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3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3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觀子:脈浮緊者當發汗,醫反下之,所以作痞也。然必緊入里,始成痞者,陰邪與陰分相結,物各從其類也。均此下之,緊入,浮不入者,前證云大下後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即此緊雖入內,浮仍不入內之類矣。曰:按之自濡,但氣痞,則不特痞輕於結胸,而氣痞復輕於但滿不痛之痞,又可知矣。
健曰:注言浮不入,緊入里,為陰邪作痞之說,文雖明而未悉入里之微。竊以為脈浮而緊,乃傷寒在表宜汗之診,因誤下之,邪乘虛陷,但有緊而無浮矣。故曰反入里則作痞。痞者,否塞不通之謂,濡而不實,非結胸拒痛之比,當與理中湯去參治之。前結胸章,及太陽與少陽並病條中,何不入此二節而茲復言之,猶有未竟者然。
其為編次失緒,明矣。)
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,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,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(下利嘔逆,里受邪也。邪在裡者,可下,亦須待表解,乃可攻之。其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不惡寒者,表已解也;頭痛心下痞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者,邪熱內畜,而有伏飲,里未和也,與十棗湯,下熱遂飲。
亮宸:下利嘔逆,有似裡寒,然其人漐漐汗出,則是水飲內結,而蒸其汗,以結聚甚堅,故亦如陽明之發作有時。但彼為熱,而此為水,所以一則潮熱,一則汗出也。頭痛者,水氣上衝也。心下痞硬,引脅下痛者,水結於心胸之間也。乾嘔者,水氣逆也;短氣者,實也;表邪已解而里結,非蕪花、大戟之毒,不足以攻之。
大棗惡甘遂,取其反激為功,亦傷胃而不至大傷意耳。觀子:中風邪方在表,不當有下利之裡證,此下利,即是水乾腸胃而然。然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未解者,一小青龍證耳。漐漐以下,正表未解,攻之之證也。故末申明之,曰此表解,里未和也。其證雖曰汗出,非風家自汗之比,蓋中諷當自汗出無時,此漐漐出而有時,故為水飲內蒸而然。
中風表未解,必惡寒,此表已解,故不惡寒,但云頭痛,亦由水畜,經絡不利而痛,非太陽病在之痛,故總曰此表解也。病既不在表,復有心下痞硬,脅痛相引之證,則知在裡者,明矣。乾嘔且短氣者,痰飲深伏於內,而未可輕除也,非十棗湯,何以逐之。)
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惡寒,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裡俱虛,陰陽氣並竭,無陽則陰獨,復加燒針,因胸煩,面色青黃,膚瞤者,難治。今色微黃,手足溫者,易愈。(太陽病,因發汗,遂發熱惡寒者,外虛陽氣,邪復不除也。因復下之,又虛其里,表中虛邪內陷,傳於心下為痞。
發汗表虛,為竭陽,下之裡虛,為竭陰。表證罷,為無陽,里有痞,為陰獨。又加燒針,虛不勝火,火氣內攻,致胸煩也。傷寒之病,以陽為主,其人面色青,膚肉瞤動者,陽氣大虛,故云難治。若面色微黃,手足溫者,即陽氣得復,故云易愈。觀子:此二證,雖是心下痞硬,然俱吐下之太過,陰陽兩損,表裡俱虛,遂成壞證。
白話文:
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如果把脈發現脈象是浮而且緊的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如果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式,就會造成胸腹部痞塞不通。但必須是緊脈的感覺進入身體內部,才會形成痞塞,這是因為陰邪和陰分相互結合,各種病邪都按照其類別聚集。同樣是用攻下方式治療,如果緊脈的感覺進入體內,但浮脈的感覺沒有進入體內,那麼就如同之前的狀況所說的,大便攻下之後,心下感覺痞塞,又怕冷,這是因為表證還沒解除。也就是說,雖然緊脈的感覺已經進入體內,但浮脈的感覺仍然沒有進入,屬於這種情況。如果用手按壓感覺濕潤柔軟,只是感到氣機痞塞,那就表示這個痞塞的程度不但比結胸輕微,而且氣機痞塞又比單純的感覺脹滿但不痛的痞塞更輕微。
張健認為:注釋說浮脈不入內,緊脈進入體內,這是陰邪造成痞塞的說法。文字雖然明白,但沒有完全說明緊脈深入體內的細微之處。我認為脈象浮而緊,是傷寒在表的症狀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因為誤用攻下,邪氣趁虛進入體內,所以只剩下緊脈而沒有浮脈了。所以說,邪氣反而進入體內就會形成痞塞。痞塞指的是阻塞不通的狀況,是濕潤柔軟而不堅實的,不是像結胸那樣拒絕按壓疼痛。應該用理中湯去除人參來治療。之前在結胸篇,以及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的章節中,為什麼沒有把這兩種情況納入討論,而現在又重新提出來?似乎還有未盡之意。這明顯是編排順序上的疏忽。
太陽中風,出現下利、嘔吐,如果表證已經解除,才可以考慮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病人持續出汗,時有時無,頭痛,心下痞塞、硬滿,牽引到脅肋下疼痛,乾嘔,氣短,出汗但不怕冷,這是表證已經解除,而裡證還沒調和的表現,可以用十棗湯來治療。(出現下利、嘔吐,是邪氣侵入裡部的表現。邪氣在裡,可以用攻下法治療,但必須等到表證解除後才可以。持續出汗,時有時無,不怕冷,是表證已經解除的表現;頭痛,心下痞塞脹滿,牽引到脅肋下疼痛,乾嘔,氣短,這是邪熱積聚在體內,而且有潛伏的飲邪,裡證還沒調和,用十棗湯,可以攻下熱邪和水飲。)
劉亮宸認為:出現下利、嘔吐,看起來像裡寒,但病人持續出汗,這說明是體內水飲停聚,蒸發汗液,因為聚集得很牢固,所以也像陽明病一樣,發作有時。但陽明病是熱,而這裡是水,所以一個是潮熱,一個是出汗。頭痛,是因為水氣上衝;心下痞塞、硬滿,牽引到脅肋下疼痛,是水液結聚在心胸之間;乾嘔,是水氣上逆;氣短,是胸中充實。表證已經解除,而裡證積結,不用芫花、大戟等強烈的藥物,不足以攻下。
大棗與甘遂相剋,是利用它們互相激發的作用,雖然會傷害腸胃,但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傷害。觀子認為:中風邪氣剛在表,不應該有下利的裡證,這裡的下利,是因為腸胃乾燥而導致。如果太陽中風,出現下利、嘔吐,但表證還沒解除,這是一個小青龍湯證。持續出汗以下的症狀,正是表證還沒解除,但可以攻下的證據。所以最後才明確說明,這是表證解除,但裡證還沒調和的情況。雖然說有出汗,但不是中風自己出汗的樣子,因為中風應該是持續不斷的出汗,而這裡是時有時無的,因此是水飲在體內蒸發所致。
中風表證未解,一定會怕冷,這裡說表證已解,所以不怕冷,只是說有頭痛,也是因為水液停聚,經絡不通導致的疼痛,不是太陽病在表引起的疼痛,所以總體來說,這是表證已解的表現。病邪既然不在表,又出現心下痞塞、硬滿,牽引到脅肋疼痛的症狀,那就可以知道病邪在裡了。出現乾嘔和氣短,說明痰飲很深地潛伏在體內,不可以輕易去除,不用十棗湯,怎麼能去除呢?
太陽病,醫生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結果導致發熱怕冷,接著又用攻下的方式治療,導致心下痞塞,表裡都虛弱,陰陽之氣都衰竭。沒有陽氣,陰氣就獨自存在,又加上燒針治療,導致胸悶煩躁,面色青黃,皮膚跳動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現在如果面色稍微黃,手腳溫暖,就容易治癒。(太陽病,因為發汗,導致發熱怕冷,是體外陽氣虛弱,邪氣還沒去除。又用攻下法治療,又虛弱了體內,表證虛弱,邪氣內陷,傳入心下形成痞塞。
發汗導致表虛,是陽氣衰竭;攻下導致裡虛,是陰氣衰竭。表證消失,是沒有了陽氣;裡證出現痞塞,是陰氣獨自存在。又加上燒針治療,虛弱的身體承受不住火的刺激,火氣內攻,導致胸悶煩躁。傷寒的病,以陽氣為主,如果病人面色發青,皮膚肌肉跳動,是陽氣大虛的表現,所以說難治。如果面色稍微黃,手腳溫暖,就是陽氣恢復的表現,所以說容易治癒。觀子認為:這兩種情況,雖然都是心下痞塞,但都是因為吐瀉過度,陰陽兩損,表裡都虛弱,最終變成壞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