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治例》~ 傷寒治例 (3)
傷寒治例 (3)
1. 自汗
多主衛,此衛氣不和,兼熱邪所幹也。太陽中暍,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。汗出而濡,風濕自甚,皆邪干於衛氣,氣不能固於外,皮膚為之疏,而津液妄泄濈濈潤潤然出也。表虛汗後惡寒。表未解,惡風微惡寒。里未和,汗出不惡寒,熱越,陽明發熱。
解肌,桂枝湯。
滲泄,渴者,五苓散。
補,自汗而小便數者,不可與桂枝,宜芍藥、甘草二物,或小建中諸方加耆,名黃耆建中湯。
和解,柴胡加桂湯。
溫經,發汗多,遂漏不止,曰漏風亡陽,桂枝附子湯。表虛未解,桂枝湯。四逆厥有汗,四逆湯。
疏風,太陽病熱,脈沉細,搖頭口噤,背反汗出,不惡寒,名柔痓,中風也,宜小續命湯。汗多亡陽,惡風煩躁,先與防風白朮牡蠣湯。汗止,次服小建中湯。
下,里未和,熱越,故下之。才覺汗多,未至津液干,速下之,則為捷徑,免致用蜜導也。
從治,吐利止後,汗而厥,脈微欲絕,通脈四逆。
清暑,暑邪干衛,非傷寒比。
流濕潤燥,多汗而濡,此其風濕甚,濕邪干於衛也。
撲法
蜜導,陽明自汗,小便利,為津液內竭,雖硬不可攻。
白話文:
[自汗]
主要問題在於身體的防禦機能,這是由於防禦機能失調,加上熱邪的影響。在太陽中暑的情況下,會出現流汗、怕冷、身體發熱及口渴的症狀。當汗水持續不斷,風濕症狀也會加重,這都是因為邪氣幹擾了防禦機能,導致它無法正常地保護身體,使皮膚變得敏感,導致津液無端地大量流失。
汗後感到寒冷,這可能是表面虛弱的表現。如果表面的問題尚未解決,可能會有輕微的畏寒和怕風。若內部問題尚未和諧,即便出汗也不怕冷,這可能表示熱度已超出正常範圍,這是陽明發熱的徵兆。
調理肌肉,可使用桂枝湯。
促進排泄,口渴者,可用五苓散。
補益,自汗且頻尿者,不建議使用桂枝,可使用芍藥和甘草,或小建中湯等方劑加入黃耆,稱為黃耆建中湯。
調和,可使用柴胡加桂湯。
溫暖經絡,過度出汗導致汗漏不止,被稱為漏風亡陽,可使用桂枝附子湯。若是表面虛弱且問題尚未解決,可使用桂枝湯。四肢冰冷且有汗,可用四逆湯。
疏散風邪,太陽病熱,脈象沉細,搖頭、口緊閉,背部反汗,不畏寒,被稱為柔痓,是中風的一種,宜使用小續命湯。大量出汗導致亡陽,怕風且煩躁,可先使用防風白朮牡蠣湯。汗止後,再服用小建中湯。
瀉下,若內部問題尚未和諧,熱度超出正常範圍,因此需要瀉下。一感覺到汗多,但尚未達到津液乾涸的程度,迅速進行瀉下,可以避免使用蜜導。
隨證治之,嘔吐和腹瀉停止後,出汗且四肢冰冷,脈搏微弱近乎消失,可使用通脈四逆湯。
清熱消暑,暑邪幹擾防禦機能,這並非一般的感冒。
潤燥,大量出汗,這是因為風濕嚴重,濕邪幹擾防禦機能。
撲法
蜜導,陽明自汗,小便通暢,代表津液已耗盡,即使大便硬結,也不可強行攻擊。
2. 盜汗
睡而汗出,覺而則止方是,非若雜證,邪在半表裡使然也。
解肌,出而微惡寒,小柴胡加桂湯。
和解
下,素有積,或熱在內,脈實。
撲法,白朮,白芷,藁本,川芎(各一兩),米粉(一兩半),為末,周身撲之。
白話文:
[盜汗],也就是在睡著時出汗,醒來後汗就停止,這和一些複雜病症不同,那些病可能因為邪氣處於身體的半表半裡狀態導致。
解肌,指的是治療方法,病人可能會稍微感到寒冷,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小柴胡加桂湯。
和解,指的是調和陰陽、調節身體機能的治療方式。
下,如果患者平時就有積食,或者熱氣在體內,且脈搏強勁,可能需要使用通便的方法來治療。
撲法,用白朮、白芷、藁本、川芎各一兩,米粉一兩半,磨成粉末,然後均勻地塗抹在全身。
3. 頭汗
邪搏諸陽,津液上湊,則汗見於頭也。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小便不利,引水。熱入血室。陽明被火。水結胸中。寒濕相搏。邪在半表裡。
和解,頭汗惡寒,小柴胡加桂。汗不止者,難治。若汗下後,胸滿微結,如往來寒熱,手足冷,心下滿,脈細,惡寒,小便不利,此皆頭汗之逆者。小便不利而成關格,陽脫也。喘者亦然。
下,瘀熱在裡。
白話文:
【頭汗】
當邪氣與身體的正氣在各個陽經交戰,導致體內的津液向上蒸騰,這時就會出現頭部出汗的情況。若體內有瘀熱,身體可能會出現黃疸,小便不順,會感到口渴想喝水,熱氣進入血分。可能是陽明經受到火熱影響,或是體內有水飲停滯在胸膈之間,也可能是寒濕兩種邪氣相互交纏,邪氣位於半表半里的位置。
對於這種情況,如果頭部出汗且伴有畏寒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上肉桂來調和身體。但如果汗出不止,病情就比較嚴重,治療起來較困難。假如在發汗或下瀉治療後,仍然感到胸口悶脹,有類似忽冷忽熱的感覺,手腳冰涼,胃部不適,脈搏細弱,仍持續畏寒,小便不順,這些都是頭汗症狀反常的表現。如果小便不通,可能形成關格,是體內陽氣瀕臨脫離的信號。同樣的,若有喘息的症狀,道理也是相通的。
對於瘀熱在體內的情況,可能需要使用下法來清除體內的熱毒。
4. 手足汗
熱聚於胃,是津液傍達也。有陽明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,即是中寒病。
下,胃熱可下。
溫,寒聚於胃,為不可下,當溫之。
白話文:
【手足出汗】
內容:熱量在胃部聚集,導致身體的水分從旁邊排出,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多汗的情況。有時是因為陽明經的寒氣,導致無法進食,小便不順暢,手腳總是濕答答的冒汗,這可能是要形成長期難治的疾病,也就是所謂的中寒病。
通便,若是因胃熱導致的問題,可以透過通便來解決。
溫補,若寒氣在胃部聚集,且不適合通便,應該要透過溫補的方式來治療。
5. 無汗
寒邪傷人,獨不汗出,寒傷榮,而不傷衛,衛無邪氣所幹,則皮腠得以密,津液得以固,是以汗不出也。及其傳變里為熱,則亦使自汗,蓋熱則榮衛通。服三劑無汗,熱病,脈躁盛而不得汗,經謂陽脈之極也,主死。
助陽,熟附配麻黃,發中有補,出趙氏《釋疑》。乾薑配生附,補中有發。無汗而解者,屬少陽也。戰而汗解者,太陽也。不戰汗解者,陽明也。
白話文:
當寒邪侵襲人體時,會出現無汗的狀況,這是因為寒邪傷害的是營分,而不是衛分。由於衛氣未受到邪氣的幹擾,使得皮膚腠理能夠保持緊密,體內的津液也能夠得到固守,因此不會出汗。然而,當疾病進一步發展轉為內熱,也會導致出汗,這是因為熱邪能讓營衛相通。
如果服用三劑藥物後仍無汗,且有熱病的症狀,脈象顯得急躁而強烈,卻仍然沒有出汗,這在經典上被認為是陽脈達到極限的表現,預示著病情危重。
對於這種情況,可以通過「助陽」的方式來治療。如趙氏《釋疑》中提到,用熟附子配伍麻黃,能在發汗中兼有補益的作用;乾薑與生附子的配伍,則能在補益中兼有發汗的效果。
至於無汗而自愈的情況,多屬於少陽病;經過一番寒戰後出汗而痊癒的,多屬於太陽病;不經過寒戰就自然出汗痊癒的,則多屬於陽明病。
6. 頭痛
太陽證居多。三陽經受風寒伏留而不去,則名厥頭痛。痛甚而手足寒者,為黃病。頭頂痛屬太陽經。頭角痛屬少陽。額痛及鼻屬陽明。
發汗,傷寒無汗,發熱惡寒,不惡風,麻黃湯。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,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汗解。痛甚者必衄,葛根蔥白湯、荊防散、川芎石膏湯。
解肌,傷風汗出,發熱惡風,不惡寒,桂枝湯。輕者,柴胡桂枝湯。
溫經,厥陰、少陰證,嘔而吐沫,吳茱萸湯。夏月頭痛,身冷自汗,此中暑濕,朮附湯。
清上,大頭傷寒,須用酒炒黃芩、荷葉、羌活輩。
攻下,表邪入里,不大便,有熱,脈沉而滑,尺寸俱長,皆可下之。有熱,不惡寒,反惡熱,或不大便,小便赤者,胃實也,宜調胃主之。
和解,邪在半表裡,少陽往來寒熱,脈弦細,宜小柴胡。發熱頭痛似瘧,欲愈,麻桂各半湯。
分利,夏月頭痛,惡寒,心下煩躁不快,五苓散。
清鎮,自汗頭痛,及風暑雜病,俱宜白虎,少加芎、荊芥尤妙,或竹葉石膏湯。
吐,頭痛,及發寒熱,脈緊寸大,即是痰飲,宜瓜蒂散吐之。
敷痟,汗後不解,用芷、辛、烏輩,同蔥白搗膏貼於額角。
吹搐,汗後不解,用不臥散末吹之鼻內。
針刺
白話文:
[頭痛]
大多數情況是太陽經的問題。當三陽經受到風寒影響,且風寒停留不去,就會導致嚴重的頭痛,稱為厥頭痛。如果頭痛非常劇烈,甚至導致手腳冰冷,這可能是黃病。頭頂痛是由太陽經引起的。頭側的痛是少陽經的問題。前額和鼻子的疼痛則歸屬於陽明經。
對於發汗治療,若因感受寒氣而無汗,伴隨發熱怕冷但不怕風的症狀,可以使用麻黃湯。若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且有熱感,但小便清澈,這表示病不在體內,仍在外表,應當用出汗的方式來治療。頭痛嚴重的人可能會流鼻血,可以使用葛根蔥白湯、荊防散、川芎石膏湯。
對於解肌治療,若是因風邪入侵而出汗,發熱怕風但不怕冷,可以使用桂枝湯。病情較輕的,則使用柴胡桂枝湯。
對於溫經治療,若是厥陰或少陰的症狀,出現嘔吐和吐沫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。夏季頭痛,身體冷並自發出汗,這是中暑濕的症狀,應該使用朮附湯。
對於清上治療,大頭傷寒的情況,應該使用酒炒黃芩、荷葉、羌活等藥物。
對於攻下治療,若外邪進入體內,不大便,有熱感,脈搏深沉而滑,尺寸都偏長,都可以進行排瀉。若有熱感,不怕冷反而怕熱,或者不大便,小便呈現紅色,這表示胃部有實火,應該調整胃部的機能。
對於和解治療,若邪氣在半表半裡的位置,少陽經的往來寒熱,脈搏弦細,應該使用小柴胡湯。發熱頭痛類似瘧疾,即將好轉的情況,可以使用麻桂各半湯。
對於分利治療,夏季頭痛,怕冷,心下煩躁不快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
對於清鎮治療,自發出汗和頭痛,以及風暑混雜的疾病,都適合使用白虎湯,稍微加入川芎和荊芥會更好,或者使用竹葉石膏湯。
對於吐療法,頭痛,發寒熱,脈搏緊張且寸脈大,這是痰飲的症狀,應該使用瓜蒂散來催吐。
對於敷痟治療,出汗後症狀未解,可以使用白芷、細辛、烏頭等藥物,與蔥白一起搗成膏狀,敷在額頭和頭側。
對於吹搐治療,出汗後症狀未解,可以使用不臥散的粉末吹入鼻內。
對於針刺治療,具體的操作需由專業人士進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