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治例》~ 傷寒治例 (4)
傷寒治例 (4)
1. 發熱反欲得衣
熱在肌表,寒在骨髓。
溫,脈沉,手足微厥,下利,發熱,四逆湯。《活人書》云:表熱裡寒,先與陰旦湯。寒已,次用小柴胡加桂溫表。
反治
白話文:
發熱反而想要穿衣服,表示熱在體表,寒在骨髓。
症狀為身體發熱、脈象沈、手腳微冷、腹瀉,此時可使用「四逆湯」。《活人書》中提到:若為體表發熱、體內寒涼的情況,可先給予「陰旦湯」調理。待體內寒氣緩解後,再使用「小柴胡湯」加上桂枝來溫暖體表。
這是一種「反治」方法。
2. 身寒反不欲近衣
熱在骨髓,寒在肌表。
從治,先用白虎加人參湯,次用麻桂各半湯。
下,脈滑而厥,口燥舌乾,所以少陰惡寒而蜷,時時自煩,不欲厚衣,大柴胡下之。
白話文:
主題:身體感覺寒冷卻反而不想穿衣服
內容:
熱症深入骨髓,而寒氣停留在皮膚表層。
從治法:先服用白虎加人參湯,接著再使用麻桂各半湯。
下法:如果脈搏滑利卻四肢冰冷,口腔乾燥、舌頭乾澀,出現少陰病怕冷而蜷縮、時常心煩、不願穿厚衣的症狀,可用大柴胡湯攻下治療。
3. 惡寒
有熱惡寒者,發於陽,有汗表虛,無汗表實。無熱惡寒者,發於陰。陰寒為病,口中和。陽氣內陷,口乾而渴。
白話文:
主題:怕冷
內容:
身體發熱卻怕冷,是陽症所致。若伴有出汗,表示體表虛弱;若無汗,則是體表寒邪凝滯。
未發熱卻怕冷,屬於陰症。陰寒致病時,口中感覺正常;若陽氣內耗,則會口乾舌燥想喝水。
4. 一身盡寒
由陰氣上入陽中,或陽微陰虛相搏之所致。有脈沉實,為陽盛格陰。
白話文:
全身發寒
這是因為陰氣向上侵入陽分,或是陽氣微弱、陰氣虛弱,兩者相互影響所導致。如果脈象沈而有力,則是陽氣過盛而將陰氣阻隔在外的表現。
5. 背惡寒
背為陽,陽氣不足,陰寒盛故耳。或三陽合病,額有汗,口燥不仁,清熱用白虎湯。
發汗,表實無汗,不惡風:麻黃湯或各半湯。脈緊,寒傷榮,麻黃湯。脈浮升麻湯。
解肌,表虛自汗,惡風:桂枝湯。《保命集》曰:表未解,葛根湯。李氏用桂枝湯。嚴仁庵曰:風傷衛,桂枝湯。
溫,發汗後不解,反惡寒者,虛也,陽微也,與芍藥甘草附子湯,以補榮衛。在陰者,四肢冷,大小便滑,溫中湯、四逆湯。或脈沉緊且細,內自煩躁,不飲水者,此為陰盛格陽。身冷,宜四逆湯、霹靂散。尺脈遲,小建中湯。《易簡方》加附子名附子建中湯。身寒拘急,泄,下重腹痛,皆少陰也,宜溫中益陰。
和解,兼潮熱,柴胡加桂湯。汗已,寒而心下痞,附子瀉心湯。
下,寒而潮熱,腹滿,與小承氣湯。
灸,背惡寒,口中和,須灸之,關元穴。
熨
白話文:
背部怕冷:背部屬陽,若陽氣不足、陰寒過盛,就會導致背部怕冷。若為三陽經同時發病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,並出現額頭出汗、口乾舌燥、肌膚麻木不仁等症狀,可用白虎湯清熱治療。
發汗療法
- 表實無汗、不怕風:用麻黃湯或各半湯。
- 脈搏緊繃,因寒邪傷及營血:用麻黃湯。
- 脈搏浮起:用升麻湯。
解肌療法
- 表虛自汗、怕風:用桂枝湯。
- 《保命集》記載:表證未解,用葛根湯。
- 李氏(李東垣)推薦用桂枝湯。
- 嚴仁庵認為:風邪傷及衛氣,用桂枝湯。
溫補療法
- 發汗後症狀未解,反而更怕冷:屬虛證,陽氣微弱,可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補益營衛之氣。
- 病在陰分,四肢冰冷、大小便失禁:用溫中湯或四逆湯。
- 脈沈緊且細,內心煩躁但不欲飲水:這是陰寒內盛、陽氣被格拒在外(陰盛格陽),若身體冰冷,宜用四逆湯或霹靂散。
- 尺脈遲緩:用小建中湯。《易簡方》中加附子,稱為附子建中湯。
- 身體寒冷、筋脈拘急、腹瀉、肛門重墜腹痛:這些都是少陰病證,宜溫補中焦、滋養陰血。
和解療法
- 兼有潮熱:用柴胡加桂枝湯。
- 發汗後怕冷並有心下痞硬:用附子瀉心湯。
瀉下療法
- 怕冷且伴隨潮熱、腹脹:用小承氣湯。
針灸療法
- 背部怕冷,口中無異常感覺(口中和):宜針灸關元穴。
熱熨療法
(此段原末句未完整,推測為以熱敷法緩解寒症。)
6. 惡風
悉屬於陽。有汗而惡風為中風,衛病也,桂枝加葛。無汗而惡風為傷寒,榮病也,葛根湯。
解肌,設反無汗,雖服桂枝反煩不解,無里證。
刺,先刺風池、風府,卻與桂枝葛根湯。
發表,無汗而惡風。
溫經,發汗多,漏不止則亡陽,外不固,是以惡風,以桂附溫其經而固衛。
散濕,風濕相搏,骨節疼,濕勝自汗,而皮腠不密,是以惡風,必以甘草附子湯,散濕而實其衛。
利痰,憎寒發熱,惡風自汗,胸膈滿,氣上衝不得息,而頭不疼,項不強,為有痰,隨其虛實散利。與陽爭,則氣鬱不發於外,而為熱。
白話文:
惡風
全都屬於陽證。如果出汗並且怕風,屬於中風,是衛氣受病,用桂枝湯加葛根治療。如果不出汗但怕風,屬於傷寒,是榮氣受病,用葛根湯治療。
解肌:如果反而沒有出汗,即使服了桂枝湯仍煩躁不解,而且沒有裡證。
針刺:先針刺風池、風府穴,然後再給予桂枝葛根湯。
發表:不出汗且怕風。
溫經:出汗過多,汗漏不止會導致陽氣外亡,體表不固,因此怕風,應以桂枝附子湯溫經並鞏固衛氣。
散濕:風濕相搏,骨節疼痛,濕邪過盛而自汗,皮膚腠理不密,因此怕風,必須用甘草附子湯散濕並充實衛氣。
利痰:怕冷發熱、怕風自汗、胸膈滿悶、氣往上衝而呼吸不暢,但頭不痛、頸項不強硬,屬於有痰證,根據體質虛實來化痰調治。如果與陽氣相爭,則氣機鬱滯不能外發,就會發熱。
7. 寒熱
身之陽虛,則邪客於表,與陽爭則為寒。身之陰虛,則邪客於裡,與陰爭則為熱。與陰爭則憤然而熱,故寒已而熱作焉。
表裡,邪在表,多寒多。邪在裡,多熱多。半在表,半在裡,則寒熱相半。
和解,半表裡,往來寒熱,小柴胡主之。熱多,白虎加桂湯。寒多,柴胡加桂湯。先寒後熱,陽不足也,小柴胡加桂湯。先熱後寒,陰不足也,小柴胡加芍藥湯主之。《難知》曰:若用柴胡而移其時於早晚,氣移於血,血移於氣,是邪無所容之地,知可解也。
下,病日多而結熱在裡,復往來寒熱,大柴胡湯主之。惡熱者,胃實也,調胃承氣湯下之。
兩解
白話文:
寒熱
當人體陽氣虛弱時,外邪容易侵襲體表,與陽氣相爭就會產生寒症。當人體陰氣虛弱時,外邪容易深入體內,與陰氣相爭則會產生熱症。與陰氣相爭時,熱氣會突然上升,因此寒症結束後,熱症便會發作。
表裡
外邪在體表時,寒症較多;外邪在體內時,熱症較多。如果邪氣一半在表、一半在裡,則寒熱症狀會交替出現。
和解
邪氣半表半裡,出現往來寒熱(寒熱交替)時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若熱症較多,則用白虎加桂枝湯;若寒症較多,則用柴胡加桂枝湯。若先寒後熱,表示陽氣不足,可用小柴胡加桂枝湯;若先熱後寒,表示陰氣不足,可用小柴胡加芍藥湯。《難知》中提到:若能適當調整服用柴胡的時間(早晚交替),使氣血運行相互協調,邪氣便無處停留,如此便可解除病症。
攻下
若病症持續多日,體內熱邪積結,同時又出現往來寒熱,可用大柴胡湯治療。若患者特別怕熱,表示胃中實熱,可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攻下瀉熱。
兩解