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治例》~ 傷寒治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治例 (4)

1. 項強

發汗,表實。

解肌,汗出惡風。

和解,身熱惡風,頭項強,腹中滿,手足溫而渴,小柴胡主之。

,結胸病亦項強,如柔痓狀,大陷胸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【項強】

  • 如果發汗,表示外邪束表,身體正在抵抗外界的侵襲。

  • 若是解肌,則會出現汗出怕風的症狀。

  • 若採用和解的方法治療,會有身體發熱、怕風、頭頸僵硬、腹部脹滿、四肢溫暖且口渴的症狀,這種情況適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

  • 若使用下法,像是結胸病也會有頸部僵硬的現象,類似柔痓的狀態,這種情況則需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

  • 除了藥物治療,針灸也是其中一種治療方式。

2. 頭眩

少陽與太陽並病,故眩者,責其虛也。眩冒者,皆發汗下後所致,是知其陽虛也。《針經》云:上則眩,下虛則厥,與風家眩暈同。

和解,半表裡,邪漸行於里,表中易虛,故時時目眩也。中風家,多頭眩,宜解肌,傷寒亦然。

溫經,頭眩,身瞤動,或虛弱汗多,宜真武湯。

吹鼻,眩暈,鼻塞而煩,此頭中寒濕,宜瓜蒂散吹鼻中,取下濕水。

白話文:

[頭暈]

當少陽病與太陽病同時發生,導致頭暈的原因,是因為身體虛弱。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,通常是在發汗或瀉下後造成,這顯示了身體的陽氣不足。《針經》提到:如果頭部有問題就會頭暈,如果下肢虛弱就會抽搐,這和風邪引起的頭暈是一樣的。

在半表半里的狀態下調和,邪氣逐漸進入內部,表層容易變得虛弱,因此會時常感到眼睛發暈。中風的人,大多會頭暈,應該用藥物來調節肌肉,傷寒也是這樣。

若要溫暖經絡,頭暈、身體顫抖,或者體質虛弱、大量出汗,應該使用真武湯。

對於頭暈且鼻子堵塞、感到煩躁的狀況,這可能是頭部有寒濕,可以使用瓜蒂散吹入鼻中,將濕氣排出。

3. 胸脅滿

胸滿多帶表證,多夾半表半裡證。邪氣自表傷里必先自胸脅,已次經心腹入胃。

發汗,太陽陽明合病。

調中,寒中太陰,誤下之愈不快,䐜脹,或吐或利,理中湯,枳實、陳皮輩。

和解,半表裡,脅下痞硬,沖和去棗加牡蠣。或已汗下,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或往來寒熱,柴胡薑桂湯。

,邪氣留於胸中,聚而為實者,非上吐不可。如四日在胸,吐之則已。

,兼譫語,刺期門。

,陽明少陽合病,下利身熱,脅痛,大柴胡湯主之。汗後頭疼,心下痞,脅滿疼,短氣,十棗湯。

白話文:

[胸脅脹滿]

胸脹滿的情況常伴隨有表證,且多夾雜著半表半里的症狀。邪氣如果從表面侵入傷及內裏,通常會首先影響到胸脇,然後再依次經由心腹進入到胃部。

發汗,當太陽和陽明兩條經絡同時出現病症時,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

調中,若是寒邪入侵太陰,誤用下法後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脹滿,或嘔吐或腹瀉的情況,可以使用理中湯,主要成分包括枳實、陳皮等。

和解,對於半表半里的症狀,如果脅下出現痞硬的情況,可以使用沖和湯去掉大棗並加入牡蠣。或者已經使用過汗法和下法後,仍然胸脅脹滿,並且小便不通暢,口渴但不嘔吐,只有頭部出汗,或者時而感到寒意時而發熱,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柴胡薑桂湯。

,若邪氣停留在胸中,聚集成實證,這種情況下必須要通過催吐的方式才能解決。例如邪氣在胸中停留了四天,通過催吐就可以解決問題。

,如果患者除了胸脹滿還伴有譫語,可以針刺期門穴。

,對於陽明和少陽兩條經絡同時出現病症,出現腹瀉和身體發熱,脅痛的情況,可以使用大柴胡湯。汗後出現頭痛,心下痞滿,脅脹痛,呼吸短促,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十棗湯。

4. 心下滿

是不經下後而滿,有吐下之殊。若下後滿者,又有結痞之別。虛邪留滯,則但滿而不硬痛也。脈雙弦而遲者,必心下硬,實則心下滿,虛則心下悸。

和解,滿而不痛,半夏瀉心湯。

分消,飲水多,心下脹滿,用牡蠣澤瀉湯利小水。《傷寒論》云:心下滿,心下悸,皆邪在胸,水停也。

,邪在胸中,病則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。

,心下滿而硬痛,近乎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心下痞,按之濡,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諸瀉心例,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。汗後胃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。多痞而乾嘔,心煩不得安,下之痞益甚,此非熱,但胃中虛,客氣上逆故硬也,甘草瀉心湯。

白話文:

[心下滿]

這是指未經過瀉下治療就出現的心下部飽脹感,會有嘔吐或瀉下的不同表現。如果是在瀉下後仍感到飽脹,那可能就是結痞的問題了。若是由虛弱的邪氣滯留導致,通常只會感到飽脹,不會有硬痛感。脈象雙弦且遲緩,必定會感到心下部硬實,實證時會感到心下部飽脹,虛證時則會感到心下部悸動。

和解,只有飽脹感而無疼痛,可以使用半夏瀉心湯。

分消,如果飲水過多,心下部感到脹滿,可用牡蠣澤瀉湯來促進小便排泄。《傷寒論》指出:心下部飽脹、悸動,都是因邪氣在胸,水液停滯所致。

,邪氣在胸中,症狀為飽脹且煩躁,饑餓卻無法進食。

,心下部飽脹且硬痛,接近結胸的情況,可使用大陷胸湯。心下部有痞塞感,輕壓感覺柔軟,脈象在關上部位浮動,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

諸瀉心例,心下部有痞塞感且惡寒出汗,適用附子瀉心湯。出汗後胃部不適,心下部有痞硬感,乾嘔,有食物腐臭感,脅下有水氣,腹部雷鳴聲伴隨下痢,可用生薑瀉心湯。常有痞塞感且乾嘔,心煩不安,下瀉後痞塞感更嚴重,這不是因為熱,而是胃中虛弱,外來氣體上逆導致的硬感,可用甘草瀉心湯。

5. 結胸

有下之早而成者。脈浮緊,心下硬痛,未可下之。按則痛,為小結。不按而痛,為大結。《直指方》曰:臟氣閉結而不復流布也。結胸證悉具,而加之煩躁者,為不治。藥之所以能勝邪者,必待胃氣施布,藥力始能溫汗吐下,以逐其邪氣。邪氣勝,胃氣絕者,安可為之。

理中,邪在上,胸膈痞結,或未辨虛實,先與理中,加枳實尤妙,先理其氣,枳朮理中丸、桔梗枳殼湯。韓祗和用七物調中丸。看寒熱兼證隨治。按不按皆痛者,乃熱結在心下也。

攻下,大小陷胸及大陷胸丸選用。韓祗和用茯苓陷胸湯。《究源方》用鶴頂丹治陰陽二結如神。

水漬法,《仁存方》治結胸煩亂欲死,凝雪湯漬布薄胸上,熱除為度。當溫暖四肢,防厥逆也。

泄熱,如汗後未全解,誤下之,誤而之為小結胸,煩渴脈實,宜三黃瀉心湯。表全未解亦不可用。輕者小結,正在心下,按之痛,脈浮滑,小陷胸湯。無熱證者,小陷胸、三物白散亦可,此寒實也。重者,熱實,脈沉緊,心下痛,大陷胸湯。有兼項強,如柔痓狀,或從心下至臍上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。

逐寒,無熱證,此寒實結也,枳實理中丸,或三物白散。龐氏用檳榔散。《良方》用海蛤散。

,期門。嚴仁庵刺肺俞。婦人因血結胸,亦熱入血室,刺期門。

和解,結胸有熱,或煩渴,宜先用沖和加枳實,次下本藥。《活人書》治水結,沖和去棗加茯苓牡蠣湯。《此事難知》用五苓合枳朮湯。飲水不散而結,小半夏茯苓湯。

與水,《直指方》云:結胸,喘促狂亂,極熱大躁,用地龍水,一服未效,再服,自然汗出則愈。又用太乙牛黃丸、竹葉湯調下,以手揉其心膈即下。二藥兼治上一證。

,以黃連、巴豆七粒,作餅子,置臍中,以火灸之,得利為度。

白話文:

[結胸]

有些情況是因為過早進行下法治療而導致病情加重。如果病人的脈象呈現浮緊,心下部位硬且疼痛,這時還不能使用下法。若是按壓心下會感到痛,這是小結胸的情況;若不需按壓就感到疼痛,則是大結胸。《直指方》中說,這是因為臟腑的氣機閉塞,無法正常運行。當結胸的所有症狀都顯現,再加上煩躁不安的症狀,那可能就是無法治療的情況了。藥物之所以能夠驅除病邪,必須依靠胃氣的運行,這樣藥力纔能夠透過發汗、催吐或下法來排除病邪。如果病邪的力量強大,胃氣已經耗盡,那麼還能怎麼辦呢?

理中法,當病邪在上,胸膈處有痞滿結實的症狀,或者在還未確定是虛證還是實證時,可以先使用理中法,加入枳實效果更佳,先調理氣機。例如:枳朮理中丸、桔梗枳殼湯。韓祗和使用七物調中丸。根據寒熱的兼證來進行治療。無論按壓與否都會感到疼痛,這是因為心下有熱結。

攻下法,大小陷胸湯以及大陷胸丸可以選擇使用。韓祗和使用茯苓陷胸湯。《究源方》使用鶴頂丹來治療陰陽兩種結胸,效果神奇。

水漬法,《仁存方》用於治療結胸煩亂欲死的症狀,用凝雪湯浸濕布料,敷在胸部,直到熱感消失。同時要保持四肢溫暖,防止厥逆。

泄熱法,如果發汗後病癥並未完全消退,誤用下法,導致小結胸,伴有煩渴,脈象實,適合使用三黃瀉心湯。但如果是表證未解的情況,就不能使用。輕微的小結胸,位於心下,按壓會痛,脈象浮滑,適用小陷胸湯。若無熱證,可用小陷胸湯或三物白散,這是寒實的情況。嚴重的結胸,熱實,脈象沉緊,心下疼痛,適合使用大陷胸湯。若有項部僵硬,類似柔痓的症狀,或者從心下到臍上都不可觸碰,也適合使用大陷胸湯。

逐寒法,若無熱證,這是寒實結的情況,可用枳實理中丸,或三物白散。龐氏使用檳榔散。《良方》使用海蛤散。

針刺法,期門穴。嚴仁庵刺肺俞穴。婦女因血結胸,也是熱入血室,應刺期門穴。

和解法,結胸有熱,或煩渴,宜先用沖和加枳實,再使用主藥。《活人書》治療水結,使用沖和去棗加茯苓牡蠣湯。《此事難知》使用五苓合枳朮湯。飲水不散而結,使用小半夏茯苓湯。

給予水分,《直指方》提到:結胸,喘促狂亂,極熱大躁,使用地龍水,若一服未見效,再服用一次,自然會出汗而痊癒。也可使用太乙牛黃丸、竹葉湯調下,用手揉搓心膈部位,就能下通。兩種藥物都能治療上述的症狀。

灸法,使用黃連、巴豆七粒,做成餅狀,放在肚臍上,然後用火灸,直到排便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