,此曰利不止,兩論味之即有虛實之分矣。
兼善:大柴胡湯,瀉也;桂枝人參,補也,何為皆治下利心下痞硬?曰此非裡實,乃下之早,因作痞,裡虛協熱,遂利也。觀成氏注若表解云云,夫傷寒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下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痞硬雖同,而虛實有異,故用藥有攻補之別也。健曰:痞硬虛實,當察按之痛不痛分,而行補瀉之劑,並探舌苔燥滑,脈之大小,厥無貽誤。
)傷寒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,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,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(大下後,復發汗,則表裡之邪當悉已。此心下痞而惡寒者,表裡之邪俱不解也。因表不解而下之,為心下痞,先與桂枝湯解表,表解,乃與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。
白話文:
如果病症是從下焦開始的,那是因為腎臟無法固攝,導致腎虛滑脫。既然病在下焦,就不能用向上提升的方法來治療,應該用收澀的藥物來止住滑脫。
如果傷寒病透過嘔吐、瀉下後又發汗,出現虛弱煩躁、脈象微弱,經過八九天後,心下感覺痞塞,脅肋疼痛,氣向上衝到咽喉,並且有頭暈眼花的現象,身體肌肉還會不由自主地跳動,這樣的情況拖久了就會形成痞塞。這是因為傷寒病透過嘔吐、瀉下後又發汗,導致身體的表裡之氣都虛弱,出現虛弱煩躁、脈象微弱的現象,是正氣內虛,邪氣獨存的表現。
到了七八天,正常情況下正氣應該恢復,邪氣應該消退,但是如果出現心下痞塞、脅肋疼痛、氣向上衝到咽喉、頭暈眼花,這就表示正氣內虛而沒有恢復,邪氣仍然停留在體內。身體肌肉不由自主地跳動,是經絡之氣虛弱到極點的表現,時間久了,熱邪就會深入經絡,最後導致痿軟無力的狀況。有人會用真武湯,或者桂枝茯苓白朮甘草湯來治療。
傷寒病發汗後,或是吐、或是瀉,病症解除後,如果心下痞塞,並且有打嗝的現象無法消除,就應該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。
(雖然大的邪氣已經解除,但是因為之前發汗、嘔吐、瀉下,導致胃氣虛弱,虛弱的氣向上逆行,所以心下痞塞、打嗝的現象無法消除。用旋覆代赭石湯,可以降下虛逆的氣,調和胃氣。有人認為,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同時患者有咳嗽、氣虛的症狀,應該先服用四逆湯;如果胃寒,應該先服用理中丸,然後再服用旋覆代赭石湯。有人認為,邪氣已經透過發汗或瀉下來解除,但病後中氣大虛,肺的功能失常,肝沒有受到約束,所以會向上逆行,出現打嗝和痞塞。然而這並不是表邪進入體內的痞塞,而是因為痰濁逆氣沒有調理而引起的痞塞,所以用旋覆代赭石湯來治療。)
瀉下後,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。如果出現汗出並且喘氣,但是沒有明顯發熱的症狀,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治療。(前面提過,發汗後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。汗出而且喘氣,但是沒有明顯發熱,表示和這個證狀的治療方法相同。雖然發汗和瀉下的方法不同,但都不應該損傷正氣,邪氣傳遞的途徑相同,所以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治療。這就如同經文所說的,如果發汗、如果瀉下、如果嘔吐後都是一樣的道理。)
如果太陽病的外在症狀還沒有解除,就多次使用瀉下的方法,會導致邪熱和體內正氣相搏而引起腹瀉。如果腹瀉不止,心下痞塞,並且表裡症狀都沒有解除,就應該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。(外在症狀還沒有解除就多次使用瀉下的方法,會嚴重虛耗體內,邪熱會趁虛而入,導致體內產生熱,腹瀉不止並且心下痞塞。如果外在症狀已經解除而出現腹瀉、心下痞塞,可以用瀉心湯;如果沒有腹瀉,外在症狀也沒有解除,卻出現心下痞塞,就應該先解除外在症狀,然後再治療痞塞。
因為表裡症狀都沒有解除,所以使用桂枝人參湯,來調和體內並解除外在症狀。有人認為,既然是桂枝證,醫生卻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腹瀉不止,用葛根黃芩黃連湯;而這裡又用桂枝人參湯,這兩種情況都是因為外在症狀沒有解除就用瀉下而導致腹瀉,為什麼用藥會有溫涼的區別呢?這是因為雖然兩種情況都是體內虛弱、熱邪入侵,導致腹瀉,但是脈象和症狀不同,所以用藥也有所區別。而且之前只是說“瀉下”,這裡說的是“多次瀉下”;之前只是說“腹瀉”,這裡說的是“腹瀉不止”,仔細分析就能發現虛實的區別了。
有人認為,大柴胡湯是瀉的方法,而桂枝人參湯是補的方法,為什麼都能治療腹瀉和心下痞塞呢?那是因為這種情況並不是體內實熱,而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痞塞,體內虛弱,邪熱趁虛而入,導致腹瀉。傷寒病發燒、出汗卻沒有解除,出現心下痞塞、嘔吐和腹瀉,雖然都有痞塞的症狀,但是虛實不同,所以用藥有攻補之別。還有人認為,痞塞是虛還是實,應該觀察按壓時是否疼痛來區分,進而選擇補或者瀉的藥物,同時還要觀察舌苔是乾燥還是濕潤,脈象是粗大還是細微,謹慎地診斷,不要產生錯誤。)
傷寒病大量瀉下後,又發汗,出現心下痞塞和怕冷的現象,這是因為外在症狀還沒有解除,不可以先治療痞塞,應該先解除外在症狀,外在症狀解除後,才可以治療痞塞。解除外在症狀應該用桂枝湯,治療痞塞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(大量瀉下後又發汗,體內的表裡邪氣應該都已經解除。出現心下痞塞和怕冷的現象,表示表裡邪氣都沒有解除。因為外在症狀沒有解除就用瀉下的方法,導致心下痞塞,應該先用桂枝湯解除外在症狀,外在症狀解除後,再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痞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