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風約言》~ 傷風大意 (3)

回本書目錄

傷風大意 (3)

1. 傷風大意

此古今之一疑城,蓋古少而今多耶?又孕婦傷風,甚則為熱,所動拒食嘔飲,終至並胎俱斃。必勿拘以重身,反害其母,有故無殞,何可懼乎?產後傷風,多有兼證,或惡露未盡,少腹頻痛(俗雲兒枕痛),或蒸乳發熱,或身見紫疹,或經筋拘攣如痙狀者,不可輕視,以為常候也。

又在小兒,則風寒易感易解,而晉以來,有謂變蒸者,非斯乳食蟲癖之所致,則傷風寒也。豈復有此先彼後,如一變生腎志,二變生膀胱,每變三十二日,及暗變等之理乎?後世謂八歲以下,無傷寒者,亦醫家妄言,不足深責焉。大凡風氣新解之後,不欲飲食,稀吐痰沫,羸瘦蓐臥,他無所苦。研米粥時少吃,至於粳飯嘔惡不納,或死或復舊者,極在蛔蟲積瘕之人,熊膽黑丸,可擇用之。強用湯藥,反助逆動,不用而死,雖用亦死,須不治,以待其自寧而可也。

又愈後,向之傷處,元氣猶未健行,熟路逐旋因邪易入,而有其綿夾單衣脫換不慎者,則汗竅開泄,非但再感,或令邪風,數次襲之,而損虧元氣,以隕軀命,誠不可稍有疏虞矣!否則,口淡無味,需物消間,梳沐酒色,只管犯禁,有小才智,不能自克,食復(或云發哺,《素問》云: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。),勞復(又有女勞復者,此非張機所謂陽易陰易之類)。比比皆然,故古人云:病加於小愈,豈虛語哉?

靈素以來,論風寒者,或以衛營三焦牽合焉,或以日數藥品決裂焉。且駕合病並病,再經過經兩感傳屬等說,而其甚者,則落乎馬宗素運氣無稽之術矣!嗚呼!詭計左道,莫此為甚,索治之人,未有不因之而斃者也。學者若能以意隅反類推,則雜病等法,亦思過半矣。

白話文:

傷風大意

這真是自古以來就讓人困惑的問題。難道是古代比較少發生,而現代才變多嗎?還有,孕婦傷風,嚴重的話會發高燒,因為身體不舒服而拒絕進食和喝水,最後可能導致母子雙亡。所以千萬別因為她是孕婦就有所顧忌,反而害了她,應該把握「有狀況就治療」的原則,不必害怕。產後傷風常常會引發其他問題,像是惡露排不乾淨、小腹頻繁疼痛(俗稱子宮收縮痛)、乳汁阻塞發燒、身上出現紫色的疹子,或是有筋脈攣縮像抽筋一樣的狀況。這些絕對不能輕忽,以為只是產後常見的現象。

另外,小孩子方面,風寒感冒是容易發生也容易痊癒的。但晉朝以來,有所謂「變蒸」的說法,認為不是因為吃奶或食物中有蟲,也不是因為風寒感冒。哪有什麼先發生什麼、後發生什麼的,像是「一變生腎志、二變生膀胱,每次變化間隔三十二天」這種道理?以及什麼「暗變」之類的說法?後世說八歲以下的小孩不會得傷寒,這也是醫家胡說八道,不用太在意。一般來說,感冒剛好後,會不想吃東西,或是會吐出稀痰,變得瘦弱、躺在床上。

如果沒有其他不舒服,可以先吃點稀米粥,等到可以吃粳米飯的時候,如果吃了就噁心想吐,可能會死亡或恢復,這往往是肚子裡有蛔蟲或腸胃腫塊的人。可以考慮使用熊膽黑丸來治療。如果強行灌藥,反而會加重病情,不用藥可能會死,用了藥也可能死,所以應該不予治療,等待身體自行恢復。而且,感冒痊癒後,之前受傷的部位,元氣還沒有完全恢復,容易再次受到外邪侵入。如果因為穿衣不當,忽冷忽熱導致毛孔開合,

不只是會再次感冒,還可能讓邪風多次侵襲,損耗元氣,甚至喪命。這真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疏忽啊!否則,如果感冒後嘴巴沒有味道、需要靠零食來打發時間、又開始梳洗打扮、喝酒享樂,都是在違反禁忌。有些人雖然有點小聰明,卻無法約束自己。一吃東西就又生病了(有人說這是「發哺」,《素問》說,發燒剛好一點,吃肉就容易復發,吃太多就更嚴重。這就是告誡大家不要亂吃)。還有「勞復」(指身體虛弱時勞累又復發),(也有「女勞復」,這不是張仲景所說的陰陽交錯的病),這些情況屢見不鮮。所以古人說「病在小癒之後又會加重」,這句話是真的。從《靈樞》和《素問》以來,討論風寒的人,有的把衛氣營氣和三焦扯上關係,有的則用天數和藥品來決定療程,甚至硬要把合病和併病、經脈傳導、兩感等說法混在一起。更離譜的是,有些人還落入了馬宗素的運氣學說,那些無稽之談!唉!這些荒謬的計策和邪門歪道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尋求治療的人,往往因此而喪命。學醫的人如果能舉一反三,融會貫通,那麼許多疑難雜症的治療方法,就更容易理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