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風約言》~ 深證治例
深證治例
1. 深證治例
凡經證深者。宜和解。若自淺入深。則里已近災。未可宴然稱無病也。今之傷風。多見此證。邪氣正氣。排籠相持。各無進退勝負。苟非和解。則難求成矣。故後世趙繼宗論傷寒。不必傳經者。此為稍近理焉。惜乎。取用和解。禁吐汗下三法。其遺禍至今。猶未息也。元氣有餘者。
必變閉證。元氣不足者。必變脫證。畢竟初起峻發不徹之為耳。或寒熱痰咳耳聾脅痛。或口苦舌乾不欲飲食。或渴不渴。嘔不嘔。或胸中煩。心下悸。或舌苔白黃。語聲嘶敗。或每日如瘧狀。脈自眩者。即是和解之證。宜用小柴胡湯。其間隨證以消息之。不可妄投大柴胡湯。
白話文:
經絡病症深入的,應該採用和解療法。如果從輕微發展到嚴重,病邪已經逼近內臟,不能輕易說沒病。現在常見的傷風,大多如此,邪氣和正氣僵持不下,誰也無法戰勝。如果不採用和解療法,很難痊癒。所以後世趙繼宗論述傷寒,不必傳經治療,這點較為接近道理。可惜的是,採用和解法時,禁止吐、汗、下三法,其遺害至今尚未消除。元氣充足的人,必然會出現閉證;元氣不足的人,必然會出現脫證。歸根結底,都是因為疾病初期發作猛烈,但沒有徹底治癒。可能是寒熱、痰咳、耳聾、脅痛,也可能是口苦舌乾不欲飲食,或者口渴卻又不太渴,想吐卻又吐不出來,或胸悶煩躁、心慌,或舌苔白黃、聲音嘶啞,或每天像瘧疾發作一樣,脈搏跳動而頭昏眼花,這些都是需要採用和解療法的症狀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。根據具體的症狀,可以適當調整藥物,不可隨意使用大柴胡湯。
將閉之時。此湯主之。若寒熱不解。喘咳乾嘔。或心下有水氣者。只宜和之。以小青龍湯類。若惡寒無汗。加煩躁者。即釀成閉證之時。須用大青龍湯。汗中兼折逼內熱勢矣。蓋舍汗下吐藥之外。均屬和解之劑。乃令襲入之邪。潛消嘿奪。今時動輒有黨證虛證者。必顧中氣以托外邪為佳。
如拒藥惡食者。宜參薑湯。送下黑丸。凡淺深二證。解後不了了者。灸為善著膏肓。痞根及背九俞以下至十四俞。隨宜取以灼之。又疝症氣逆。手足易冷。腹中急痛。惡味苦者。先灸足三里等。兼用小建中湯。若有嘔則非建中所宜也。
白話文:
當風邪閉住體內時,可以用此湯治療。如果寒熱未退,喘咳乾嘔,或心下有水氣,只宜用溫和的藥來調解,像是「小青龍湯」之類的方劑。如果惡寒無汗,又煩躁不安,那就是風邪閉住的徵兆,必須使用「大青龍湯」。如果出汗後,仍然有內熱的徵兆,那除了發汗、催吐的藥物之外,都要使用溫和調解的方劑,讓侵入體內的邪氣自然消散。現代動不動就分證虛證,最好還是以調養中氣為主,來驅逐外邪。
如果拒絕服藥、厭惡飲食,可以服用「參薑湯」,再服用「黑丸」。不管什麼樣的表證或裏證,服藥後還沒全好的,用艾灸治療是最有效的方法,可以灸膏肓、痞根和背上的第9到14個俞穴。如果疝氣上逆,手腳容易冰冷,腹中疼痛,厭惡苦味,可以先灸足三里等穴位,並服用「小建中湯」。如果還有嘔吐的症狀,就不要用「建中」類的藥方。
小柴胡湯(茈胡,半夏,黃芩,人參,甘草,生薑)
大柴胡湯(茈胡,黃芩,芍藥,半夏,枳實,大黃,生薑,大棗)
小青龍湯(麻黃,桂枝,芍藥,五味子,半夏,細辛,乾薑,甘草)
白話文:
小柴胡湯 (紫胡, 半夏, 黃芩, 人參, 甘草, 生薑) 大柴胡湯 (紫胡, 黃芩, 白芍, 半夏, 枳實, 大黃, 生薑, 大棗) 小青龍湯 (麻黃, 桂枝, 白芍, 五味子, 半夏, 細辛, 幹薑, 甘草)
大青龍湯(麻黃,杏仁,桂枝,石膏,甘草,生薑)
小建中湯(桂枝,甘草,生薑,芍藥,膠飴,大棗)
一方
大麥(二大匕),半夏,茯苓(各一大匕),芍藥,橘皮(各中匕),生薑(七分)
上六品。以水二合。煎取一合。○凡傷風寒半解之後。疝症伺隙以進其身。故體疲脈小。他無所苦。惡食吐痰。屎多為閟。後世用補劑者。宜以此方治之。惟開胃散結。則餘證自退耳。有熱加芩。有瀉去芍。若拒藥汁者。亦多無不消受焉。
白話文:
大青龍湯(麻黃、杏仁、桂枝、石膏、甘草、生薑)
小建中湯(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芍藥、膠飴、大棗)
一方
大麥(二大匙),半夏、茯苓(各一大匙),芍藥、橘皮(各中匙),生薑(七分)
以上六味藥材,以水二碗煎取一碗。○凡是傷風寒症狀已緩解後,疝氣症狀伺機入侵身體。因此,身體疲倦,脈象細小,其他沒有什麼不適,但厭惡飲食、吐痰,大便多且硬結。後世服用補藥的人,宜用此方治療。只要胃口打開(開胃散結),其他症狀自然就會退去。如果有熱症,加芩;有腹瀉,去掉芍藥。如果拒絕服用藥汁的人,大多也都能夠消化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