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直指》~ 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7)
《傷寒直指》卷四 (7)
1. 辨太陽病脈證治下第七
此云按之則痛,是手按之然後作痛耳。上文云至少腹,是通一腹而言。此云正在心下,則少腹不硬痛可知矣。熱微於前,故云小陷胸也。觀子:此熱邪微,但痰氣之相結者,故不用硝黃類,而曰小陷胸也。)
太陽病,二三日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必結,脈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,若利不止,必作結胸;未止者,四日復下之,此作協熱利也。(太陽病,二三日,邪在表也。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必結者,以心下結滿,臥則氣壅而愈甚,故不能臥而但欲起也。心下結滿,有水分,有寒分,有氣分,今脈微弱,知本有寒分。
醫見心下結,而反下之,則太陽表邪乘虛入里,利止則邪氣留結,為結胸。利不止,至次日,復如前,則下利不止者,是邪熱下攻腸胃,為挾熱利也。觀子:太陽病二三日之時,表邪必盛。脈微弱,有寒,則又裡虛邪深,臥起不安心下結。邪留心胸間,政為半表裡之候,法當柴胡類雙解之。
醫不知此,而以內結為實,下除之,表邪必併入於裡,其陷高者,利止而結胸。陷之深,與四日復下者,利不止,而協熱也。結胸者,如經云:本柴胡證,下之,心下滿而痞硬者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是已協熱者,如經云:外證未除,數下之,協熱而利,心下痞硬,表裡不解,桂枝人參湯主之,是已。健曰:經文不言治法,觀子引前結胸以發明之。
但協熱利下文無心下痞硬、表裡不解二句,何可與桂枚人參為治?溫補之劑,與協熱二字有礙,而於心下痞硬、表裡不解八字,更有違矣。觀子之囊括雖精,而折斷未妥,蓋非閱歷經驗中來耳。)太陽病,下之,其脈促,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也。脈浮者,必結胸也;脈緊者,必咽痛;脈弦者,必兩脅拘急;脈細數者,頭痛未止;脈沉緊者,必欲嘔;脈沉滑者,協熱利;脈浮滑者,必下血。(此太陽病,下之後邪氣傳變也。
其脈促者,為陽盛。若下之後脈促,為陽勝陰也,故不作結胸,為欲解。下後脈浮,為上焦陽邪結,而為結胸也。經曰:結胸寸脈浮,關脈沉。下後脈緊,則太陽之邪,傳於少陰。《經》曰:脈緊者屬少陰。《內經》曰:脈緊者,邪客少陰之絡,令人咽痛,不可納食,所以脈緊者,必咽痛也。
脈弦則太陽之邪傳於少陽。經曰:尺寸俱弦者,少陽受病也。其脈循脅,絡耳,所以脈弦者,必兩脅拘急也。下後邪氣傳裡,則頭痛當止,脈細數,為未傳裡,而傷氣也。細為少氣,數為在表,故頭痛未止。脈沉緊,則太陽之邪,傳於陽明,為裡實。沉為在裡,緊為裡實,陽明裡實,故必欲嘔。
脈滑,則太陽之邪傳於腸胃,以滑為陰氣有餘,知邪氣入里,干於下焦也。沉為血勝氣虛,是為協熱利;浮為氣勝血虛,是必下血。經曰:不宜下而便攻之,諸變不可勝數,此之謂也。東垣:此太陽一下,分八變也。觀子:同一誤下,而所變不同如此,邪氣與正氣之爭勝無常也。
白話文:
這裡說的「按之則痛」,是指用手按壓後才會感到疼痛。前面說的「至少腹」,是指整個腹部而言。這裡說的「正在心下」,就可知少腹不會有堅硬的疼痛感了。因為熱邪比之前稍微減弱,所以說是小陷胸證。可以觀察到,這個熱邪很輕微,只是痰和氣互相糾結,所以不用芒硝、大黃這類藥物,而稱之為小陷胸證。
太陽病,如果兩三天都無法躺臥,只想坐起來,而且心下一定會感覺堵塞,脈象又微弱,這表示體內本來就有寒邪。如果反過來用瀉下的藥物,如果腹瀉不止,必定會形成結胸;如果腹瀉沒有停止,到了第四天又用瀉下藥,這會造成挾熱利(腹瀉兼有熱象)。(太陽病,在兩三天時,邪氣還在體表。如果無法躺臥,只想坐起來,而且心下感覺堵塞,這是因為心下堵塞脹滿,躺下會使氣機更加壅塞,所以無法躺臥而只想坐起來。心下堵塞脹滿,可能是因為體內有水、寒邪或氣滯,現在脈象微弱,可知體內本來有寒邪。)
醫生看到心下堵塞,就反用瀉下藥,就會導致太陽表邪趁虛進入體內,如果腹瀉停止,邪氣就會停留在體內結聚,形成結胸。如果腹瀉沒有停止,到了第二天,情況又像之前一樣,腹瀉不止,這是因為邪熱下攻腸胃,造成挾熱利。可以觀察到,太陽病在兩三天時,表邪一定很盛。如果脈象微弱,體內有寒邪,又加上裡虛邪深入,躺臥或坐起都會感到不適,心下堵塞。邪氣停留在心胸之間,正是半表半裡的症狀,應該用柴胡類的藥物來雙解表裡。
醫生如果不知道這些,把體內的堵塞當成實證,用瀉下藥來排除,表邪必定會併入體內,如果陷得淺,腹瀉停止就會形成結胸。如果陷得深,到了第四天又用瀉下藥,腹瀉不止,就會形成挾熱利。結胸的狀況,就像經典所說:本來是柴胡證,結果用了瀉下藥,導致心下脹滿、痞硬,就形成結胸,可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而挾熱利的狀況,就像經典所說:外證還沒解除,卻多次用瀉下藥,導致挾熱而腹瀉,心下痞硬,表裡都沒有解除,可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。但是,有人認為,經典並沒有說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,觀點中引用前面結胸的案例來闡明這個道理。
但挾熱利在經典中並沒有提到「心下痞硬」、「表裡不解」這兩個症狀,怎麼可以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呢?溫補的藥劑,和「挾熱」這兩個字是有衝突的,而且和「心下痞硬、表裡不解」這八個字更是違背。觀點的歸納雖然精確,但是分析判斷並不恰當,這大概是因為缺乏實際經驗的緣故。太陽病,用了瀉下藥後,如果脈象變快,但沒有結胸的現象,這是表示病邪將要解除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,必定會形成結胸;如果脈象緊繃,必定會咽喉疼痛;如果脈象像琴弦一樣,必定會兩脅拘急;如果脈象細小而頻數,表示頭痛還沒有停止;如果脈象沉而緊,必定想嘔吐;如果脈象沉而滑,表示是挾熱利;如果脈象浮而滑,必定會下血。(這是說太陽病用了瀉下藥後,邪氣發生的變化。)
如果脈象變快,表示陽氣旺盛。如果用了瀉下藥後脈象變快,表示陽氣勝過陰氣,所以不會形成結胸,表示病邪將要解除。用了瀉下藥後如果脈象浮在表面,表示上焦陽邪結聚,會形成結胸。經典說:結胸的寸脈是浮的,關脈是沉的。用了瀉下藥後如果脈象緊繃,表示太陽的邪氣傳入少陰經。《經典》說:脈象緊繃屬於少陰經。《內經》說:脈象緊繃,是邪氣侵犯少陰經的絡脈,會使人咽喉疼痛,無法進食,所以脈象緊繃,必定會咽喉疼痛。
脈象像琴弦一樣,表示太陽的邪氣傳入少陽經。經典說:寸脈和尺脈都像琴弦一樣,表示是少陽受病。它的脈循著脅部,並與耳朵相連,所以脈象像琴弦一樣,必定會兩脅拘急。用了瀉下藥後邪氣傳入體內,頭痛應該會停止,如果脈象細小而頻數,表示邪氣還沒傳入體內,而且傷到了氣。脈象細小,表示氣不足,頻數表示邪氣還在體表,所以頭痛還沒停止。如果脈象沉而緊,表示太陽的邪氣傳入陽明經,是體內實證。脈沉在裡面,緊表示體內是實證,陽明經有實證,所以必定想嘔吐。
脈象滑,表示太陽的邪氣傳入腸胃,因為滑是陰氣有餘,可知邪氣進入體內,影響到下焦。脈沉表示血勝過氣虛,是挾熱利;脈浮表示氣勝過血虛,必定會下血。經典說:不應該用瀉下藥卻偏要用,這樣變化多端,無法一一列舉,說的就是這種情況。東垣認為:太陽病用一次瀉下藥,就會出現八種變化。觀點認為:同樣是誤用了瀉下藥,所產生的變化卻如此不同,邪氣和正氣的鬥爭勝負是沒有固定不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