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1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11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傷寒六七日,發熱微惡寒,支節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加桂枝湯主之。(傷寒六七日,邪當傳裡之時。支,散也。嘔而心下結者,里證也,法當攻裡。發熱微惡寒,支節煩疼,為外證未去,不可攻裡,與柴胡桂枝湯以和解也。宇泰:支節,猶枝節,古字通用。
支結,謂支撐而結,若訓作散,則不結矣。南陽云:外證未解,心下妨悶者,非痞也,謂之支結。全善:病雖太陽表證,而有里證兼者,則不言太陽病,但稱表不解。外證未去,其兼心下支結,則此條柴胡桂枝湯是也。觀子:發熱微惡寒,煩疼,邪猶在表,微嘔,心下滿悶,則半表裡證又具,其主柴胡宜矣。
前加減內云:外有微熱,加桂三兩,此合桂枝以治外證未去,即此義矣。芍藥善瀉土中之壅塞,故妨悶尤宜之。健按:發熱微惡寒,是邪傳少陽半表,未解。微嘔,支節煩疼,為半里證具。少陽為中清之腑,陽明乃氣血總司,邪熱干之,中氣窒塞,營衛不行於四肢,而心下支結。
支結者,支離鬱悶,為痰飲畜聚,如留飲伏飲證類是也。柴胡湯中,應去參,不必加桂,而加竹茹,則合乎時宜之治,不必拘拘於古法也。)
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,而復下之,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。(傷寒五六日,已經汗下之後,則邪當解。今胸脅滿,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,為未解也。小便不利而渴者,汗下後,亡津液,內燥也。
若熱消津液,其人必嘔,今渴而不嘔,知非裡熱也。傷寒汗出則和,今但頭汗出,而余處無汗者,津液不足,而陽虛於上也。與柴胡桂枝幹薑湯,以解表裡之邪,復津液而助陽也。宇泰:既汗之,邪當自散,然不待其全解,及內實而徹下之,是猶傷於早也,烏得不仍結。但已汗之後,邪勢向衰,雖失之下早,結亦微矣。
觀子:此汗下後,損津液,陽氣虛,雖有半表裡,宜兼助陽復津者也。)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微惡寒,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此為陽微結,必有表,復有里也。脈沉,亦在裡也。汗出為陽微,假令純陰結,不得復有外證,悉人在裡,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。
脈雖沉緊,不得力少陰病,所以然者,陰不得有汗,今頭汗出,故知非少陰也,可與小柴胡湯。設不了了者,得屎而解。(傷寒五六日,邪當傳裡之時,頭汗出,微惡寒者,表仍未解也。手足冷,心下滿,口不欲食,大便硬,脈細者,邪結於裡也。大便硬為陽結,此邪熱雖傳於裡,然以外帶表邪,則熱猶淺,故曰陽微結。
脈沉雖為在裡,若純陰結,則更無頭汗惡寒之表證。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,不上循頭,今頭汗出,知非少陰也。與小柴胡,以除半表半裡之邪。服湯已,外證罷而不了了,為裡熱未除,與湯,取其微利則愈,故云得屎而解。孫兆:一人患傷寒五六日,頭汗出,自頸而還,手足冷,心下痞悶,大便閉結,或以為陰證。
白話文:
傷寒病六七天,出現發燒、輕微怕冷、四肢關節痠痛、輕微想吐、心下部有堵塞感,但表證還沒完全解除的,用柴胡加桂枝湯來治療。(這是因為傷寒病六七天時,病邪應該要傳到體內了。四肢關節痠痛,表示病邪散在四肢。想吐且心下有堵塞感,表示已經有裡證了,照理說應該要攻下裡證。但現在還有發燒、輕微怕冷、四肢關節痠痛等外證,代表表證還沒解除,所以不能攻下裡證,要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。)
心下部堵塞,是指覺得有東西頂在那裡,而不是指散開。有人說,外證沒解除,心下覺得悶悶的,這不是痞塞,而是堵塞。雖然有太陽表證,但同時也有裡證的,就不會說這是太陽病,只會說表證沒解除。外證沒解除,又兼有心下部堵塞的,這時就可以用柴胡桂枝湯。發燒、輕微怕冷、四肢關節痠痛,代表病邪還在表。想吐、心下悶悶的,代表半表半裡的症狀都出現了,所以要用柴胡湯。
前面提到,如果外證有輕微發熱,要加桂枝三兩,這裡也是用桂枝來治療還沒解除的外證。芍藥可以疏通腸胃的壅塞,所以對心下悶悶的症狀特別有效。發燒、輕微怕冷,是病邪傳到少陽半表,還沒完全解除。輕微想吐、四肢關節痠痛,是半裡證的症狀。少陽是負責清氣的腑,陽明是氣血的總樞紐,病邪干擾了它們,導致中氣阻塞,營衛之氣無法到達四肢,才會出現心下堵塞。
所謂堵塞,是指鬱悶不暢,是因為痰飲積聚,就像留飲或伏飲那類的病症。用柴胡湯時,應該去掉人參,不必加桂枝,而改用竹茹,這樣比較符合現在的情況,不必拘泥於古法。
傷寒病五六天,已經發過汗,又用藥攻下,結果出現胸脅脹滿、輕微堵塞、小便不順暢、口渴但不嘔吐、只有頭部出汗、時冷時熱、心煩等症狀,這是還沒痊癒的表現,要用柴胡桂枝乾薑湯來治療。(傷寒病五六天,經過發汗或攻下,病邪應該要解除了。現在出現胸脅脹滿、輕微堵塞、小便不順暢、口渴但不嘔吐、只有頭部出汗、時冷時熱、心煩等症狀,代表病邪還在半表半裡之間,沒有痊癒。小便不順暢又口渴,是因為發汗或攻下後,體內的津液不足,導致內燥。
如果熱邪消耗津液,人一定會嘔吐,現在口渴但不嘔吐,代表不是裡熱。傷寒病發汗後,應該會痊癒,現在只有頭部出汗,其他地方沒汗,表示津液不足,陽氣虛於上。要用柴胡桂枝乾薑湯,來解除表裡之邪,恢復津液,並幫助陽氣。)
已經發過汗,病邪應該會自己散去,但如果沒有等到完全解除,就太早攻下,就像是提前傷害到身體,所以才會又出現堵塞。但發過汗之後,病邪的力量已經衰弱了,即使攻下得太早,堵塞也會比較輕微。這是因為發汗或攻下後,損傷了津液,陽氣虛弱,雖然有半表半裡的症狀,但也要同時幫助陽氣恢復津液。
傷寒病五六天,頭部出汗、輕微怕冷、手腳冰冷、心下脹滿、不想吃東西、大便乾硬、脈搏細弱,這是陽氣虛弱導致堵塞,而且有表證,也有裡證。脈搏沉,也是在裡的表現。汗出代表陽氣虛弱,如果完全是陰氣堵塞,就不會有外證,應該所有症狀都在體內,現在是半在裡半在外。
雖然脈象沉而緊,但不是少陰病,因為陰證不會有汗,現在頭部出汗,就知道不是少陰病,可以用小柴胡湯。如果服用後,症狀沒有完全解除,是因為腸道內有熱,只要大便排出,就會好轉。(傷寒病五六天,病邪應該要傳到體內了。頭部出汗、輕微怕冷,代表表證還沒解除。手腳冰冷、心下脹滿、不想吃東西、大便乾硬、脈搏細弱,代表病邪堵塞在體內。大便乾硬是陽氣堵塞,雖然病邪傳到體內,但因為還帶有表證,所以熱邪還很淺,稱為陽氣微弱的堵塞。
脈搏沉雖然代表在裡,但如果完全是陰氣堵塞,就不會有頭汗、怕冷等表證。陰經脈絡是到頸胸就結束了,不會往頭部走,現在頭部出汗,就知道不是少陰病。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半表半裡的病邪。服藥後,如果外證消失但症狀還沒完全解除,代表體內還有熱,只要稍微排泄一下大便,就會痊癒。)
有人得了傷寒五六天,頭部出汗,汗從脖子流回來,手腳冰冷,心下覺得悶悶的,大便不通,有人認為這是陰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