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治例》~ 傷寒治例 (4)

回本書目錄

傷寒治例 (4)

1. 項強

發汗,表實。

解肌,汗出惡風。

和解,身熱惡風,頭項強,腹中滿,手足溫而渴,小柴胡主之。

,結胸病亦項強,如柔痓狀,大陷胸主之。

2. 頭眩

少陽與太陽並病,故眩者,責其虛也。眩冒者,皆發汗下後所致,是知其陽虛也。《針經》云:上則眩,下虛則厥,與風家眩暈同。

和解,半表裡,邪漸行於里,表中易虛,故時時目眩也。中風家,多頭眩,宜解肌,傷寒亦然。

溫經,頭眩,身瞤動,或虛弱汗多,宜真武湯

吹鼻,眩暈,鼻塞而煩,此頭中寒濕,宜瓜蒂散吹鼻中,取下濕水。

3. 胸脅滿

胸滿多帶表證,多夾半表半裡證。邪氣自表傷里必先自胸脅,已次經心腹入胃。

發汗,太陽陽明合病。

調中,寒中太陰,誤下之愈不快,䐜脹,或吐或利,理中湯枳實陳皮輩。

和解,半表裡,脅下痞硬,沖和去棗加牡蠣。或已汗下,胸脅滿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或往來寒熱,柴胡薑桂湯

,邪氣留於胸中,聚而為實者,非上吐不可。如四日在胸,吐之則已。

,兼譫語,刺期門。

,陽明少陽合病,下利身熱,脅痛,大柴胡湯主之。汗後頭疼,心下痞,脅滿疼,短氣,十棗湯

4. 心下滿

是不經下後而滿,有吐下之殊。若下後滿者,又有結痞之別。虛邪留滯,則但滿而不硬痛也。脈雙弦而遲者,必心下硬,實則心下滿,虛則心下悸。

和解,滿而不痛,半夏瀉心湯

分消,飲水多,心下脹滿,用牡蠣澤瀉湯利小水。《傷寒論》云:心下滿,心下悸,皆邪在胸,水停也。

,邪在胸中,病則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。

,心下滿而硬痛,近乎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心下痞,按之濡,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

諸瀉心例,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。汗後胃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。多痞而乾嘔,心煩不得安,下之痞益甚,此非熱,但胃中虛,客氣上逆故硬也,甘草瀉心湯

5. 結胸

有下之早而成者。脈浮緊,心下硬痛,未可下之。按則痛,為小結。不按而痛,為大結。《直指方》曰:臟氣閉結而不復流布也。結胸證悉具,而加之煩躁者,為不治。藥之所以能勝邪者,必待胃氣施布,藥力始能溫汗吐下,以逐其邪氣。邪氣勝,胃氣絕者,安可為之。

理中,邪在上,胸膈痞結,或未辨虛實,先與理中,加枳實尤妙,先理其氣,枳朮理中丸、桔梗枳殼湯。韓祗和用七物調中丸。看寒熱兼證隨治。按不按皆痛者,乃熱結在心下也。

攻下,大小陷胸及大陷胸丸選用。韓祗和用茯苓陷胸湯。《究源方》用鶴頂丹治陰陽二結如神。

水漬法,《仁存方》治結胸煩亂欲死,凝雪湯漬布薄胸上,熱除為度。當溫暖四肢,防厥逆也。

泄熱,如汗後未全解,誤下之,誤而之為小結胸,煩渴脈實,宜三黃瀉心湯。表全未解亦不可用。輕者小結,正在心下,按之痛,脈浮滑,小陷胸湯。無熱證者,小陷胸、三物白散亦可,此寒實也。重者,熱實,脈沉緊,心下痛,大陷胸湯。有兼項強,如柔痓狀,或從心下至臍上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

逐寒,無熱證,此寒實結也,枳實理中丸,或三物白散。龐氏用檳榔散。《良方》用海蛤散

,期門。嚴仁庵刺肺俞。婦人因血結胸,亦熱入血室,刺期門。

和解,結胸有熱,或煩渴,宜先用沖和加枳實,次下本藥。《活人書》治水結,沖和去棗加茯苓牡蠣湯。《此事難知》用五苓合枳朮湯。飲水不散而結,小半夏茯苓湯

與水,《直指方》云:結胸,喘促狂亂,極熱大躁,用地龍水,一服未效,再服,自然汗出則愈。又用太乙牛黃丸竹葉湯調下,以手揉其心膈即下。二藥兼治上一證。

,以黃連巴豆七粒,作餅子,置臍中,以火灸之,得利為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