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風約言》~ 傷風大意 (1)
傷風大意 (1)
1. 傷風大意
風寒之傷人也,背腹手足,必無定規。而華佗獨立風寒漸入之說者,此為稍近理。是故病證未見有單經挨次相傳者,而況於李東垣、王海藏所謂傳本巡越得度首尾等例乎?劉草窗則謂傳足不傳手;陶節庵則謂傷足不傷手,均是五十步笑百步之類,而殊不知人身本是一經絡也。(又吳綬所謂陽邪傳、陰邪傳;及虞博引至人傳云:傳經、專經、即病、郁病等各目,亦皆可謂鑿且悖理矣。)
夫人,行住坐臥之間,若正氣、邪氣卒然豆湊,直有正氣之所才蹶,則邪氣乘之,排衝散漫,以見緩急輕重之候矣。蓋傷風者,須要明辨三證,精察療體焉。一曰經證:此乃邪氣初入之門;分而言之,則有淺深二證也。
其淺證,古謂之太陽病(又與通體太陽不同),非也。此邪氣襲擊表氣,而裡氣將憤激之時,必見惡寒、無汗、頭痛、脊強等候,宜用峻發之劑,即桂枝湯、麻黃湯之類是也。其深證,古謂之少陽病,或半表半裡,非也。此邪氣滾動表氣,而裡氣已鬱蒸之時,必見寒熱、嘔吐、耳聾、脅痛等候,
宜用和解之劑,即青龍湯、茈胡湯之類是也。二曰閉證:古謂之陽明病,或胃家實(一曰脾約或曰入府),非也。此本元氣有餘之證,而熱勢爚亂表氣、逆聚裡氣,則腸胃中之燥結者,必見怕熱、煩渴、讝語、發狂、尿赤、屎鞕等候,宜投湯藥,早以疏窕元氣之將閉者,即白虎湯、承氣湯
之類是也。譬如亢旱之燒空也,時亦甘雨沛然一下,則謁水之民解慍開顏,忽至嘉潤再起桔苗矣。三曰脫證:古謂之太陰病、少陰病、厥陰病(一曰傳經陰證,或曰直中陰證),非也。此本元氣不足之證,而熱勢減陷表氣、攻奪裡氣,則腸胃中之疲乏者,必見目昏、面煤、舌卷、囊縮、厥冷、自利等候,
宜投湯藥,早以充張元氣之將脫者,即理中湯、四逆湯之類是也。譬如勁兵之破壘也,時亦救將憪然一走,則罷散之卒崛起潰圍,忽至凱旋,再得糧道矣。然脫證多是不治,而其閉證,間有可治者焉。意其人之為體也:一個殼子,包著府藏。若從殼子上論之,則頭面、手足、腹背,以至耳目、鼻口、皮肉、筋骨,
皆是屬表;而從近殼子處論,則咽喉及膀胱、腸中亦出表之路也。其直稱里者,五藏精神所居,乃去殼子俱遠,而不可令外邪深入耳。故經證輕者,為表之表,必有憎風、噴嚏、面色光浮、聲重、鼻塞、時流清涕者;俗呼謂之冒風(又云感冒),即傷風中之至淺者也。經證重者,兼里之表,
多見咳痰、嘔吐、飲食難進、自利、秘結、小水赤澀等一二證,此不可妄謂邪氣入里也。又閉證者,里之表面,熱之猛勢,多是吐下通劑之可治者也。又脫證者,邪氣在內,深窺奧室,腸胃亦虛,難吐難下,絕無邪氣可驅之去路,則難治之證,自可知也。喻昌一人已論,此理頗近,予之所嘗憶矣。
白話文:
風寒侵襲人體,背部、腹部、手、腳,並無固定的侵犯部位。華佗提出風寒逐漸侵入的說法,比較接近道理。因此,疾病的證候並非單純按照經絡次序傳遞。更何況像李東垣、王海藏所說的傳經巡迴、首尾相連等說法呢?劉草窗說疾病傳足不傳手,陶節庵說疾病傷足不傷手,這些都像是五十步笑百步,不知道人體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經絡系統。吳綬所說的陽邪傳陰邪、陰邪傳陽邪,以及虞博引用至人所說的傳經、專經、即病、郁病等分類,也都是牽強附會、不合道理的。
人在行、住、坐、臥之間,如果正氣和邪氣突然相遇,正氣稍微衰弱,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四處擴散,從而出現病情的輕重緩急。所以,治療傷風,必須明確辨別三種證候,仔細觀察身體狀況。
第一種是經證,這是邪氣初入人體之門。細分來說,有淺、深兩種證候。淺證,古人稱為太陽病(但跟一般所說的通體太陽不同),其實不是。這是邪氣侵襲表氣,導致裡氣將要激盪的時候,一定會出現怕冷、無汗、頭痛、背部僵硬等症狀。應該使用強力的發散藥劑,比如桂枝湯、麻黃湯之類。深證,古人稱為少陽病,或半表半裡,其實也不是。這是邪氣擾動表氣,導致裡氣已經鬱結的時候,一定會出現忽冷忽熱、嘔吐、耳鳴、脅肋疼痛等症狀。應該使用和解的藥劑,比如青龍湯、柴胡湯之類。
第二種是閉證,古人稱為陽明病,或是胃家實(也叫脾約,或說入府),其實也不是。這是人體元氣尚有餘的表現,但熱勢擾亂表氣,逆流聚集裡氣,導致腸胃乾燥結實。一定會出現怕熱、煩渴、胡言亂語、發狂、小便赤紅、大便乾硬等症狀。應該及時服用湯藥疏通,阻止元氣閉塞,比如白虎湯、承氣湯之類。這就像久旱的土地乾裂,突然降下甘霖,缺水的人們就會消解怒氣,露出笑容,接著草木又會重新生長。
第三種是脫證,古人稱為太陰病、少陰病、厥陰病(也叫傳經陰證,或說直中陰證),其實也不是。這是人體元氣不足的表現,熱勢反而減弱,陷落表氣,侵奪裡氣,導致腸胃衰竭。一定會出現眼睛昏花、面色灰暗、舌頭捲縮、陰囊萎縮、手腳冰冷、腹瀉等症狀。應該及時服用湯藥補充,阻止元氣脫失,比如理中湯、四逆湯之類。這就像堅固的堡壘被攻破,守將及時撤退,潰散的士兵就會重新集結,戰鬥力恢復,甚至能重新奪回糧道。然而,脫證大多難以治癒,而閉證有時還可以治好。
仔細想想人體的結構,就像一個殼子,包裹著內臟。如果從殼子表面來看,頭面、手足、腹背,甚至耳目口鼻、皮膚肌肉筋骨,都屬於表。如果從接近殼子的位置來看,咽喉和膀胱、腸道也是出表的通道。而真正說的「里」,是五臟精神所居住的地方,離殼子很遠,不能讓外邪深入。
因此,經證較輕的,是表層的表,一定會出現怕風、打噴嚏、面色浮腫、聲音變重、鼻塞、流清涕等症狀,俗稱「冒風」(也叫感冒),這是傷風中最輕微的。經證較重的,兼有裡層的表,多會出現咳嗽、咳痰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腹瀉、便秘、小便赤澀等一兩種症狀,不能妄自認為是邪氣進入了裡。
閉證,是裡層的表面,熱勢兇猛,多數可以使用催吐、瀉下等通暢藥物來治療。脫證,是邪氣深入內部,窺探隱秘之處,腸胃也虛弱,難以催吐、瀉下,沒有辦法將邪氣驅趕出去,所以是難治的。喻昌曾論述過這個道理,非常接近實際,我一直記在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