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4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4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故不復列湯劑,而但詳其難治之狀也。)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(心下硬,按之痛,關脈沉者,實熱也。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虛熱也。大黃黃連湯,以導其虛熱。甫陽:結胸與痞,關脈須皆沉。若關脈浮者,必大黃黃連瀉心主之。
若脈浮,則結熱,故三黃以瀉肝也。士材:結言胸,痞言心下;結言按之硬,痞言按之濡;結言寸浮關沉,痞不言寸,但曰關上浮,可以明二病之分矣。觀子:按之濡,則為虛邪;關上浮者,去表未遠,故瀉心以勝其虛熱,而痞自去。健曰:結胸,結於膻中地位之下,故脈寸浮關沉。
寸浮,則上焦之熱勢浮也。關沉,是胸中邪結,中焦之氣塞不通,故關沉也。痞則否塞於心之下,胃之上,故脈但關上浮,是邪氣不能下舒,而獨上壅之故。故治結胸,以三陷胸;治痞,以五瀉心。雖曰腎心,實瀉其脾胃之邪,以疏通其窒塞也。)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(心下痞者,虛熱內伏也。惡寒汗出者,陽氣外虛也。與瀉心湯攻痞,加附子以固陽。觀子:痞而表不解,汗出惡寒者,實也。故表解之後,宜以苦寒除痞。痞而陽不固,汗出惡寒者,虛也。故去痞之中,必兼附子益陽。健曰:汗後痞,而汗出者,為實,先解表,後治痞。此痞,而復惡寒汗出,為虛,則應附子瀉心湯矣。
)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;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(本因下後成痞,當與瀉心湯除之。若服之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為水飲內畜,津液不行,非熱痞也,與五苓散,發汗散水則愈。一方:忍之乃愈者,不飲水,則外水不入,所停之水得行,而痞亦愈也。
觀子:誤下,邪陷入星,故痞。其腸虛而熱不畜者,下利日數十行,是也。口燥煩,小便不利,熱畜而水道為之不利也,與五苓散,分利其熱邪。)傷寒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,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(胃為津液之主,陽氣之根。
大汗出後,外亡津液,胃中空虛,客氣上逆,心下痞硬。《要略》曰:中焦氣未和,不能消穀,故今噫。乾噫食臭者,胃虛而不殺穀也。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土弱不能勝水也。與瀉心湯以攻痞,加生薑以益胃。觀子:汗不至損傷中氣,則邪退正復,無下陷成痞之咎。汗解失宜,至乾噫食臭者,胃虛,食穀不化也。
脅下水氣者,土虛腰臍不利也。下利雷鳴者,腸虛無以約制也。然則汗下雖殊,其為正損邪陷則一。姜半以除逆氣,參甘以復陽氣,芩連以瀉熱氣。汗則津液亡而胸弱,故益氣扶陽是主耳。健曰:觀子詳解通暢,兼方法之微,而此劑最為工穩。)
白話文:
心下痞滿的辨證與治療(續篇)
這裡不再列出詳細的湯藥配方,而是著重說明一些難以治療的情況。
如果病人感覺心下(胃脘部)痞塞不適,按壓時感覺柔軟,而且脈象在寸關部位呈現浮象,這是虛熱引起的,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如果心下感覺硬實,按壓時疼痛,且關脈沉弱,那是實熱的表現。心下痞塞,按壓時柔軟,關脈浮起,是虛熱的表現,大黃黃連湯可以用來導出這種虛熱。
如果脈象浮起,代表熱邪結聚,可以使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等藥物來清瀉肝火。痞,指的是按壓時柔軟,結,指的是按壓時硬實;結,寸脈浮、關脈沉,痞,則不提及寸脈,只說關脈浮起,這樣可以區分這兩種病症。
按壓時柔軟的痞證,是因為虛邪停滯;關脈浮起,表示邪氣還在表淺部位,所以用瀉心湯來清除虛熱,痞滿自然會消除。結胸是指邪氣結聚在膻中穴以下的位置,所以脈象表現為寸脈浮,關脈沉。寸脈浮起,代表上焦有熱;關脈沉弱,代表胸中邪氣結聚,中焦之氣不通暢,所以關脈沉。而痞,是指邪氣堵塞在心下、胃以上的部位,所以脈象只呈現關脈浮起,代表邪氣無法向下疏散,而向上壅堵。因此,治療結胸用三陷胸湯,治療痞滿用五瀉心湯。雖然說是針對心和腎,實際上是清除脾胃的邪氣,疏通氣機的阻滯。
如果心下痞滿,而且還怕冷、出汗,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,可以用附子瀉心湯治療。心下痞滿,表示有虛熱潛伏在體內;怕冷、出汗,表示陽氣虛弱在體表。可以使用瀉心湯來消除痞滿,再加入附子來固護陽氣。痞證如果伴隨表證未解,出汗怕冷,這屬於實證。表證解除後,可以用苦寒的藥物來消除痞滿。痞證如果陽氣不足,出現出汗怕冷,這是虛證,所以在消除痞滿的同時,必須用附子來補益陽氣。如果出汗後出現痞滿,而且還出汗,屬於實證,應該先解表,再治痞。如果是出現痞滿,還怕冷出汗,屬於虛證,應該使用附子瀉心湯。
本來不應該用下法的,結果使用了下法,導致心下痞滿,此時應該用瀉心湯來消除。如果吃了瀉心湯,痞滿沒有解除,病人還出現口渴、口乾、煩躁、小便不利的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有水飲停滯,津液無法運行,不是熱性的痞滿,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,發汗利水,症狀就會緩解。還有一種情況,如果能忍住不喝水,體外的水液不進入體內,停滯在體內的水液能正常運行,痞滿也會好轉。
如果誤用下法,導致邪氣內陷,就會出現痞滿。如果腸道虛弱,熱邪沒有停留,就會出現腹瀉一天數十次。口乾煩躁,小便不利,代表體內有熱,而且影響了水分代謝。可以使用五苓散來分利水濕,清除熱邪。
如果傷寒病出汗後,病情有所緩解,但是胃部功能失調,出現心下痞硬、乾嘔、打嗝、反酸,甚至出現腐敗的食物氣味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、腹瀉等症狀,這是因為胃氣受損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。胃是產生津液和陽氣的重要器官。大汗後,體內的津液耗損,胃中虛空,導致氣機上逆,出現心下痞硬。《要略》中說:中焦氣機不和,消化功能差,所以會出現打嗝。乾嘔、反酸,代表胃虛,消化不了食物。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代表脾胃虛弱,無法制約水液的運行。可以使用瀉心湯來消除痞滿,加入生薑來補益胃氣。
如果汗出沒有損傷中氣,邪氣自然消退,正氣恢復,就不會出現邪氣內陷而導致的痞滿。如果汗解不當,導致出現乾嘔、反酸,代表胃氣虛弱,無法消化食物。脅下有水氣,代表脾虛,腰部以下不利。腹瀉、雷鳴,代表腸道虛弱,無法約束大便。儘管汗法和下法不同,但都是因為正氣受損,導致邪氣內陷。生薑和半夏可以降逆氣,人參和甘草可以恢復陽氣,黃芩和黃連可以清除熱邪。汗出後會損耗津液,導致胸部虛弱,所以扶正補陽是治療重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