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風約言》~ 六經辨解
六經辨解
1. 六經辨解
[一元氣之在全軀也。表裡上下,璣旋輪轉。其保續之者,即水穀是也。水穀入胃,元氣併力,腐熟之,熏蒸之;而其氣之淳精華滋者,無處不到。到於血分,則赤變以生養其血;到於液分,則白變以生養其液。皮肉筋骨,亦能一本;而陰陽之道,行於其間。此乃生生自然之天則也。
原夫背部為陽,腹部為陰,古今雷同之說,未嘗有悛改者也。以予觀之,則其所取象,似相違矣。夫人南面而立,則東西南可見,而北獨不可見。取之一身,則左右前可見,而後獨不可見。是豈非腹部為陽、背部為陰之明驗乎?且人之一身,總而言之,則左右前後一氣貫之,而血液相與活潑運行。
其所動者為陽,故耳目口鼻,必開於前。胸腹肉薄,近於胃府,而蒸騰之氣輸也強矣。譬諸春之相生也,雖一草一木,抽莩甲,吐花蕊,多自南以及北,是老子所謂萬物之抱陽也。其所靜者為陰,故脊膂肩胛,必峙於後。背腰肉厚,遠於胃府,而蒸騰之氣輸也弱矣。譬諸冬之相賊也,
雖高山深林,隕霜雪,改柯葉,多自北以及南,是老子所謂萬物之負陰也。故語云:「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」非但老子之言,雖出揚墨之口,若其言之善者,則猶可取焉耳。大凡背者,表氣易虛,則初當觸風寒也;而何為陽之部位耶?腹者,表氣難虛,則初當逸風寒也;
而何為陰之部位耶?若夫一切山精水怪,陰分為之揚氛起焰;而至於其陽分,則盡莫不潛伏屏息矣。不可妄別陰陽營衛,以說風寒先入之事;而腹背手足表氣不充,則風寒乘虛襲入者,此其必然也。於是乎太陽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、手足十二經等說,附之好運氣數學者,而旁塗捷歧,
不可惑矣!何者:四象配四時則可言,而配五藏則不足。故言六氣。水即太陰,而謂之太陽寒水;火即太陽,而謂之少陰君火;木未厥陰,金何陽明?加之任督二脈、奇經六脈等名,迂怪虛談,愈出愈亂,全非實際、得力之論,而無益乎醫事者也。
畢竟人身一經絡耳。其中大經小絡,條理秩然;而上下內外左右支別,殆不異乎老絲瓜之纏紐如織者也。固無陰陽易位、府藏倒置之理;則不可每經有始終根結而止矣。故風寒一日受之,熱氣已成,吾身之一統,然則謂之傳足不傳手、傷足不傷手而可乎?抑又有別足保命之人,則其身當無足六經而患風寒乎?
靈素作俑,惑世誣民。後來諸家,局於見聞,而不過持循講習於此耳。惜哉!戴思恭、趙繼宗等一二人,僅有所疑,而終莫為之平反也。予亦以其所久慣呼,難猝勇革,務為風寒類證之暗號也。已有年矣。然張機猶似詭遇獲會者焉。況後世承其口氣從事於此;而經無六經傳變之可言,則其法不正,其治多誤耳。
故予今不敢為牛後,姑設淺深閉脫四證。豈好辨哉?予不得已也。蓋倡明此道,實乏其人。即吾黨分處諸侯之國,亦不免調高寡和,反為俗人所嘲焉。若以好辨之嫌,而遂輟不言,則因循苟且,必不能自拔而日新也。彌以振起家言,刖,君子其或不罪乎
白話文:
在人體之中,元氣遍佈全身,無論是體表還是體內,無論是上部還是下部,它都像車輪一樣不斷旋轉,而保持元氣持續運作的來源就是我們攝取的食物和水。食物和水進入胃部後,元氣與之結合,使其腐化成熟,蒸發升騰。那些純粹精華的部分,能夠到達身體的每個角落。當這些精華到達血液部分,就會使血液產生紅色變化,滋養血液;當到達體液部分,就會使體液產生白色變化,滋養體液。皮膚、肌肉、筋骨都能得到滋養,陰陽兩種力量在其中流動,這就是生命自然的規律。
通常來說,背部被視為陽,腹部被視為陰,這是古今以來的共同看法,從未改變。然而,如果仔細觀察,這種說法似乎有些矛盾。當一個人面向南方站立,他可以看到東方、西方和南方,唯獨看不到北方。同樣地,如果把人體看作一個整體,可以清楚看到左右和前方,但是後方卻看不見。這是不是腹部是陽,背部是陰的明確證據呢?而且,人體作為一個整體,由一股氣貫穿左右前後,血液在其中活躍運行。
活動的部分屬於陽,因此,人的耳、目、口、鼻都開在前面,胸部和腹部的肉比較薄,靠近胃部,所以蒸騰的氣輸送能力較強。這就像春天的生長,即使是一草一木,它們的生長也是從南向北,這正是老子所說的萬物抱陽。靜止的部分屬於陰,因此,脊椎和肩膀都位於後方,背部和腰部的肉較厚,遠離胃部,所以蒸騰的氣輸送能力較弱。這就像冬天的寒冷,即使高山深林,也會因霜雪的降臨而改變枝葉的狀態,這正是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。
因此,有句話說,君子不會因為某人的話就提拔他,也不會因為某個人而否定他的話。不僅老子的話如此,即使出自楊朱和墨翟之口,如果話中有道理,也值得借鑒。一般來說,背部的氣容易虛弱,所以當初次受到風寒侵襲時,背部更容易受影響。為什麼會認為背部是陽的部位呢?腹部的氣不容易虛弱,所以當初次受到風寒侵襲時,腹部更能抵抗。為什麼會認為腹部是陰的部位呢?
對於所有山精水怪,它們在陰的部分興風作浪,但當涉及到陽的部分,它們都會潛伏靜默。不能隨意區分陰陽營衛,用來解釋風寒侵襲的順序。當腹部、背部、手和腳的表氣不充足時,風寒就會乘虛而入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由此,關於太陽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,以及手足十二經等理論,被一些喜歡運氣數學的人所附會,導致了許多旁門左道的出現,讓人迷惑。
為什麼這樣說呢?四象與四季相配,是可以談論的,但如果與五臟相配,就不夠完善。因此,提到六氣,水本屬太陰,卻稱為太陽寒水;火本屬太陽,卻稱為少陰君火;木本屬厥陰,金又如何成為陽明?再加上任督二脈、奇經八脈等名稱,迂腐奇怪,越發越亂,完全脫離實際,對醫學沒有實質幫助。歸根結底,人體只有一個經絡系統,其中的大經和小絡有條不紊,上下內外左右分支分明,就像老絲瓜纏繞在一起,形成複雜的網絡。並不存在陰陽位置交換,臟腑倒置的道理,因此,不能簡單地認為每個經絡都有始有終,有根有結。
因此,當風寒在一天之內侵襲人體,熱氣已經形成,整個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。那麼,說傳足不傳手,傷足不傷手,真的合理嗎?更進一步,如果有人專門保護腳部,難道他們的身體就不會受到風寒的影響嗎?《黃帝內經》創立了這樣的觀念,誤導世人,後來的醫家受限於自己的見聞,只是遵循這些觀點進行學習和實踐。可惜的是,像戴思恭、趙繼宗這樣的少數人雖然有所懷疑,但最終也無法推翻這些觀點。我也曾長期習慣於這些稱呼,難以立即改變,但為了避免在風寒類證中產生混淆,我已經開始使用不同的術語。
然而,張仲景的方法好像偶爾才能遇到合適的病例。更何況後世的人們沿襲了他的觀點,從事醫學實踐,而經絡並無六經傳變的說法,這樣的方法當然不正確,治療效果往往充滿錯誤。因此,我現在不敢盲目跟隨,只是設立了淺深閉脫四種證候,這並非我樂於辯論,而是迫不得已。因為宣揚這一理論的人實在太少,即使我們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分佈在不同的地方,也不免受到眾人的嘲笑,因為我們的觀點高於常人,缺乏共鳴。如果因為害怕被批評為愛辯論,就停止表達自己的觀點,那將陷入循規蹈矩、苟且偷安的局面,無法自我提升,日新月異。這樣,我更應該振奮起來,堅持自己的主張,希望君子們不會因此責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