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2)
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
孫診脈沉而緊,曰此誠可疑,然便結非虛秘也,安得以陰脈沉緊為少陰證?蓋少陰,多自利,未有秘結者,此正半在表,半在裡也。仲景云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云云,遂投小柴胡而愈。或難曰,仲景云脈陰陽俱緊,反汗者,亡陽也,此屬少陰,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何也?曰:此一段,正是仲景議論處。意謂四肢冷,脈沉緊,腹滿,全似少陰,然大便硬,頭汗出不得為少陰。

夫頭者,三陽同聚。若三陰至胸而還,有頭汗出,自是陽虛,故曰汗出為陽微,是陰不得有汗也。若少陰頭有汗則死矣。觀子:此便硬,為陽微結,而邪仍在半表裡也。健曰:頭為諸陽之首,汗出於頭,是陽經熱盛上蒸,內有大熱,外必惡寒,而反手足冷矣。心下滿,不欲食,大便硬者,脈應數實而大。

今脈沉細,此為陽微結,半在表,半在裡也。如舌現干黃,直可與大柴胡微下之,非小柴胡能解。故仍不了了,至得屎而解,原是下去,而病始除,一番作兩番治矣。倘遲則有變,將如之何。)傷寒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。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

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,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(傷寒五六日,邪在半表半裡之時,嘔而發熱,邪在半表半裡之證,是應柴胡湯為主。以他藥下之,而其證不罷者,不為逆,因其陰陽俱有邪,復與柴胡可解矣。

若下後,陽邪傳裡,結於胸中則結胸,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,與太陷胸湯主之,以下其結。陰邪傳裡者,則留於心下,而為痞。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,與半夏瀉心湯,以通其痞。經曰: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,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,此之謂也。觀子:此本柴胡證,不為逆,然有因下而遂成他證者,則陽邪陷為結胸,陰邪陷為痞,皆不可復與柴胡湯也。)

太陽少陽並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漿不下,其人心煩。(太陽少陽並病,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也,而反下之,二經之邪乘虛入里,結於胸中為結胸,心下硬;少陽里邪乘虛下干腸胃,遂利不止。若邪結陰分,則飲食如故,而為臟結;此為陽邪內結,故水漿不下而心煩。

宇泰:生薑瀉心湯、小陷胸湯。觀子:以慎勿下而誤下之,所以上證猶未至如結胸者,而此竟成結胸,則太陽之邪已熱入在胸矣。少陽之僅在心下者,此復下於腸胃,下利不止,則少陽之邪轉深矣。木盛必土敗,水漿為之不下,熱既客於內,其人因而心煩也。然此下,語尚未竟,疑必有闕文。

健曰:太陽少陽並病三條,經言不宜汗下,而無方治,但以刺為工。如無能刺者,可無治乎?宇泰舉二方以善後,妙甚。)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(脈浮為傷陽,緊為傷陰,當發其汗,而反下之。若浮入里,為陽邪,則作結胸;浮不入里而緊入里者,為陰邪,則作痞。

白話文:

孫醫師把脈,發現脈象沉而緊,說:「這情況確實讓人懷疑,但大便阻塞並不是因為虛弱導致的便秘,怎麼能把陰脈沉緊當成是少陰病呢?少陰病大多會拉肚子,沒有便秘的,這情況正好是邪氣一半在表,一半在裡。」接著,仲景說傷寒五六天,頭會出汗等等,於是開了小柴胡湯,病就好了。

有人質疑:「仲景說脈象陰陽都緊,反而出汗,這是亡陽的現象,屬於少陰病,不應該出汗。現在頭出汗,是什麼道理?」

孫醫師回答:「這段正是仲景在討論的地方。意思是說四肢冰冷、脈象沉緊、腹部脹滿,看起來很像少陰病,但是大便硬、頭出汗,就不能當作少陰病。」

頭是三陽經匯聚的地方。如果三陰經氣到達胸部就回流,這時頭部出汗,自然是陽氣虛弱,所以說出汗表示陽氣微弱,陰氣是不會出汗的。如果少陰病頭出汗,那就危險了。從這個例子來看,大便硬是因為陽氣微弱導致的阻塞,邪氣還在半表半裡。

健醫師說:「頭是所有陽經的首位,頭部出汗,是陽經熱氣旺盛向上蒸發,體內有大熱,體外一定會怕冷,反而手腳冰涼。心下痞悶、不想吃飯、大便硬,脈象應該是洪大有力才對。」

現在脈象沉細,這是陽氣虛弱導致的阻塞,邪氣一半在表,一半在裡。如果舌苔呈現乾黃色,可以直接用大柴胡湯稍微瀉下,小柴胡湯無法解決。所以才會一直沒有痊癒,直到大便排出才好,原本只需要一次治療,現在卻需要兩次。如果延誤治療,情況會惡化,到時該怎麼辦?

傷寒五六天,出現嘔吐和發熱,這是柴胡湯的症狀,卻用了其他藥物瀉下。如果柴胡湯的症狀還在,就再用柴胡湯。

雖然已經瀉下,但這不算誤治,反而會出現發冷發抖的反應,然後發熱出汗,病就好了。如果心下痞悶而且硬痛,這是結胸,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如果只是痞悶而不痛,這是痞證,不適合用柴胡湯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。

傷寒五六天,邪氣在半表半裡的時候,出現嘔吐和發熱,這是邪氣在半表半裡的症狀,應該用柴胡湯治療。用了其他藥瀉下,但症狀沒有消失,這不算誤治,因為陰陽都有邪氣,再用柴胡湯可以解決。

如果瀉下之後,陽邪傳入體內,結在胸中形成結胸,胸部是陽氣運行的地方,用大陷胸湯來治療,把結氣瀉下。陰邪傳入體內,則停留在心下,形成痞證,心下是陰氣運行的地方,用半夏瀉心湯來疏通痞塞。

《內經》說:「病發於陽,反而用瀉法,熱邪會進入體內,形成結胸;病發於陰,反而用瀉法,會形成痞證。」就是這個道理。這個例子本來是柴胡證,瀉下不算誤治,但因為瀉下而形成其他病症,像是陽邪內陷形成結胸,陰邪內陷形成痞證,就都不能再用柴胡湯了。

太陽和少陽兩種病同時出現,卻用了瀉法,導致胸部結硬,腹瀉不止,水都喝不下去,人也心煩意亂。

太陽和少陽兩種病同時出現,代表邪氣在半表半裡,反而用瀉法,兩經的邪氣趁虛進入體內,結在胸中形成結胸,心下變硬;少陽的裡邪趁虛向下侵犯腸胃,導致腹瀉不止。如果邪氣結在陰分,飲食會像平常一樣,形成臟結。這裡的病是陽邪內結,所以連水都喝不下去,人也心煩。

宇泰醫師說:可以用生薑瀉心湯、小陷胸湯。

孫醫師說:因為要謹慎不要誤用瀉法,所以前面提到的情況都還沒到結胸那麼嚴重,而這裡竟然形成了結胸,代表太陽的邪氣已經熱入胸中。而少陽的邪氣原本只停留在心下,卻又被瀉到腸胃,導致腹瀉不止,表示少陽的邪氣已經更加深入。木氣太旺盛,必定會傷害到土氣,所以連水都喝不下去,熱邪侵入體內,人因而感到心煩。但這裡的瀉法描述還沒結束,可能還有闕漏的地方。

健醫師說:太陽和少陽兩種病同時出現的三個條文,都說不適合用發汗或瀉下,也沒有提到治療方法,只能用針刺來處理。如果沒有人會針刺,難道就不能治療了嗎?宇泰醫師提出兩個方子來善後,真是太妙了。

脈象浮而緊,卻用瀉法,緊脈反而進入體內,就會形成痞證。按壓時觸感柔軟,只是氣機痞塞而已。

脈象浮是傷到陽氣,緊是傷到陰氣,應該要發汗,反而用瀉法。如果浮脈進入體內,是陽邪,會形成結胸;如果浮脈沒有進入體內,而是緊脈進入體內,是陰邪,會形成痞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