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後藤省

《傷風約言》~ 淺證治例

回本書目錄

淺證治例

1. 淺證治例

凡經證淺者。宜峻發。不拘日數多少。不憑時令寒暑。惡寒、惡風、頭疼、身痛、腰脊俱強。或發熱脈浮緊而無汗者。頻進湯劑。衣被厚覆。早取津津微汗。以嚴大過之戒。一時間許。周身相潤。而目眥微黃者。邪氣無不消散矣。得汗之後。氣爽脈靜。必停後服。當防再感。

素問所謂衰其大牟而止是也。若汗多者。用撲粉方。汗後壯熱。尤為凶候。(素問云。陰陽交之類也。)其服汗劑。人汗不出。而風圍自解者。亦間有之。若一時強汗之。致使如淋如洗。則胃氣反馳之於表分。而津液隨漏。飲食隨減。筋惕肉瞤。臥起不安。且恐卒然亡氣。以見寒慄沉昏叉手冒心等證。

白話文:

凡是病症表淺的,就應該立刻發汗,不論日數多少,也不受季節寒暑影響。如果患者惡寒、惡風、頭痛、身痛、腰脊痠痛,或發熱脈浮緊而無汗者,應頻繁服用湯藥,並用厚被子蓋好,早點微微出汗,以嚴防過度。過了一段時間,全身潤澤,眼角微黃,則邪氣無不消散。出汗之後,氣順脈靜,應停止服藥,並預防再次感染。

《素問》中說:「衰其大牟而止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如果出汗過多,就用「撲粉」方。出汗後發熱,尤其凶險(《素問》說:「陰陽交之類也。」)。服用發汗藥,有些人沒有出汗,風邪卻自行消失,這種情況也偶爾會發生。如果強行發汗,導致汗流浹背,就會使胃氣反散於體表,津液隨之流失,食慾下降,筋惕肉瞤,臥起不安,甚至恐懼猝死,表現出寒慄、昏沉、叉手、心慌等症狀。

此非速用參薑湯。或參附湯。則元氣外去。而不能內返也。蓋桂麻二湯。總驅外邪。其中有少不同者。如桂本為解肌。不問有汗無汗。必治惡風。脈浮數者。而麻則為惡寒無汗頭疼項強脈緊而喘者設焉。桂麻服法。各啜熱粥以助藥力可也。何止桂乎。陶華云。春分後。忌桂麻。

而以張潔古九味羌活湯代之者。籲。亦過矣。其始出於韓龐輩。謂張機之法。宜於昔。而不宜於今等語也。凡怔忡短氣。舌乾咽痛。脈細數無力者。不可任意發汗。多是三分外感。七分內傷。宜與柴桂合劑。及順氣加減方。又表證初兼吐瀉者。多在其人平素易下。及滯食者。

白話文:

這不是立即使用的參薑湯參附湯。如果元氣排出體外,就無法回返了。桂枝麻黃這兩帖藥,主要都是驅除外邪。兩者之間有些許不同。例如桂枝主要用於解除表肌的病症,不論有無出汗,都適用於治療怕風、脈浮數的情況;而麻黃則適用於怕冷無汗、頭痛項強、脈緊而喘的狀況。服用桂枝和麻黃時,可以搭配喝熱粥來增強藥效。何況單單只有桂枝呢?陶華說,春分過後,不宜服用桂枝和麻黃。

直接改用張潔古的九味羌活湯來代替,這也過頭了。此方一開始是由韓龐輩提出,他們認為張機的方法適合以前,但不適合現在。但對於怔忡、短氣、舌乾、喉嚨痛、脈細數無力的情況,不可隨便發汗。大部分都是三分外感,七分內傷,宜與柴桂合劑或順氣加減方一起使用。此外,如果表證合併嘔吐腹瀉,多半是因為這個人平常容易腹瀉或有宿食的緣故。

不可妄謂邪氣入里也。又表證一衄。謂之紅汗。衄乃解者。不過少解其煩瞑。未能解深入之邪。若其邪有沉滯未盡者。則早須用汗藥。而免其再衄矣。又冒風輕證。宜生薑酒。不飲酒人。順氣劑外一味辣茄湯。一味生薑湯。連啜數甌。汗流徹體亦良。若邪入稍深。則嚏止涕干。

伸欠不作。頭痛頓退。故有得是證者。則為邪未深入。若鳩尾之下。左右有動氣者。邪氣未解。宜施治方。病魔雖已消散。汗孔尚然疏豁。須在避風之處。靜養三五日。俟腠理致密。特忌上廁便利。室中宜用褻器。惟以衣衾遮護肩項。及膝為要。病者汗後。性急事冗起坐。衣服不顧調節。

白話文:

不可輕易說邪氣已經入侵內里。又表證出現鼻出血,稱之為紅汗。鼻出血是解表的方法,但只是稍微解除了一些煩躁和昏眩,還未能完全解除深入體內的邪氣。如果邪氣還有沉積未盡,就應該及早服用發汗藥物,以避免再次鼻出血。又遇到風寒輕症,宜用生薑酒。不喝酒的人,可用順氣劑再加上一味辣茄湯,或是一味生薑湯,連續喝幾碗,汗流浹背也很好。如果邪氣侵入較深,則打噴嚏停止,鼻涕乾燥,伸懶腰也不想做,頭痛也突然消失。因此,如果出現這些症狀,說明邪氣還未深入。若在鳩尾之下,左右有氣體流動,說明邪氣尚未解脫,應施以治療方劑。病魔雖然已經消失,但汗孔依然疏鬆,需要在避風處靜養三五天,待毛孔緻密後才可外出。尤其要忌諱上廁所方便,室內宜用便盆,只用衣被遮護肩項,及膝即可。病人出汗後,性急事多,起坐頻繁,衣服不注意調節,容易造成再次受寒,應小心注意。

且侍養無人。不言其非。旋即衝風。能致復感。靈樞云。避風如避矢石者。此之謂也。凡瘥後十數日。或一月許。終不惺惺者。皆由疝症瘀血。相礙相激。而裡氣未得遽寧也。又口唇發小瘡。或身見風㾦㿔者。餘熱解時間亦有之。又病人雖大汗透寢具。亦有一時而止者。則反易解散。

不可必以濈濈微汗為度。如夫近世所謂搐腳接汗。火攻蒸法。中寒之證臨機應焉。

桂枝

桂枝(二大圓匕),芍藥(同上),生薑(七分)

上三品。以水二合。煎取一合。去滓頓服。中病即止。凡處劑之時。邪氣易解者。小潤其間。難解者。小促其間。令藥勢相及耳。○予嘗有言此湯。今去甘棗二種者。本以桂皮中帶甘味也。但偏嗜甘味者。加甘棗亦無妨。不問男女老幼。多有疝症蛔蟲。強用味甘者。則恐胃中泥滯。或間致嘔吐不食之患焉。且如酒客病。胸中滿逆。則甘物不可用也。

白話文:

而且沒有人照顧。不說他的不是。旋即吹風。容易導致再次感染。靈樞經說:「躲避風就像躲避箭石。」說的正是這個道理。凡是痊癒後十幾天,或者差不多一個月,仍不靈活的,都是由於疝氣瘀血,相互阻礙激發,而內氣還沒有完全安定。還有口腔和嘴脣長小瘡,或者身體出現風疹的,有時也是餘熱未盡的表現。另外,病人在大量出汗,弄濕了被褥後,也有一時止汗的現象,反而容易(症狀惡化)。

不要一定要以津津微微的汗液為標準。比如現在所說的搐腳出汗、火攻蒸法,(都可以)應用於治療中寒的症狀。

桂枝湯

桂枝(二大圓匙),芍藥(同上),生薑(七分)

以上三味藥,用水二杯,煎取一杯,去掉渣滓,立刻服下。中等病症當即止住。凡是處方用藥的時候,邪氣容易散解的,(藥性)稍稍緩和一些。難以散解的,(藥性)稍稍急促一些,讓藥力相互配合。○我曾經說過這個湯方。現在去掉了甘草和棗兩味藥,本來是因為桂皮中帶有甘甜味。但特別喜歡甘甜味道的,加甘草和棗也沒關係。不論男女老幼,多有疝氣蛔蟲。勉強服用甜味藥物,則擔心胃中壅滯,或者間接導致嘔吐不進食的毛病。而且像酒客得病,胸中滿悶的,則甘甜的藥物不能用。

麻黃

麻黃(二大匕),桂枝(同上),杏仁(七個)

上三品。以水二合。煎取一合。(去甘草加桂法)

生薑酒(今時之人。感冒必以姜酒取汗。其法生薑擦爛酒浸溫服。是即戴民恭為蠻法者。孫對微呼謂之神仙粥也。又此邦有呼為味噌酒者。此比之生薑酒。味和氣香。尤為有驗。其法味噌椒二品。以擂盆能擂了。放火燒鍋炒。上二品入清酒三五盞。以調和之者也。

一方(主治老幼男女傷風輕證)

茯苓,半夏,芍藥,桂枝,厚朴,橘皮,甘草,生薑

白話文:

麻黃

麻黃(二大湯匙),桂枝(同上),杏仁(七顆)

以上三種藥材。用水二碗煎煮。煎取一碗。(去掉甘草,加上桂枝的方法)

生薑酒(時下的人感冒一定會用姜酒發汗。方法是用生薑擦成碎末,浸在酒裡,溫熱喝下。這是戴民恭認為的粗野方法。孫對微戲稱其為神仙粥。此外,民間還有一種稱為「味噌酒」的酒。這種酒比生薑酒味道和諧,藥香醇厚。更為有效。方法是用味噌和花椒二種材料,放入擂盆中研磨,然後放在火上加熱的鍋中翻炒。將研磨好的藥材放入清酒三五杯中,調和而成。)

另一方(主治男女老幼輕微感冒)

茯苓、半夏、芍藥、桂枝、厚朴、橘皮、甘草、生薑

上八品。水二合。煎取一合。(藿香葛根升麻隨證出入加減。熱多加黃芩。煩渴或咳去桂樸。加果臝。咽痛去桂枝。加桔梗。痰喘加紫酥子。蘿蔔子。杏仁。枳實。皂莢。竹瀝類。一二品。小兒只小劑耳。)

白話文:

取水兩份,煎煮成一份。藿香、葛根、升麻可根據病情加減。若熱症明顯,可加入黃芩。若煩渴或咳嗽,可去除桂枝、肉桂,加入果臝。若咽喉疼痛,可去除桂枝,加入桔梗。若痰喘,可加入紫蘇子、蘿蔔子、杏仁、枳實、皂莢、竹瀝等。一、二品藥量,小孩只需用少量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