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後藤省

《傷風約言》~ 傷風名義 (1)

回本書目錄

傷風名義 (1)

1. 傷風名義

風本氣也。靜則氣。動則風。亦猶靜則水。動則波。此氣分之則一陰一陽也。而風之為陰為陽。亦彰彰然。皆可以不言而喻焉。豈非與大地日月相終始者哉。其使人為病也。上下內外。無所不至。故素問云。風為百病之始也。爾後醫人崇信奉承。以冠於方書。辨證之首。而坊間嬰兒。

不知其語之欠瑩。亦能膾炙於口矣。畢竟風者。大氣激發之假名。而四時外傷之前驅耳。今推其風之為風者。自是風中有寒。而寒即風之帥也。審辨深義。以徵予言之非妄矣。原夫夏之流輝也。炎炎赫赫。沙煎草焦。矮屋湫隘。如坐甑籠。人皆將裸袒而解慍焉。當是之時。執扇持翣。

白話文:

風的本質是氣,靜止時是氣,運動時就成了風。就像水靜止時是水,流動時就變成波浪一樣。氣分為陰陽,風也分陰陽,這點非常明顯,不言而喻。風與天地日月同始終,影響著人體,從上到下、從內到外,無處不在。所以《素問》說:「風為百病之始。」後世醫家都信奉這個觀點,將它放在醫書的開頭,作為辨證的首要因素。市井小民雖然不懂醫理,但也能琅琅上口。其實,風不過是大氣激發產生的假象,是四時外傷的前兆。真正導致疾病的,是風中夾帶的寒氣,寒氣才是風的領頭者。細細推敲,就會明白我這番話並非妄言。夏天陽光強烈,酷熱難耐,沙土炙熱,草木枯焦,房屋悶熱狹小,如同蒸籠一般。人們都解開衣裳,想要散熱解暑。此時,人們會拿著扇子、拂塵降溫。

左颺右揮。要有其風之透衣。而少去鬱蒸之氣耳。而況消暑滌煩。戰葉鳴條。微微拂拂。自天上來者乎。唐殿可以聊句。陶窗足以高臥。是雖此熱之甚。而得風頻冷頻憩。則果非寒而何。若乃冬之猛威也。凜凜冽冽。雪深冰堅。熊席狐裘。如著鐵石。人皆將密沉而擁爐焉。當是之時。

塞牖下帷。重衾溫食。惟懼其風之過隙。而多負晝光之暄耳。而況呼地號天。飛礫揚塵。黯黯剪剪。自云邊發者乎。武卒可以墮指。壯士足以悲吟。是雖此寒之甚。而得風愈嚴愈肅。則果非寒而何。嗚呼。風寒之戕人也。其害固有不可勝言者矣。善哉。張機猶似以輕重分風寒。

白話文:

夏天時,風吹過衣服,讓人感到涼爽,消暑解熱。即使天氣再熱,只要風吹得頻密,就能讓人感到涼快。然而冬天時,寒風刺骨,雪深冰堅,人們只能躲在家裡,緊閉門窗,蓋著厚厚的棉被取暖。即使天氣再冷,只要風吹得更猛烈,就讓人覺得更冷。由此可見,無論是炎熱的夏天,還是寒冷的冬天,風都能帶來寒意,對人體造成傷害。張機醫生將風寒分為輕重,可見風寒的危害不可小覷。

故首條揭出中風傷寒。而其於取裁陰陽營衛三焦等。尤為可惜焉。至晉王叔和。亦謂傷寒之病。從風寒得之。其後戴思恭徐汝元皆總謂之傷風寒。然可指風為寒。而不可寒為風矣。以予觀之。非時傷風呼為傷寒。則與冬時名中寒者。(醫家所謂正傷寒也)相混而呼中風。亦與痱證誤為中風者相紊也。

或謂熱病。(素問。)寒疫。(張機傷寒論)橫病。(孫思邈千金方)汗病。(陳無擇三因方)霜露之疾。(屠隆方苑)此等命目。猶未穩焉。而況於傷寒上加正字。或類字。亦豈異於頭上安頭乎。吾門通以傷風稱之。實未敢必其當否矣。蓋嘗思之。風者。四時常有之物。而不可獨以春及肝木為之分配焉。

白話文:

因此,第一條就提出中風傷寒。但其中關於陰陽、營衛、三焦等的取捨,實在可惜。到了晉朝的王叔和,也認為傷寒是因風寒而得的病。之後的戴思恭、徐汝元都統稱為傷風寒。但可以說風是寒,卻不能說寒是風。依我看,不合時令的傷風叫做傷寒,這就和冬天的中寒(醫家所稱的正傷寒)混淆,而把中風也混淆了。同樣的,痱子也誤認為中風,造成混亂。

有些人認為熱病(《素問》)、寒疫(張機《傷寒論》)、橫病(孫思邈《千金方》)、汗病(陳無擇《三因方》)、霜露之疾(屠隆《方苑》)等等名稱,還不夠穩妥,更何況在傷寒上加個「正」字,或是類似字,豈不是在頭上安頭嗎?我們門派通稱為傷風,其實也不敢確定是否恰當。仔細想想,風是四季都有的,不能只把風歸屬於春天和肝木。

春夏秋冬之間。動生凶邪沴氣。而使其流行。搗虛者。則唯風勢也已。凡人感召之初。不必以疫呼之。由病致死病氣。死氣滿於一室。無隙可避。沿門闔境。互釀之氣。上攪蒼天清淨之氣。下敗水土物產之氣。人在其中。親上親下。長幼傳染相似。謂之天行時疫。(或云天行時氣)即是傷風中之一證也。

如素問所謂歲氣之說。及虞愽固執少陽陽明為因者。瑣屑支離。終無認真。此邦醫家。以其輕者名時疫。重者名傷寒。病家亦從此言。不可不改正焉。夭疫之來。自古有之。故周禮方相氏。儺以逐疫。而孔夫子朝服。亦不得已也。夫人受疫。素無定體。必有表裡上下之差。其邪之流脈。

白話文:

一年四季交替之際,容易產生致病的邪氣,並導致流行病的發生。而這些邪氣的傳播,主要依靠風力的推動。人們剛開始感染時,不必用「疫」這個詞來稱呼,而是應該根據病症來判斷。隨著病情的加重,病人會產生致命的病氣,這些病氣充滿整個房間,無處可逃,並沿著門戶和街巷,相互傳播。這種病氣向上攪動天空的清淨之氣,向下敗壞水土和物產的氣息,人們身處其中,從上到下,從長到幼,互相傳染,這就是「天行時疫」,也就是傷風感冒的一種表現。

就像《素問》中所說的「歲氣」論述,以及虞摶固執地認為少陽、陽明是病因的說法,都過於瑣碎和支離,缺乏真確的認識。我們國家的醫生,習慣於將輕微的病症稱為「時疫」,嚴重的則稱為「傷寒」,病人也跟著這樣稱呼,這是不應該的,必須改正過來。流行病的發生,自古以來就存在,因此《周禮》中的方相氏,用儺舞來驅逐瘟疫,而孔夫子在朝服時,也不得不采取防範措施。人們感染瘟疫後,症狀並無固定模式,必然存在表裡、上下之別,而病邪的傳播路線,也是各有不同。

自似有小大者。大邪中強人。則重而易治。大邪中虛人。則急而難治。小邪中強人。則輕而易治。小邪中虛人。則緩而難治。若豆瘡者。雖一奇邪。亦當假風。況乎痢疾。痄腮。麻疹。水疱等病。皆屬外邪。而其實在風中矣。蓋疫名分類繁文無要。古今華人。滔滔皆是。約而言之。

則不出於瘍疫腫疫之二也。又王叔和云。中而即病者。名曰傷寒。不即病者。其寒毒藏於肌膚。至春為溫病。至夏為暑病。(朱肱謂之晚發傷寒非也),全是紙上空談。決非實詣。其誤肇於素問。而與王海藏謂新邪喚出舊邪者一般。若其寒毒延至秋冬。則變生何病何證乎。予未能預定其病機矣。

白話文:

身體強壯的人遇到重大疾病,雖然病重,但容易治癒;身體虛弱的人遇到重大疾病,則病情急迫且難以治療。身體強壯的人遇到輕微疾病,很容易治癒;身體虛弱的人遇到輕微疾病,則病程緩慢且難以治癒。就好像豆瘡,雖然只是一個奇怪的疾病,但也必須藉助風邪,何況痢疾、痄腮、麻疹、水痘等病,都屬於外邪,而實際上都存在於風邪之中。

各種疫病的分類繁文缛节,毫無意義。古今華人,对此说法不勝枚舉。簡而言之,疫病不外乎是瘍疫和腫疫兩種。王叔和也說,馬上發病的叫做傷寒,不馬上發病的,寒毒藏在皮膚裡,到春天就會變成溫病,到夏天就會變成暑病。(朱肱認為這是晚發傷寒,是不對的),這些都是紙上談兵,完全不是實務經驗。錯誤源自《素問》,和王海藏所說的「新邪喚出舊邪」是一樣的。如果寒毒延至秋冬,又會變成什麼病症呢?我還無法預測其病理機制。

既而有沽名網利者。曰某年某月。當患某病。某重而死。某輕而愈。湯藥一得。偶中飾言要譽。昧者稱奇。妄誕欺人。此良以道自任者之所憂也。又八十一難。以溫暑嵌在乎傷寒有五之中。而沿習至今。迴護分疏。俗諺所謂一盲引眾盲。籲。遂無不與之俱陷溺者鮮矣。近世稱瘟病者。

本就溫字。或省水旁。從疒曰瘟。轉為疫病之義。故有大頭瘟。蝦蟆瘟。瓜瓤瘟。疙瘩瘟。絞腸瘟。軟腳瘟等證,。(詳見於喻昌尚論篇。又陳言云。獄溫傷溫。基溫廟溫社溫山溫海溫家溫灶溫歲溫天溫地溫等名。愈多愈亂。竟無要領。皆杜撰之謬言。而未切認其因也耳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為了名利,就說某年某月,自己得了某病,某人病情嚴重而死,某人病情輕微而痊癒,其實只是偶然服用了藥物,就誇大其詞,想要博取名聲,不明真相的人就覺得很神奇,胡亂吹噓,欺騙他人。這正是真正以醫術自居的人所擔憂的。另外,古人認為有八十一種難治之症,其中溫暑就夾雜在傷寒五種病症之中,一直沿習至今,人們卻分不清、講不清楚,就像俗話說的“一盲引眾盲”,結果幾乎沒有人能逃脫這種錯誤的認識。近來人們所稱的瘟病,本來的寫法就是“溫”,或者省去水旁,從“疒”字,寫成“瘟”,後來就演變成疫病的意思,所以有了大頭瘟、蝦蟆瘟、瓜瓤瘟、疙瘩瘟、絞腸瘟、軟腳瘟等病症。

)雖其立名異狀。而要之本唯邪風耳。所謂溫病。亦春月之傷風。而醫籍別立瘟疫一門非也。若孫允賢合而論之。先得我心之同。然又中暑者。煩悶卒倒。及自汗口熱。神思倦怠等證。即中熱也。史云暍是也。仍為中寒相對之名。而於風濕毫無與焉。若夏暑冬寒犯之必中。不犯不中。

譬猶火水犯之。必得焚溺。皆以非邪氣而為本時之令也。張機所謂中暑。皆是夏月傷風濕之證。而渾與張潔古。李杲輩之見奚擇哉。又富貴安逸之人。外苦炎燠。內啖生冷。多見怕熱。腹痛吐瀉霍亂等候。均是謂之中暑。然其因不一。尚有兼證。則非真中暑也。況有吳括蒼所謂冬天傷暑者乎。

白話文:

雖然這些病症名稱各不相同,但究其根本原因,皆為外感邪風。所謂溫病,其實就是春季受風寒所致。醫書將瘟疫單列一門,並非正確。孫允賢將其合併論述,正合我意。

然而,中暑者,其症狀為煩悶昏倒,自汗口渴,神思倦怠等,乃是由於體內熱氣所致。史書中所言的“暍”,即是指中暑,是與中寒相對的概念,與風濕毫無關係。夏暑冬寒若侵犯人體,必會導致中暑;若不侵犯,則不會中暑。

這就好比火和水,若侵犯人體,必會造成焚燒或溺水。這些皆非邪氣所致,而是時令之變化所導致。張機所言的中暑,皆為夏季傷風濕之症狀。張潔古、李杲等人的觀點,與此有何區別呢?

此外,富貴安逸之人,由於外受炎熱,內食生冷,多見怕熱、腹痛、吐瀉、霍亂等症狀,這些也都被稱為中暑。然而,其病因不一,並有其他兼證,並非真正的中暑。何況還有吳括蒼所言的冬天傷暑呢?

凡自溫至熱。自涼至寒。自是春夏秋冬之序。於其溫熱涼寒之外。天常有陽熱。地常有陰寒。人皆居地。而不居天。則雖夏月。亦當有寒濕之患。何獨於四季十八日始見中濕者耶。是以傷風中。或有帶山嵐瘴氣者。或有被雨露水濕者。或有野狐精物。亦乘虛以憑者。雖然病名概之舉風之一字者。

則以其從外入內。莫有專於此者也。由是考之。邪氣所中。己亦不知暗襲潛侵。若有若無。而後隨見表裡諸證之類。今之風疫。比比而有然。則初起無漉淅惡寒者。四時通稱傷寒。恐不允當。故吾門姑以擬名傷風。學者宜再思之。

白話文:

從溫和到熱,從涼爽到寒冷,這都是春、夏、秋、冬的順序。在溫熱、涼爽、寒冷之外,天總是陽熱,地總是陰寒。人類居住在地面,而非天空,因此即使在夏天,也會有寒濕的問題,為什麼只有在四季中的十八天開始出現中濕呢?因此,在感冒或風熱中,可能有帶有山嵐瘴氣的,也可能被雨水、露水、濕氣所影響,甚至野狐的精靈也可能乘虛而入。然而,疾病通常都被歸納為「風」這個單詞,因為它總是從外部進入內部,並沒有專門針對此情況的疾病。

由此可見,邪氣入侵時,自己也往往會不知不覺地受到暗襲,從無到有,接著出現表裡各種症狀。現在的風熱病,處處都有,起初並沒有發冷發抖的症狀,一般都稱為「傷寒」,這樣的說法恐怕不夠恰當。因此,我們暫且稱之為「傷風」,學習者應該再三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