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治例》~ 傷寒治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治例 (3)

1. 自汗

多主衛,此衛氣不和,兼熱邪所幹也。太陽中暍,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。汗出而濡,風濕自甚,皆邪干於衛氣,氣不能固於外,皮膚為之疏,而津液妄泄濈濈潤潤然出也。表虛汗後惡寒。表未解,惡風微惡寒。里未和,汗出不惡寒,熱越,陽明發熱。

解肌桂枝

滲泄,渴者,五苓散

,自汗而小便數者,不可與桂枝,宜芍藥、甘草二物,或小建中諸方加耆,名黃耆建中湯

和解柴胡加桂湯

溫經,發汗多,遂漏不止,曰漏風亡陽,桂枝附子湯。表虛未解,桂枝湯。四逆厥有汗,四逆湯

疏風,太陽病熱,脈沉細,搖頭口噤,背反汗出,不惡寒,名柔痓,中風也,宜小續命湯。汗多亡陽,惡風煩躁,先與防風白朮牡蠣湯。汗止,次服小建中湯

,里未和,熱越,故下之。才覺汗多,未至津液干,速下之,則為捷徑,免致用蜜導也。

從治,吐利止後,汗而厥,脈微欲絕,通脈四逆。

清暑,暑邪干衛,非傷寒比。

流濕潤燥,多汗而濡,此其風濕甚,濕邪干於衛也。

撲法

蜜導,陽明自汗,小便利,為津液內竭,雖硬不可攻。

2. 盜汗

睡而汗出,覺而則止方是,非若雜證,邪在半表裡使然也。

解肌,出而微惡寒,小柴胡加桂湯

和解

,素有積,或熱在內,脈實。

撲法白朮白芷藁本川芎(各一兩),米粉(一兩半),為末,周身撲之。

3. 頭汗

邪搏諸陽,津液上湊,則汗見於頭也。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小便不利,引水。熱入血室。陽明被火。水結胸中。寒濕相搏。邪在半表裡。

和解,頭汗惡寒,小柴胡加桂。汗不止者,難治。若汗下後,胸滿微結,如往來寒熱,手足冷,心下滿,脈細,惡寒,小便不利,此皆頭汗之逆者。小便不利而成關格,陽脫也。喘者亦然。

,瘀熱在裡。

4. 手足汗

熱聚於胃,是津液傍達也。有陽明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,即是中寒病。

,胃熱可下。

,寒聚於胃,為不可下,當溫之。

5. 無汗

寒邪傷人,獨不汗出,寒傷榮,而不傷衛,衛無邪氣所幹,則皮腠得以密,津液得以固,是以汗不出也。及其傳變里為熱,則亦使自汗,蓋熱則榮衛通。服三劑無汗,熱病,脈躁盛而不得汗,經謂陽脈之極也,主死。

助陽,熟附配麻黃,發中有補,出趙氏《釋疑》。乾薑配生附,補中有發。無汗而解者,屬少陽也。戰而汗解者,太陽也。不戰汗解者,陽明也。

6. 頭痛

太陽證居多。三陽經受風寒伏留而不去,則名厥頭痛。痛甚而手足寒者,為黃病。頭頂痛屬太陽經。頭角痛屬少陽。額痛及鼻屬陽明。

發汗,傷寒無汗,發熱惡寒,不惡風,麻黃湯。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,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汗解。痛甚者必衄,葛根蔥白湯荊防散川芎石膏湯

解肌,傷風汗出,發熱惡風,不惡寒,桂枝湯。輕者,柴胡桂枝湯

溫經,厥陰、少陰證,嘔而吐沫,吳茱萸湯。夏月頭痛,身冷自汗,此中暑濕,朮附湯

清上,大頭傷寒,須用酒炒黃芩荷葉羌活輩。

攻下,表邪入里,不大便,有熱,脈沉而滑,尺寸俱長,皆可下之。有熱,不惡寒,反惡熱,或不大便,小便赤者,胃實也,宜調胃主之。

和解,邪在半表裡,少陽往來寒熱,脈弦細,宜小柴胡。發熱頭痛似瘧,欲愈,麻桂各半湯

分利,夏月頭痛,惡寒,心下煩躁不快,五苓散

清鎮,自汗頭痛,及風暑雜病,俱宜白虎,少加芎、荊芥尤妙,或竹葉石膏湯

,頭痛,及發寒熱,脈緊寸大,即是痰飲,宜瓜蒂散吐之。

敷痟,汗後不解,用芷、辛、烏輩,同蔥白搗膏貼於額角。

吹搐,汗後不解,用不臥散末吹之鼻內。

針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