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治例》~ 傷寒治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治例 (3)

1. 自汗

多主衛,此衛氣不和,兼熱邪所幹也。太陽中暍,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。汗出而濡,風濕自甚,皆邪干於衛氣,氣不能固於外,皮膚為之疏,而津液妄泄濈濈潤潤然出也。表虛汗後惡寒。表未解,惡風微惡寒。里未和,汗出不惡寒,熱越,陽明發熱。

解肌,桂枝。

滲泄,渴者,五苓散。

,自汗而小便數者,不可與桂枝,宜芍藥、甘草二物,或小建中諸方加耆,名黃耆建中湯。

和解,柴胡加桂湯。

白話文:

衛氣不調,常因熱邪侵襲所致。太陽中暑,會出現汗出惡寒、發熱口渴等症狀。出汗後皮膚濕潤,風濕加重,都是邪氣侵犯衛氣所致,導致氣虛無法固守於外,皮膚疏鬆,津液外泄。表虛汗出後容易惡寒,表症未解時會怕風微寒,裡症未和則出汗不惡寒,熱邪內侵,陽明經發熱。

治療方面,可用桂枝解肌,五苓散滲泄止渴,芍藥甘草或黃耆建中湯補氣固表,柴胡加桂湯和解表裡。

溫經,發汗多,遂漏不止,曰漏風亡陽,桂枝附子湯。表虛未解,桂枝湯。四逆厥有汗,四逆湯。

疏風,太陽病熱,脈沉細,搖頭口噤,背反汗出,不惡寒,名柔痓,中風也,宜小續命湯。汗多亡陽,惡風煩躁,先與防風白朮牡蠣湯。汗止,次服小建中湯。

,里未和,熱越,故下之。才覺汗多,未至津液干,速下之,則為捷徑,免致用蜜導也。

白話文:

溫經:如果發汗過多導致陰津耗損不止,被稱為「漏風」,是陽氣流失的症狀,可用「桂枝附子湯」治療。如果只是表證尚未解除,則可以用「桂枝湯」。若出現四肢寒冷、無汗的情況,可用「四逆湯」。

疏風:如果是太陽病引起的熱症,脈搏沈細,患者會搖頭、口緊閉,背部出汗,不畏寒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柔痓」,是中風的表現,應使用「小續命湯」進行治療。如果出現大量出汗、陽氣流失、畏風、焦躁的症狀,可以先服用「防風白朮牡蠣湯」。當汗止後,再服用「小建中湯」進行調理。

下:如果內裡的病態尚未平復,熱邪仍在升發,因此需要進行「下」法治療。當發現大量出汗,但還未到乾燥的程度時,應迅速進行下法治療,避免使用蜂蜜導瀉的方法。

從治,吐利止後,汗而厥,脈微欲絕,通脈四逆。

清暑,暑邪干衛,非傷寒比。

流濕潤燥,多汗而濡,此其風濕甚,濕邪干於衛也。

撲法

蜜導,陽明自汗,小便利,為津液內竭,雖硬不可攻。

白話文:

治療過程中,如果患者吐瀉後,出汗卻昏厥,脈象微弱幾乎斷絕,可以服用通脈四逆湯。

暑熱病症,是暑邪侵犯肌表,與傷寒病症不同。

濕邪導致身體流汗而潮濕,說明風濕病症嚴重,濕邪侵犯肌表。

撲法是一種治療方法。

蜜導方適用於陽明經證候,患者自汗,小便頻繁,說明津液內耗,即使病情嚴重也不宜用攻邪的方法。

2. 盜汗

睡而汗出,覺而則止方是,非若雜證,邪在半表裡使然也。

解肌,出而微惡寒,小柴胡加桂湯。

和解

,素有積,或熱在內,脈實。

撲法,白朮,白芷,藁本,川芎(各一兩),米粉(一兩半),為末,周身撲之。

白話文:

睡眠中出汗,醒來就停止,才是正常的,不像其他病症,是邪氣停留在半表半里造成的。如果解肌后,出汗並伴随輕微怕冷,可以用小柴胡加桂湯治疗。和解后,如果平素有积食,或内热,脉象实,可以采用撲法治疗,用白朮、白芷、藁本、川芎各一两,米粉一两半,研成粉末,全身扑之。

3. 頭汗

邪搏諸陽,津液上湊,則汗見於頭也。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小便不利,引水。熱入血室。陽明被火。水結胸中。寒濕相搏。邪在半表裡。

和解,頭汗惡寒,小柴胡加桂。汗不止者,難治。若汗下後,胸滿微結,如往來寒熱,手足冷,心下滿,脈細,惡寒,小便不利,此皆頭汗之逆者。小便不利而成關格,陽脫也。喘者亦然。

,瘀熱在裡。

白話文:

當邪氣搏擊陽氣,津液上湧,就會出現頭部出汗的現象。如果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就會發黃,小便不暢,需要引導水液排出。熱邪進入血分,陽明經被火熱所傷,水液積聚於胸中,寒濕相互搏擊,邪氣停留在半表半里。

如果出現頭部出汗、惡寒的症狀,可以使用柴胡桂枝湯來和解。如果汗出不止,則難以治療。如果汗出之後,出現胸悶、微結,伴有往來寒熱、手足冰冷、心下滿悶、脈細、惡寒、小便不利,這些都是頭汗逆流的表現。小便不利並且出現關格,說明陽氣衰敗,呼吸喘促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如果出現瘀熱停留在體內的症狀,就需要使用下法治療。

4. 手足汗

熱聚於胃,是津液傍達也。有陽明中寒,不能食,小便不利,手足濈濈然汗出,此欲作痼瘕,即是中寒病。

,胃熱可下。

,寒聚於胃,為不可下,當溫之。

白話文:

熱聚在胃部,是因為津液外散所致。如果有陽明經的中寒症狀,患者無法進食,小便不通暢,手掌和腳底不斷出汗,這表示可能會出現積滯的病症,這是中寒症的表現。

對於胃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藥物進行清熱降火。

對於寒氣聚積在胃部的情況,不適合使用藥物進行下藥治療,應該使用溫暖的藥物來調理。

5. 無汗

寒邪傷人,獨不汗出,寒傷榮,而不傷衛,衛無邪氣所幹,則皮腠得以密,津液得以固,是以汗不出也。及其傳變里為熱,則亦使自汗,蓋熱則榮衛通。服三劑無汗,熱病,脈躁盛而不得汗,經謂陽脈之極也,主死。

助陽,熟附配麻黃,發中有補,出趙氏《釋疑》。乾薑配生附,補中有發。無汗而解者,屬少陽也。戰而汗解者,太陽也。不戰汗解者,陽明也。

白話文:

寒冷之氣傷人,若獨自不發汗,表示寒氣傷及人體的「榮」而未傷「衛」。由於「衛」不受邪氣侵犯,所以皮膚毛孔緊閉,津液得以保持,因此不會出汗。等到寒邪傳變深入體內化為熱邪,就會使人自汗,因為熱邪會使「榮衛」暢通。若服用三劑藥物仍無汗,出現發熱、脈象浮躁且強勁卻無法出汗的症狀,經書中稱之為「陽脈之極」,預示著死亡。

「助陽」的藥方中,熟附子配伍麻黃,屬於「發中有補」的用藥方法,出自趙氏的《釋疑》一書。乾薑配伍生附子,則為「補中有發」的用藥方法。無汗而解者,屬於少陽病;發汗而解者,屬於太陽病;不發汗而解者,屬於陽明病。

6. 頭痛

太陽證居多。三陽經受風寒伏留而不去,則名厥頭痛。痛甚而手足寒者,為黃病。頭頂痛屬太陽經。頭角痛屬少陽。額痛及鼻屬陽明。

發汗,傷寒無汗,發熱惡寒,不惡風,麻黃湯。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,小便清者,知不在裡,仍在表也,當汗解。痛甚者必衄,葛根蔥白湯、荊防散、川芎石膏湯。

解肌,傷風汗出,發熱惡風,不惡寒,桂枝湯。輕者,柴胡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的病症較為常見。當三陽經受到風寒之邪侵襲,停留不去時,會導致厥頭痛。如果頭痛嚴重且手腳冰冷,則可能發展成黃疸病。頭頂痛是太陽經的病症,頭角痛則屬於少陽經,額頭疼痛和鼻部疼痛屬於陽明經。

對於發汗療法,適用於傷寒症狀,若患者無汗,出現發熱和畏寒,但不畏風,可使用麻黃湯進行治療。如果患者已經六七天沒有大便,頭痛伴有熱感,小便清澈,這表明病情仍處於表層,應通過發汗來解決。如果頭痛嚴重,可能會引發出血現象,可以使用葛根蔥白湯、荊防散或川芎石膏湯進行治療。

解肌療法,適用於傷風引起的發熱和出汗,且患者畏風但不畏寒,可用桂枝湯進行治療。對於輕度情況,則可以考慮使用柴胡桂枝湯。

溫經,厥陰、少陰證,嘔而吐沫,吳茱萸湯。夏月頭痛,身冷自汗,此中暑濕,朮附湯。

清上,大頭傷寒,須用酒炒黃芩、荷葉、羌活輩。

攻下,表邪入里,不大便,有熱,脈沉而滑,尺寸俱長,皆可下之。有熱,不惡寒,反惡熱,或不大便,小便赤者,胃實也,宜調胃主之。

和解,邪在半表裡,少陽往來寒熱,脈弦細,宜小柴胡。發熱頭痛似瘧,欲愈,麻桂各半湯。

白話文:

溫經:針對厥陰、少陰病症,如嘔吐且含沫的狀況,應使用吳茱萸湯。

夏月頭痛,身冷自汗,這是中暑濕的症狀,應使用術附湯。

清上:對於大頭傷寒的情況,需要使用酒炒黃芩、荷葉、羌活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
攻下:當表邪進入內臟,出現不排便、伴有熱象,脈象沈滑,尺寸俱長的情況時,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。如果伴有熱象,不畏寒反而畏熱,或者不排便但尿色赤,這表示胃實,需要調理胃部。

和解:當邪氣在半表半裡的位置,表現為少陽往來寒熱,脈象弦細時,應使用小柴胡湯。如果發熱頭痛類似瘧疾,預示病情將要好轉,此時可使用麻桂各半湯進行治療。

分利,夏月頭痛,惡寒,心下煩躁不快,五苓散。

清鎮,自汗頭痛,及風暑雜病,俱宜白虎,少加芎、荊芥尤妙,或竹葉石膏湯。

,頭痛,及發寒熱,脈緊寸大,即是痰飲,宜瓜蒂散吐之。

敷痟,汗後不解,用芷、辛、烏輩,同蔥白搗膏貼於額角。

吹搐,汗後不解,用不臥散末吹之鼻內。

針刺

白話文:

夏季頭痛,伴隨惡寒和心煩意亂,可以用五苓散。自汗頭痛,或是風暑引起的各種疾病,都可以服用白虎湯,加些川芎和荊芥效果更好,也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。頭痛伴隨發寒發熱,脈象緊而有力,這是痰飲引起的,可以用瓜蒂散來吐出痰液。出汗後頭疼,可以用白芷、辛夷、烏頭等藥材和蔥白一起搗成膏狀,貼在額角。出汗後頭疼,可以用不臥散末吹入鼻腔。針刺療法也可用於治療頭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