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治例》~ 傷寒治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治例 (4)

1. 項強

發汗,表實。

解肌,汗出惡風。

和解,身熱惡風,頭項強,腹中滿,手足溫而渴,小柴胡主之。

,結胸病亦項強,如柔痓狀,大陷胸主之。

白話文:

發汗:用藥或物理方法促使人體出汗。 表實:指皮膚緊繃、毛孔收縮等症狀,表示身體正在抵抗外邪入侵。 解肌:使肌肉放鬆,促進汗水排出。 汗出惡風:出汗後感到怕冷,容易受風寒侵襲。 和解:調節身體機能,達到平衡狀態。 身熱惡風,頭項強,腹中滿,手足溫而渴:這些是肝胃不和引起的症狀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 下:利用藥物或其他方式刺激腸道蠕動,幫助排便。 結胸病亦項強,如柔痙狀,大陷胸主之:結胸病是指胸部有硬塊或疼痛的情況,如果同時出現頸部僵硬、像抽筋一樣的症狀,可以用大陷胸丸來治療。 鈍:在穴位上進行刺灸療法。

2. 頭眩

少陽與太陽並病,故眩者,責其虛也。眩冒者,皆發汗下後所致,是知其陽虛也。《針經》云:上則眩,下虛則厥,與風家眩暈同。

和解,半表裡,邪漸行於里,表中易虛,故時時目眩也。中風家,多頭眩,宜解肌,傷寒亦然。

溫經,頭眩,身瞤動,或虛弱汗多,宜真武湯。

吹鼻,眩暈,鼻塞而煩,此頭中寒濕,宜瓜蒂散吹鼻中,取下濕水。

白話文:

少陽與太陽兩種病症同時存在,所以會有視物旋轉的情況,這是因為體內氣血虛弱所導致。視物昏花或視力模糊,通常都是在發汗或過度下藥之後出現的症狀,這表明體內陽氣已經虛弱。《針灸經典》提到,如果上焦功能失調會引起視物旋轉,下焦氣血虛弱會導致四肢冷厥,這和風熱引起的頭暈眼花是相似的。

用和解法來治療,針對體內半表半裡的病態,當疾病開始向內部發展,表層容易變得虛弱,因此會時常感到視力模糊。風熱患者常伴有頭暈現象,應使用解表法;傷寒病患者也有類似症狀,也需要使用解表法。

用溫經法來治療,如果出現視物旋轉、身體震顫、或者虛弱且大量出汗的情況,可以考慮使用真武湯進行治療。

用吹鼻法來治療,當出現視物旋轉、鼻塞且心煩意亂的情況,這可能是頭部受寒濕影響,可以使用瓜蒂散吹入鼻孔,以排出體內的寒濕之氣。

3. 胸脅滿

胸滿多帶表證,多夾半表半裡證。邪氣自表傷里必先自胸脅,已次經心腹入胃。

發汗,太陽陽明合病。

調中,寒中太陰,誤下之愈不快,䐜脹,或吐或利,理中湯,枳實、陳皮輩。

和解,半表裡,脅下痞硬,沖和去棗加牡蠣。或已汗下,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或往來寒熱,柴胡薑桂湯。

,邪氣留於胸中,聚而為實者,非上吐不可。如四日在胸,吐之則已。

白話文:

胸滿多帶表證,多夾半表半裡證。邪氣自表傷里必先自胸脅,已次經心腹入胃。

胸部滿悶,大多屬於表證,但也常夾雜著半表半裡的證狀。邪氣從體表入侵傷及內裡,必然先從胸脅開始,然後再經由心腹進入胃部。

發汗,太陽陽明合病。

屬於太陽與陽明經絡合病,需要發汗治療。

調中,寒中太陰,誤下之愈不快,䐜脹,或吐或利,理中湯,枳實、陳皮輩。

屬於寒邪侵犯中焦太陰經,誤用下法治療,病癒緩慢,腹脹,可能嘔吐或腹瀉。適合用理中湯,以及枳實、陳皮等藥物。

和解,半表裡,脅下痞硬,沖和去棗加牡蠣。或已汗下,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或往來寒熱,柴胡薑桂湯。

屬於半表半裡的證狀,脅下有痞塊硬結。可以用沖和湯去棗,再加入牡蠣。或者已經發汗瀉下,胸脅部仍然滿悶,有微結,小便不利,口渴但不嘔吐,只是頭部出汗,或出現往來寒熱,適合用柴胡薑桂湯。

,邪氣留於胸中,聚而為實者,非上吐不可。如四日在胸,吐之則已。

邪氣停留在胸中,凝聚成實證,必須要催吐才能解除。例如邪氣停留在胸中四天,催吐後就能痊癒。

,兼譫語,刺期門。

,陽明少陽合病,下利身熱,脅痛,大柴胡湯主之。汗後頭疼,心下痞,脅滿疼,短氣,十棗湯。

白話文:

刮痧可以治療神志不清和言語不清晰,同時也可以刺激期門穴。

如果陽明經和少陽經合併發作,出現腹瀉、身體發燒以及肋骨疼痛等症狀,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是出汗之後出現頭痛、胸口悶堵、肋骨周圍腫脹疼痛以及呼吸困難等症狀,則需要用十棗湯進行治療。

4. 心下滿

是不經下後而滿,有吐下之殊。若下後滿者,又有結痞之別。虛邪留滯,則但滿而不硬痛也。脈雙弦而遲者,必心下硬,實則心下滿,虛則心下悸。

和解,滿而不痛,半夏瀉心湯。

分消,飲水多,心下脹滿,用牡蠣澤瀉湯利小水。《傷寒論》云:心下滿,心下悸,皆邪在胸,水停也。

,邪在胸中,病則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。

,心下滿而硬痛,近乎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心下痞,按之濡,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不經過下瀉就感到腹部飽滿,可能要考慮吐下法來治療。如果下瀉後腹部依然飽滿,還要區分是否有結塊。虛邪停滯則腹部只是滿脹,不伴隨硬痛。脈象雙弦而遲緩,表示心下硬結,實證則心下滿脹,虛證則心下悸動。

如果腹部飽滿但不疼痛,可以用半夏瀉心湯治療。

如果飲水量多,心下脹滿,可以用牡蠣澤瀉湯利水。傷寒論記載,心下滿脹和心下悸動,都說明邪氣在胸中,水液停滯。

如果邪氣在胸中,患者會感到腹部飽滿、煩躁不安,食慾不振。

如果心下滿脹且伴隨硬痛,接近結胸,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心下痞塊,按壓時有濡濕感,脈象關上浮,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

諸瀉心例,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。汗後胃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。多痞而乾嘔,心煩不得安,下之痞益甚,此非熱,但胃中虛,客氣上逆故硬也,甘草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若出現心下痞悶,且伴隨惡寒汗出,可用附子瀉心湯。若汗出後胃口不佳,心下痞硬,乾嘔且食物有臭味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並腹瀉,可用生薑瀉心湯。若經常出現痞悶,伴隨乾嘔、心煩不安,服用瀉藥後痞悶更甚,這並非熱證,而是胃中虛弱,外邪上逆導致痞硬,可用甘草瀉心湯。

5. 結胸

有下之早而成者。脈浮緊,心下硬痛,未可下之。按則痛,為小結。不按而痛,為大結。《直指方》曰:臟氣閉結而不復流布也。結胸證悉具,而加之煩躁者,為不治。藥之所以能勝邪者,必待胃氣施布,藥力始能溫汗吐下,以逐其邪氣。邪氣勝,胃氣絕者,安可為之。

理中,邪在上,胸膈痞結,或未辨虛實,先與理中,加枳實尤妙,先理其氣,枳朮理中丸、桔梗枳殼湯。韓祗和用七物調中丸。看寒熱兼證隨治。按不按皆痛者,乃熱結在心下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過早出現腹瀉,脈象浮緊,心口硬痛,就不可使用下瀉藥物。按壓心口會痛,表示是輕微的氣血阻塞;不按壓就痛,則表示是嚴重的氣血阻塞。《直指方》中說,這是臟腑氣機阻塞,氣血不能流通。如果患者出現以上症狀,並且伴隨煩躁,則預後不良。藥物之所以能驅除邪氣,是因為藥力需要依賴胃氣才能發揮作用,溫解寒邪、發汗利尿、瀉下通便才能驅逐邪氣。如果邪氣過盛,胃氣衰竭,藥物就無能為力了。

針對這種情況,應該先調理脾胃,因為邪氣在上,胸膈部位氣血阻塞。在未確定虛實之前,可以先服用理中湯,加入枳實效果更好,先調理氣機,例如枳朮理中丸或桔梗枳殼湯。韓祗和則使用七物調中丸。根據寒熱兼證情況,進行相應的治療。如果按壓和不按壓都痛,說明是熱邪阻塞在心口部位。

攻下,大小陷胸及大陷胸丸選用。韓祗和用茯苓陷胸湯。《究源方》用鶴頂丹治陰陽二結如神。

水漬法,《仁存方》治結胸煩亂欲死,凝雪湯漬布薄胸上,熱除為度。當溫暖四肢,防厥逆也。

泄熱,如汗後未全解,誤下之,誤而之為小結胸,煩渴脈實,宜三黃瀉心湯。表全未解亦不可用。輕者小結,正在心下,按之痛,脈浮滑,小陷胸湯。無熱證者,小陷胸、三物白散亦可,此寒實也。重者,熱實,脈沉緊,心下痛,大陷胸湯。有兼項強,如柔痓狀,或從心下至臍上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。

白話文:

進攻下法 使用「陷胸」或「大陷胸丸」。韓祗和使用「茯苓陷胸湯」。《究源方》使用「鶴頂丹」治療陰陽兩相結合的疾病,效果極佳。

浸水敷法 《仁存方》治療胸部結滯、煩躁不安、瀕臨死亡的症狀,將「凝雪湯」浸泡在布中,敷在胸部,熱氣消退即可。同時要溫暖四肢,防止發生厥逆。

泄熱 如果出汗後仍未痊癒,誤服瀉下藥,導致胸部產生小結,出現煩渴、脈象實的情況,應使用「三黃瀉心湯」。如果風寒未完全去除,則不可使用。「小陷胸湯」適用於胸部較輕微的結滯,即在心下位置,按壓時疼痛,脈象浮滑。如果沒有熱證,也可使用「小陷胸」或「三物白散」,這兩種方劑適合寒症實證。嚴重者,為熱症實證,脈象沉緊,心下疼痛,應使用「大陷胸湯」。如果有頸部僵硬,類似慢性軟骨病的情況,或從心下延伸到臍上,難以靠近的,應使用「大陷胸湯」。

逐寒,無熱證,此寒實結也,枳實理中丸,或三物白散。龐氏用檳榔散。《良方》用海蛤散。

,期門。嚴仁庵刺肺俞。婦人因血結胸,亦熱入血室,刺期門。

和解,結胸有熱,或煩渴,宜先用沖和加枳實,次下本藥。《活人書》治水結,沖和去棗加茯苓牡蠣湯。《此事難知》用五苓合枳朮湯。飲水不散而結,小半夏茯苓湯。

白話文:

逐寒

沒有熱的徵象,這是寒邪實結,可以服用枳實理中丸,或三物白散。龐氏使用檳榔散。<<良方>>使用海蛤散。

刺期門穴。嚴仁庵刺肺俞穴。婦人因血結胸,熱氣進入血室,也可以刺期門穴。

和解

患有結胸熱證,或有煩渴,宜先用沖和湯加上枳實,然後服用本藥。<<活人書>>治療水結,服用沖和湯,去除大棗,加上茯苓牡蠣湯。<<此事難知>>使用五苓散合枳朮湯。如果喝水後水腫不消而結胸,可以服用小半夏茯苓湯。

與水,《直指方》云:結胸,喘促狂亂,極熱大躁,用地龍水,一服未效,再服,自然汗出則愈。又用太乙牛黃丸、竹葉湯調下,以手揉其心膈即下。二藥兼治上一證。

,以黃連、巴豆七粒,作餅子,置臍中,以火灸之,得利為度。

白話文:

與水

《直指方》記載:患有結胸,呼吸急促、神志恍惚、發熱躁動,可以使用地龍水,一劑無效,再服用一劑,自然出汗便會痊癒。也可以服用太乙牛黃丸,用竹葉湯調服,並用手揉按心膈部位,使其通暢。這兩種藥物都能治療上述症狀。

將黃連、巴豆七粒,製成餅狀,放置在臍中,用火灸之,直到腹瀉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